定陵,这座明代的皇家陵墓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不仅有象征着皇家身份的金银珠宝,还有一些皇后们的衣物和鞋子。关于这两位皇后是否裹脚的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多达19双鞋子,鞋底长度从10.5厘米到12.9厘米不等。有人据此推断,两位皇后是裹脚的,甚至可能是相对畸形的裹脚方式。然而,这样的推断是否站得住脚呢?
缠足,即裹脚,作为一种源于宋代的风俗,千百年来在我国逐渐广泛传播,并在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清朝时期,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这种风俗更是从统治核心区域向下蔓延开来。据历史记载,最畸形、最极端的三寸金莲即是在清末达到鼎盛。然而在明朝,裹脚的程度并不像清朝那般严重。也就是说,明朝女性即使裹脚,其畸形程度也远逊于清朝的“三寸金莲”。
对两位皇后是否裹脚的问题,有人根据发掘出土的鞋底长度来判断。但这种推断方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鞋底的长度并不直接等于实际的脚长。例如,在定陵出土的清晰标注鞋底长度的数据中,某些鞋子确实在10.5厘米到12.9厘米之间,但这并不代表脚也是如此。问题在于鞋底并非完全平贴脚底,而是前端翘起形成弓形,这在视觉上会缩短鞋子的实际长度。加之鞋子可能作为陪葬品,未使用或用于象征性祭祀等功能,也可能制作得比实际穿着的略小。因此,简单地依据鞋底长度推断皇后是否裹脚并不准确。
考古报告中不仅记录了鞋底长度,还详细记录了袜子的尺寸。万历皇帝的袜底长度为21.3厘米,而两位皇后的袜底长度分别为18.5厘米和16厘米。比鞋底的数据更为接近人体脚长。以18.5厘米和16厘米的袜底长度比对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脚长比例,也比鞋子的尺码数据更加可信。由于皇后的实际脚长应该大于15厘米,因此那些小鞋子并不能证明她们需要裹脚才能穿进去。
实际上,比起鞋子长度,更能直接提供答案的是考古中提取到的脚骨。通过检查定陵出土的两个皇后的遗骨,发现她们的脚骨并没有断裂和畸形的迹象。孝端皇后的脚部骨架显示出脚背和脚趾部分都是正常状态,并非像清代那样的足部严重变形。孝靖皇后的脚骨更加清晰,显示出正常长度和形状。基于骨架的数据,两位皇后的脚裸骨间大概在15至18厘米左右,是正常脚长范围,这也暗示她们没有严重程度的裹脚,甚至可能未曾裹脚。
对于“定陵里的两位皇后是否裹脚”这一问题,除了直接的骨骼外,也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图画甚至其他考古发掘进行更广泛的比对。现有资料显示,在当时的中国,即便是皇室成员,裹脚与否并未达到清代晚期那种全民共举的程度。明代女性更多是应用轻度裹足以修饰美态,而非极端的三寸金莲。
现有归档的定陵考古报告和相关历史文献一致指出,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骨骸上看不到裹脚畸形。这为学术界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明朝皇室女性形象,纠正了过分依赖陪葬品数据而产生的误解。通过更为准确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相辅相成的研究,我们能更好理解历史中裹脚习俗的传播方式及其影响范围。
综上所述,定陵出土的鞋子和袜子的尺寸、皇后骨骼的形态提供了强烈证据,展示出了这两位皇后基本不存在畸形裹脚的事实。虽然明朝和清朝女性缠足的风俗有差异,但通过对历史习俗与考古数据等多方面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不能单凭表面证据,而需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