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1947年的中原战场,敌我双方都在下一盘大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如同一把尖刀直插敌占区腹地。蒋氏急得跳脚,而他的“救火队长”白崇禧,则带着桂系精锐40万大军,开启了一场被后世争议至今的“大别山围剿”。
这场战役,既是白崇禧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南京当局加速崩盘的缩影。“小诸葛”军政生涯得失成败的根源,在这场大战中一览无余。
【白崇禧、陈诚、胡宗南等高级将领合影】
首先,白崇禧的军事能力在蒋氏阵营中是很强的。老蒋说他是“全世界数得着的军事家”,这话多少有恭维的成分;但我们主席说他是“全中国最狡猾的军阀”,而且这话是给最能打仗的林彪说的,这也可见白氏是有实力的。
1947年11月的一天晚上,白崇禧在南京的家中和主要幕僚商讨去九江上任后的作战方针。他们对刘邓的意图做出一致判断,那就是要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而不会立即过江威胁武汉。
何以见得?那是因为如果不在大别山建立稳固根据地,渡江南下后就不能与陈粟大军互相策应。同时,如果刘邓主力没有休整补充就渡江,后勤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必然是不能持久的。
【刘邓大军过黄泛区】
不过,白崇禧也认为,刘邓主力过江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进入江南的可能。因为小部队有回旋余地,补给也不很困难,可以牵制蒋军“围剿”大别山的兵力,还能给将来主力渡江打下基础。
应该说,白氏对战局的判断是准确的,和后来的局势发展完全相符,可见其有过人之处。
在“围剿”刘邓时,白崇禧把当初“围剿”江西苏区的那一套又搬了出来,称其为“总体战”,手段堪称狠辣——
天上用美援侦察机监控,地面以桂系山地部队穿插分割,江面派海军炮艇封锁补给线。强制推行“五家联保”,规定百姓存粮超过3天用量,即视为“资敌”,导致刘邓大军筹粮队频频扑空。
在军事手段上,面对刘邓大军“轻装游击”战术,白氏调集桂系主力第7军、48师等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利用大别山复杂地形,采取“分进合击”和“稳扎稳打”相结合的战术,将刘邓主力部队压缩在山区动弹不得。
【刘邓首长与李达合影】
刘邓为了快速行军,放弃了重武器,白崇禧则利用空军侦察、海军封锁长江水道,甚至派飞机空投子弹支援地方武装,让我军陷入“无粮无弹”的困境。到1948年1月,刘邓大军损失严重,仅剩不足6万人,处境艰难。
为解决粮食危机,部队推行“树叶定量法”——每人每天采2斤可食树叶。结果,有个连队误食毒树叶,干部战士口吐白沫,军医用粪水催吐才救回半数。2纵参谋长王蕴瑞在日记中写道:“战士们饿得煮皮带吃,有个排长用最后两颗子弹结束自己生命……”6纵18旅突围时,遭桂军48师伏击。战士用身体搭成人桥护送伤员过河,河水被染成红色,有的伤员喊:“给我一个手榴弹,不拖累同志们……”
蒋氏派白崇禧“坐镇九江”,实为调虎离山,想削弱桂系在南京的势力;而白崇禧太清楚老蒋的算盘:用桂系消耗刘邓部,再用嫡系吞并桂系。但白自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借外放之机掌控华中兵权,再和朝中的李宗仁遥相呼应。蒋白二人就这样合取所需,达成一致,但这样的合作关系注定是貌合神离。
【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和孙立人谈笑风生】
1947年11月,蒋军嫡系罗广文兵团突然“失踪”三天。白崇禧安插在国防部的眼线密报:“罗部接到密令,要求‘待桂系与敌军两败俱伤后进驻武汉’。”而在确山战役期间,白崇禧故意拖延救援张轸兵团,存心要嫡系部队的好看。
白崇禧表面上全力“围剿”刘邓,实则处处提防蒋氏。他拒绝执行蒋的“空城计”式防守,坚持调集重兵才肯出战,甚至暗中保存桂系实力,导致蒋军内部指挥混乱。这种心态注定他的战略格局受限。
表面上看,白崇禧大别山“战绩”斐然,使得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遭遇困境。但中原战场被牵制总兵力达33个旅,直接导致山东、陕北等其他战区空虚,我军乘势反攻,天下大势顿时有逆转之势。更何况,桂军的横征暴敛导致华中地区田赋暴涨三倍,民变四起。
蒋军内部矛盾也在发酵。某次庆功宴上,桂系一个连长当众羞辱北方籍士兵:“你们只配喝刷锅水!”结果当晚,该连87名北方士兵携枪反水,成为“解放战士”。
就在白崇禧宣称“敌军主力已溃”时,由于蒋氏抽调郑州至驻马店间及其附近地区的兵力南下参加对大别山区的围攻,导致陈赓兵团和陈粟大军一部乘机对平汉路进行大破击,蒋军李铁军兵团在祝王寨和金刚寺被全歼。蒋军的情报工作一塌糊涂,无论白崇禧还是李铁军都不清楚当面之敌是谁,一直以为是被刘邓部转入淮北的部队围攻,完全不知道陈粟主力已然进入平汉路地区。
在此之后,粟裕给白崇禧上了一堂现代战争课:豫东战役围歼区寿年兵团,把蒋军机动兵力打残。济南战役用14万人攻城,迫使蒋氏从大别山抽走3个整编师,彻底撕开中原防线。直到淮海大战,取得了中原逐鹿的彻底胜利。
白崇禧的军事才华,在“围剿”大别山时得以展现,巩固了“小诸葛”的名声,凭借个人威望也为桂系争取到更多话语权。但他终究是旧体制的“裱糊匠”。当他忙着和蒋氏勾心斗角时,我军已用“一根扁担挑走中原”(刘伯承语),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惊天逆转。
历史证明:再精妙的战术,也救不了一个失去民心的军队。大别山的硝烟散去后,白崇禧的“胜利”实际上只是南京当局最后的回光返照。
参考资料:《解放战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
说白崇禧“世上数的着的军事家”其实也不假,前十进不去,前百的能力还是有的。只不过此人小心思太多,经常搞些迷之操作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