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兴的四个儿子中有两个死于朱元璋之手,女儿成为其妃子

史海撷英 2025-02-18 20:53:11

大明王朝建国之后,一位名叫郭老舍的定远农夫被特意召到南京,面见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依着朱元璋的意思,打算让郭老舍做官。但是马皇后深谋远虑,“高后谓老舍曰:‘皇帝法所不可无亲昵,今官尔,尔胜官乎?’老舍悟。”郭老舍很听劝,当即辞官不做,带着一头牛、十二匹马回到了家乡。

这个郭老舍就是马皇后养父郭子兴的儿子。元末大乱之际,朱元璋本来只是於皇寺中的一个和尚,全靠着郭子兴的提携,才在这乱世之中逐渐成长,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了大明皇帝。

那么对于郭子兴的后代,朱元璋又给予了什么样的回报呢?

二子惨死

郭子兴,定远人,元末天下大乱之时,在濠州起兵反元。此时军中一位悍将:千户汤和,向郭子兴推荐了自己的发小:蜗居在於皇寺的朱元璋大和尚。

在面试的时候,郭子兴发现朱元璋不但阅历谈吐均异于常人(毕竟曾在外云游或者讨饭三年),长得还相貌堂堂,不禁心中大喜,当即将他收为帐前亲卫,又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不管《明实录》也好,《明史》也罢,记录了郭子兴多少次对朱元璋起了猜忌之心,总体上说这位濠州红巾军领袖是朱元璋人生路上不折不扣的第一大恩人。然而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和他儿子们的关系却迅速恶化。

郭天叙

郭天叙之死

郭子兴共四子,长子在早年的抗元斗争中牺牲,所以在他死后接管余部的是次子郭天叙。

早在郭子兴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和淮北红巾军领袖孙德崖的斗争中落败,处境十分艰难。现在领头人去世,郭部之中的几位领袖:次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祐、养女婿朱元璋一合计,只能向刚刚成立的小明王龙凤政权求援。

经过张天祐的来回奔波,龙凤政权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正式确立了三人之间的排名次序。元代以“右”为尊,所以张天祐的地位高于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心中,郭天叙也好,张天祐也罢,都是草包。屈居于二人之下,对于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义军渡过长江攻占了太平路后,将其改名为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率领数万大军前来太平府平叛,却被义军大将徐达、邓愈、汤和击败,连其本人都做了俘虏。

当年八月,郭天叙和张天祐二人留朱元璋守太平府,自己率领本部人马,连同陈野先所部民兵,浩浩荡荡直奔江南重镇集庆路(今江苏南京)而去。临行之前,陈野先秘密召见本部头目,告诉他们这一次去攻打集庆路,一定要“毋力战”。

然而朱元璋的态度很有趣,他明明已经掌握了陈野先通敌的证据,却依然不动声色地让他去集庆路带兵。从《实录》中躲躲闪闪的记载来分析,当时郭天叙和张天祐应该是战事不利,所以调朱元璋前来增援。但是在陈野先走后,史书中却这样记了一笔:“野先既辞去,我师亦止不行”,援军开始磨洋工了。

郭天叙

九月十七日,就在郭天叙率军与元军激战之时,陈野先忽然反水,以至于郭、张二人悉数战死。更为诡异的是,陈野先此后就被突然冒出来的一支“青衣兵”当场击杀:“己亥,天佑等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陈野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佑、郭元帅皆战死。郭元帅,子兴之子也。”

谁得利谁就是主谋,郭、张二人死后,朱元璋“独任元帅府事”,一举成为郭子兴余部的头号人物。

郭天爵之死

郭天叙虽然死了,龙凤政权的指示依然要完成,集庆路必须拿下。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经过半年的充分准备,朱元璋亲自率军出征,一举拿下集庆路,改其名为应天府。

这么大的功劳,龙凤政权当然要有所表示,朱元璋因此被封为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即龙凤政权江南行省一把手。但为了制衡朱元璋,龙凤政权皇帝韩林儿留了一手,将郭子兴第三子郭天爵任命为行省右丞,即二把手。

朱重八

此时的龙凤政权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刘福通率领的义军接连击败元军,一时间称得上是威震中原。朱元璋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江南一带发展,接连攻下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等地,一跃成为红巾军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汴梁。以“大宋”为国号的龙凤政权,相当于光复了旧都,刘福通随即宣布“易正朔”,废除元朝历法。然而就在这大好局面之下,当年七月,朱元璋却以谋反的罪名,突然诛杀了郭天爵:“夫人张氏生三子,长战殁,次为降人所陷,幼与群小阴谋,伏罪。”此时龙凤政权一心想着消灭元廷,江南行省的这点异动,根本没人放在心上。

一子一女

郭天叙、郭天爵死后,再也没人能威胁到朱元璋的地位。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自然要开始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立庙于滁州。郭天叙、郭天爵的画像都供奉在庙中“从祀”,“癸未,追封故元帅郭子兴为滁阳王,妻张氏为滁阳王夫人。立庙滁州,仍绘其三子从祀。凡生卒之日及节序,皆命有司致祭。”只不过不知道朱元璋看到以后,会不会心中有愧。

郭惠妃

朱元璋是个讲究人,虽然杀了郭子兴两个儿子,但他认为应该对恩人的女儿好一些。怎么个好法呢?封她做妃子吧。

朱椿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朱元璋大封后宫。当年十分看好朱元璋的小张夫人现在收到了回报,她的女儿郭氏被册封为惠妃:“次夫人张氏生女一,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女二。”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豫王朱桂,第十三子,后改封代王。如意王朱橞,第十九子,后封为谷王。二女:皇第十二女永嘉公主、皇第十五女汝阳公主。

从生育了三子二女来看,郭惠妃应该在宫中非常得宠。然而很可惜,由于史料匮乏,无从得知郭惠妃何时薨逝。

郭老舍

说起来郭老舍究竟是不是郭子兴的儿子,甚至于到底存不存在,是有异议的。根据洪武十六年(1383年)所作的《敕赐滁阳王庙碑》上的内容来看,郭子兴只有三子一女。这三子就是早年战死的长子,以及郭天叙和郭天爵二人,且都没有子嗣。

对于这个疑问,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的著名史学家郑晓,在其所著的《今言》一书中给出了解释:“洪武四年旨云:‘说与郭老舍,再三留你不住,实要回乡守祖。你旧有二所庄田,我就赐与你耕种,教户部官开除粮草。’十一年,邻人贲童九诖误出走。十七年,上谕张来仪撰王庙碑文,遂云王无后,令滁州卫千百户王杰等二十二人供祀事庙。”

原来当年郭老舍回家之后,竟然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邻居蛊惑而离家出走,直到朱元璋为郭子兴立碑之时仍然音讯全无。对洪武皇帝来说,这事就很尴尬了,难道在碑文上写恩公的儿子下落不明?岂不是要贻笑大方?好在碑文的作者,太常司丞张来仪水平很高,对郭子兴的后人,他洋洋洒洒地写道:“夫人张氏生三子”,“次夫人张氏生女一”。但郭子兴总共有多少子女呢?没有提。什么叫会写文章,这才叫高手。

根据《今言》的记载,郭老舍生子郭谦,郭谦生子郭昇,郭昇生子郭信,郭信生子郭琥,郭家世代都会来京朝觐。翻一下史书,确实可以在《实录》中找到相关记载:“己亥,赐孔、颜、孟三氏子孙孔克勋及滁阳王之亲郭昇等钞,嘉其来朝也。”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朝廷正式认证郭老舍的玄孙郭琥为郭子兴后代,赐予他冠带,并让他“奉滁阳王祀事”。然而孝宗驾崩后,滁阳王庙世袭庙户王杰的后裔王玺,却跳出来指控郭琥并非滁阳王后裔。经过吏部和礼部的复核,采信了王玺的说法。明武宗朱厚照于是革去郭琥奉祀之职,仅仅让他“冠带荣其身”:“下吏、礼二部议曰:‘王奉祀典礼,定于圣祖敕谕,非所敢更。其曰无后,见所制碑,非可攀附。先帝假琥以祠职,由覆议者失详。今乃求请不已,宜夺其职。’上是之,曰:‘王祀礼悉遵皇祖所定。琥仍如先帝初命,以冠带荣其身。如再奏扰,当重治之。’”

郭子兴

郭子兴对朱元璋有大恩,但他四个儿子,被朱元璋搞死两个,说起来确实有些难堪。甚至于仅剩下的第四子郭老舍,在大明王朝朗朗乾坤之下,居然能够失踪流浪达十七年之久。即使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返家乡,还被人押去黑窑场打工。

郭子兴并无兄弟,既然《宣宗实录》明确记载郭昇是“滁阳王之亲”,何至于在谱系明确的情况下,还斗不过滁阳王庙的世袭庙户?只怕是大明朝廷压根就没把郭老舍这一脉的子孙认认真真地当一回事。不过郭惠妃三子之中,朱椿的蜀国、朱桂的代国都传承到了明末。他们所有子孙的体内都有着郭子兴的血统。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