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案|编辑:法拉
德国选举拉开序幕,不少人都盯着总理的宝座,德国选举的三大“主要战场”揭开,人选都还没有定性,反而中国成了他们针对的“对象”,看来默茨这次是来真的,直接就跟朔尔茨杠上了。

这次选举中,所针对的问题无非是这三方面,首先第一个是移民问题,不管放在哪次德国大选里,都是个“必考题”,而且还是个难题,这次也不例外,朔尔茨和默茨,那真是谁都不想认输,开局就杠上了。

朔尔茨直接开喷,说默茨和极右翼政党走得太近,这是“蠢到家”的操作,不过默茨也不是吃素的,立马回怼,说朔尔茨的移民政策软弱得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两人来来回回,言辞犀利,但听多了,总觉得像是在互甩锅。

从根本上说,两人都不愿正面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敏感,德国的移民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的老大难,人口融合不顺、社会成本剧增、资源分配不均这些问题,是卡在德国心口的大石头。

默茨的话说得硬,喊着要加大边境管控,朔尔茨就显得更“聪明”,说移民是机遇,但后面的具体操作听着就模棱两可,其实吧这俩人也都在走钢丝,
因为不管怎么说,移民群体的选票不能丢,原住民也不能得罪,这就导致谁都不敢拿出个明确方案,最终还不就是一句话:选票优先,所以说,这个场子吵归吵,但别指望这次辩论能解决什么问题。

除了移民问题外,还有个就是经济问题,这个问题上,朔尔茨政府是完全没有优势,毕竟德国在他们的治理下,经济也没有什么大进展,
德国现在失业率更是飙到了6.1%,是四年来最糟糕的水平,很多工厂、企业都跑去美国了,默茨甩出这些有力“证据”,一边逼问朔尔茨,一边把自己的逻辑说得头头是道。

默茨的思路很清晰,想救经济,那就必须让企业留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打算给企业减税,还要减少各种繁杂的政策负担。
这听上去确实挺诱人的,但问题在于,这些政策究竟需要多少投入,德国的当前财政能不能“兜得住”,默茨并没有明确答案。

朔尔茨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他打了个“太极”,先把经济困局甩锅给国际形势,说俄乌战争、能源危机这些外部问题才是罪魁祸首,接下来就是画大饼的时候,表示如果自己继续当总理,他一定能带着德国一步步走出泥沼。

他的“杀手锏”就是加强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经济,但问题是,他的计划听着更像是长远发展,眼下正吃不饱的普通选民,显然没办法马上买账。
默茨还提出要搞一场“技术革命”,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绿色能源,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许多人觉得这些目标,可能离普通民众生活有点远,不过朔尔茨则有点接地气,从教育和文化中出手。

除了内部问题外,第三个“战场”是有关于外交问题,这也是这次德国选举的长点,关键是特朗普重新回归,德国要想在国际上,稳住自己的地位,免不了与特朗普打交道。
但这个美国总统的风格实在是让人摸不透,说变就变,之前就把整个欧洲搞得风声鹤唳,默茨和朔尔茨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开始分道扬镳。

默茨觉得如果继续在安全防务上依赖美国,德国和欧洲迟早要被摆一道,为了让欧洲更强大,他还提议加大在欧洲军备和科技领域的投入,甚至想拉着法国、意大利一起搞更紧密的联合防御系统。
听上去挺振奋人心,但说白了,这事儿钱从哪来没人知道,德国经济现在都这状态了,这种高耗资的战略目标,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

朔尔茨则显得“温顺”多了,大概意思就是和美国好好谈,他声称自己和特朗普之间的互动一直都挺积极的,当初俄乌战争中他还主张过和谈,
这也是他在特朗普政府面前积累下的“人情牌”,不过,这一套显得有点过于保守,在默茨的攻击下更像是绥靖政策的加强版,很多选民并不买账。

这两位候选人一个硬一个软,但无论是昂贵的“欧洲自立”还是模糊的“温和外交”,似乎都难以真正破解眼下的局面,而且除了美国,德国跟中国的关系同样是一道“考题”。
这场辩论虽然没把中国放在绝对核心,但从两位候选人的态度来看,中德关系的未来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紧张,默茨对中国一直是“小心眼”的态度,各种“中国威胁论”从他口中冒出来,听得德国的企业家们一头冷汗。

他主张德国应该逐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减少经济上的联系,甚至扬言德国脱钩的越早越好,不然只会被越拽越深,问题是,德国很多支柱产业,比如汽车制造业,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国市场了,经济一旦脱钩,结果可能就是双输。

朔尔茨虽然没明确提“维护中德关系”,但他也不想捅下马蜂窝,按照他的行为,是主张和中国保持合作的,之前欧盟对华加征关税,他也出面发声反对这个行为,不过这所谓的合作,可不太坚定。

德国眼下夹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棋手”,显然是个考验智商和情商的问题,这场辩论并没有让人看到任何明确的方案,选民反而更糊涂了,至于最后谁能胜出,还真的说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