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春节,外交部就接到一波接一波的邀请,外交部长王毅的行程,一下子被安排得满满的,在短短10天之内,他几乎要绕地球一大半,拜访四个重要国家。
这次出门,他可不是单纯地去串串门,每一站都有要紧的事情要办,同时,这看似常规的外交访问,每一站都暗戳戳“怼”上了美国。无论是加强合作、拉近关系,还是在国际舞台上秀一波中国立场,每个访问都带着清晰的目标,每一步都让美国”压力山大“。

文案|编辑:清
王毅的第一站是英国,这一站的安排,从表面上看,不过是一次中英战略对话的例行交流,但英国这几年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很微妙,尤其是脱欧之后,它处在欧美关系夹缝中,显得有点“游离”。

作为美国最铁杆的盟友,英国被盖上了“跟班”的标签,可最近几年这种所谓的亲密有点降温的意思。
就连重新上台的特朗普团队,对英国的“客套”都肉眼可见地减了不少,英国好歹是美国的老朋友,但特朗普对待英国首相斯塔默的态度却时冷时热,偶尔还带点居高临下。

这时候,中英关系的舞台反而高光了起来,对英国来说,和中国的合作是一种机会,尤其在贸易、技术和能源这些实打实的领域,更是离不开一个靠谱的经济搭档。
王毅的访问时机抓得相当好,正好趁着美英关系低调的时候,打了一手“外交插队”的好牌。

王毅这次还安排了爱尔兰的访问,这不但是给中英合作加分,更有点警告意味:美国想拢紧中欧裂痕、分化关系?没门。

第二站是德国,重点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上,与各国政客和国际问题专家们深入掰扯掰扯。
这场会议看着好像是讨论安全问题,但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交流”,更像是个争夺舆论主导权的战场。

去年,俄乌冲突还在继续,美国带着一帮子“大咖”高调来参会,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齐出动,这架势怎么看都有点“宣示主权”的意味。
可惜美国的这个算盘,注定要被王毅的“中国专场”打破。王毅直接把多边主义、和平与合作这些话题带到台前,一下子就形成了美国跟中国“谁的声音更大”的舆论拉锯战。

美国打的这张牌很清楚,就是想让大家都盯着他们的乌克兰方案,把其他选项压得死死的。
但王毅这场演讲,在他们面前挖了一条“视线分享”通道。其实细想,很少有国家能在这种场合跟美国掰扯细节,而王毅这波操作不只是敢站出来,而且气势上完全不输。

要说这次行程里最具象征意义的安排,那必须是美国,王毅这次带着外交任务,直接杀到纽约,还在美国人脸上摆出了“践行多边主义”的标语。
美国一向扛着“单边霸权”的大旗,以“老大哥”自居,哪里轮得到别人在他们眼皮底下搞什么多边规则?

可中方偏偏就这么做了,而且还不是偷偷摸摸,是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在美国主场开了一场“全球多边主义”的大会。
这种操作,要说不是“在纽约点一把火”,恐怕谁都不信。

美国对多边主义其实一直是双标状态,嘴上说支持,可动作常常是破坏性的,比如对待气候、贸易还是国际机构的态度,能不参与就不参与,能插手就插手。
可中方不仅提出了“多边”,还真在推动具体行动,从话题立意,到细节举例,全都是对美方那套“一言堂”风格的对冲。

不过最讽刺的不是这些,而是美方居然还不能躲开,毕竟联合国会议嘛,美国作为东道主国家,没法缺席。王毅这波,在主场上真是拿捏得死死的。

最后的南非行,虽然看似远离欧美聚光灯,但也是一次别有深意的收官动作,因为当前全球议题的焦点之一,就是南半球被逐步边缘化的问题。
南非作为今年G20的主办国,不仅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代表,更是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言人。

但让人尴尬的是,这次G20会议,美国早早表态“不会支持”,这种小看姿态不仅让南非没了好脸色,也让外界感受到了美国在非洲事务上的严重忽视。
而中国用实际行动表示对非洲的重视,不管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还是发展理念的交流,中非之间的关系都摆到了实打实的层面,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讲空话。

南非这次作为G20的主持人,如果中方给出的支持够有力,对整个非洲区域的国际地位都会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它不仅为中非经济合作打开了更多的空间,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感受到了一种“可复制”的合作模式。

王毅这次的外交之旅,并不是简单的任务式访问,他带着一整套完整的顶级规划。
从英国撬动美欧关系,到德国抢夺舆论注意,再到美国主场输出“多边主义”的反击,最后落脚南非,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拔高自身影响力。这套组合拳,不仅打得密不透风,还每一拳都踩中了美国在外交上最痛的点。

要说这场外交好在哪儿?关键就是在软实力和实际行动上都实现了落地。
美国还在那里拉帮结派,搞意识形态对立,王毅这边已经用对话打开了局面,用合作圈粉了更多国家。在中美这场全球影响力的竞赛中,中方不仅稳扎稳打,这次还抢下了不少领导权的分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