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无经济来源,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庞大的军费开支从哪里来?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25-02-04 16:40:30

《——【·前言·】——》

红军,起步艰难,物资匮乏,连基本的军费都不够,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的庞大军费到底从哪里来?

红军是如何在缺乏物资的情况下,保持战斗力并最终赢得胜利的?

没有经济来源的红军

1927年,红军刚刚成立的时候,基本的战斗物资,几乎是捉襟见肘。

没有金矿,也没有背后富国的支持,完全是靠革命的热情,和民众的支持撑起来的。

根据《红军长征史》所记载,红军的起步阶段,简直可以用“艰难”二字形容。

大多数时间,靠的是战利品、粮食和简单的物资交换,并没有系统的财政支持。

完全依靠的是民众的自愿捐赠,战斗后的战利品,以及从敌人那里抢来的资源。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可不是空口说的。

《红军与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有明确的记载:红军始终贯彻,不从民众身上,获取经济负担的原则。

做到了不干扰地方经济,避免向农民征收过重的物资。

你如果跟长辈聊起这些事,他们肯定会告诉你:红军讲究“群众路线”,就是说它在征用资源时,是相当讲究的,既不收税,也不剥削。

说起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军费开支的重担,怎么能仅靠民众的捐赠,和战利品解决呢?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每每战斗后,红军会先检查战场,收集所有能用的东西——粮食、衣物、武器、甚至是运输工具。

这些物资被迅速运送到后方,再分配到前线,确保军队能够持续作战。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背后深意

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红军始终坚持“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

这种做法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意?

这我们要从红军的战略、政治理念和群众路线等多个方面来探讨。

毛主席曾明确指出:

“军队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红军的根本在于民众的支持。”

红军在建立之初,深知自身力量的薄弱,和物资的匮乏,要想赢得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所以红军非常注重与民众的关系,始终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

这个原则的核心,就是尊重民众,关心民众的生活,避免在困苦的环境中给百姓增添负担。

红军的作战不仅是为了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人民的深度结合,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实施土地革命,通过分田地的方式,赢得了农民的心。

农民得到土地后,经济压力减轻,反而更愿意支持红军的行动。

也让群众明白,红军并不是单纯的武力斗争者,更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和土地公平的力量。

这一点在长征期间尤为明显。

长征途中,红军要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敌军的重重围追堵截。

为了避免影响民众,红军在途经村庄时,一般不要求百姓捐款或提供物资,尽量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干扰。

红军这一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使其获得的物资较为匮乏,却为其赢得了长期的民心。

这其中,还要涉及到红军的战略问题。

与传统的军队不同,红军的战略十分特殊,游击战术,也能避免过度消耗自身的资源。

《中国革命战争史》中,详细描写了,红军如何通过灵活的机动战术,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这样就能,尽量减少后勤补给的压力。

这恰恰体现了红军的另一原则——让民众的资源得到保护,不被随意剥削。

比如,红军在敌人强大时,会采取“避敌锋芒,打其软肋”的战略,不盲目进攻,而是选择敌人相对薄弱的地方进行打击。

正是通过这种战略,红军能够更大程度的,避免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消耗战,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在打击敌人时,也采取了“战略避让”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节省军费和物资。

红军的日常生活中,纪律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求每个士兵,在战斗中不私自,抢夺民众的财物,也不强迫民众提供过多的资源,这一纪律的严格执行,保障了红军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形象,避免了因军队的过度要求,而引起民众的反感。

战斗获得战利品时,会先由后勤部门统一管理,优先分配给有战斗任务的部队,而不会随意分发给其他士兵。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战士们的不合理要求,也减轻了对百姓的负担。

红军的成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强调“依靠群众”,不仅是在物资上获得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政治上的引导,使百姓产生思想上的认同。

红军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农村的生产状况,让百姓真正感受到红军的力量,而不是成为其负担。

在一些革命根据地,红军会组织农民进行集体生产、教育,帮助百姓提升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

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红军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每到一处,红军会通过与地方党组织的联系,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提供情报、支持,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生产合作社、农民工会等形式,进一步密切与百姓的关系。

有百姓自愿的这些支持,物资也就来了。

从哪里来?红军的实际军费来源

红军的资源和资金,其实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战斗后的战利品。

《红军长征史》中多次提到,红军在各次战斗中,尤其是在打击敌军的过程中,常常能通过缴获敌人的物资、粮草、武器等来获得所需资源。

无论是地方敌人,还是外敌侵略者,红军都会从他们的兵营、仓库中抢夺粮食、武器和其他军需物资。

例如,红军在打败地方土豪或敌军后,常常会从敌人手中获得大量粮草、弹药和其他战斗物资。

这些物资,被迅速分配给前线战士,确保他们的战斗力不受影响。

长征途中,红军通过多次与敌人的战斗,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些“战利品”成为了,红军维持长期战斗的一个重要来源。

革命初期,红军的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是土地革命。

这项改革,是改变社会结构的手段,更是红军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推翻地主阶级,红军能够将土地、物资重新分配给贫苦农民,获得他们的支持。

国际援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军的物资保障与后勤支援》中的资料记载过,苏联曾提供过一些必需的军事物资,包括弹药和部分武器。

这些援助不算庞大,却为红军提供了急需的支持,帮助度过了一些艰难时刻。

红军的军费来源并非单一,而是通过战利品、土地改革和外部援助等多种方式综合保障。

这些来源的多元化,使得红军在经济困难、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长期的军事行动。

红军的长期维持,靠的是什么?

红军对于物资的管理,和后勤支援,也做到了精益求精。

长期的游击战斗中,红军的后勤保障系统,非常简洁却高效,物资管理者,常常会依据战况和兵力的分布,来决定物资的调度,这样就能确保,紧急的战斗单位得到物资支援。

总的来说,红军之所以能够,在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靠的就是它灵活的战略、精细的物资管理以及与民众的紧密合作。

这些做法为红军赢得了战斗,也为其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没有经济来源,军费开支庞大,红军靠的不是外援,也不是强大的财政支持,而是依靠与民众的深厚联系、灵活的物资管理,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红军巧妙地调动了各种资源,使得自己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这些策略,让红军成功打破了,经济资源的限制,也为红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