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项目被废止,绿氢项目不“香”了?

能源双碳场 2024-02-28 14:42:35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全区新能源“再起底”第二阶段项目废止情况的公告》,对8个新能源项目进行废止,其中包括一个60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全面实行市场化新能源项目‘能进、能出’机制,企业可随时申报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也可随时申请废止已获批但难以推进的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避免无法实施的新能源项目圈占土地等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在公告中指出。 早在去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就发布了《关于全区已废止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的公告》,彼时被废止的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达13个,合计总装机规模530.93万千瓦,其中包括5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合计总装机规模355.6万千瓦。虽然此后又有项目重新进行申请备案,但一系列操作背后可以看出,尽管顶着“绿氢”赛道的光环,当下风光制氢项目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风光”。 风光制氢,被认为是解决风光消纳问题的重要方式,也被认为是未来氢能发展的趋势。鉴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自身的波动性和间歇性,新能源并网成为一大难题。利用难以上网的“绿电”电解水制取氢气,实现“电-氢转化”,氢气则可进一步用于下游多种应用场景,比如工业、交通、化工等领域。这在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正因此,相较于一般的新能源项目,这种自带储能的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在申请时也更受地方政府青睐。近一两年来,全国陆续上马了多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其中最为典型的即为风光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于去年7月27日在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186号提案的答复中提到,截至目前,自治区已批复实施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30个(6个离网型,24个并网型),配套新能源规模1300万千瓦(其中风电888万千瓦,光伏412万千瓦),制氢能力52万吨/年 ,总投资1020亿元。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成为全国风光制氢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地区,当地的风光制氢项目建设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风光制氢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位长期跟踪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人士告诉能联社记者:“风光‘路条’近年来比较抢手,因此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时也附加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比如要求部分电力就地电解水制氢等,以带动当地氢能产业发展。不过,一些项目方在获取‘路条’时对市场前景估计过于乐观,高估了氢能的下游消纳市场空间,导致项目本身经济性不足,无法按时开工。” 此前,一位电力投资企业相关业务负责人就向能联社记者透露,公司目前已获得了风光制氢项目“路条”,但由于氢能消纳路径未落实,导致项目迟迟未能开工,正着急在市场上寻找可行的氢能下游应用方式。 事实上,当前我国绿氢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尚未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模式。绿氢的制取、储运以及下游应用等各环节,均存在问题。首先,在制取端,风光电解水制绿氢的成本大概是化石能源制灰氢的3—5倍;另外,目前电解槽装备在制氢规模和对电源波动适应性上均存在不足,效率偏低,这也是导致绿氢制备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储运环节,氢能主要以长管拖车方式运送到末端,但这种方式经济运输半径极小,一般不超过50公里,一旦距离过长,运输成本会成倍增加,这造成氢能的应用范围大幅受限。目前,氢能的终端利用价格较高,其中运输环节是卡脖子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面临当前的种种难题,产业也开始寻求由纯氢利用体系向富氢利用体系转变,比如甲醇、氨均是很好的氢载体,且已形成较为成熟、经济的运输模式,绿氢耦合制绿色甲醇、绿氨项目渐渐成为企业瞄准的方向,以期突破氢能的运输瓶颈,扩大氢能应用范围和场景。 每一个新兴产业从初探到成熟,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产业的不断实践和试错,相信在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探索出多种绿氢产业的商业化模式。
0 阅读:19

能源双碳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