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值蒸发上万亿元,光伏危急时刻?

能源双碳场 2024-03-08 09:52:15

在光伏行业,预期与市值“冰火两重天”。

“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190—220GW,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将继续维持高位平台。”2月28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作“2023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报告。

过去几年,很难找到确定性比光伏更强的行业——5488万千瓦、8740.8万千瓦、22亿千瓦,“十四五”以来光伏新增装机分别同比增长13.9%、59.3%、148.1%。面对这油门踩到底的狂飙,曾有业内人士感慨:“看对了趋势就意味着泼天的富贵”。

然而,光伏行业一边大肆扩张,一边暗潮汹涌,高速发展的同时,产能过剩,价格跳水、偷工减料、功率虚标等隐患同步大增。二级市场也传来阵阵“寒气”,援引自中国经营报消息,仅从百亿市值级别的光伏上市企业来看,当前的市值总和相比2021年末已经跌去超万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光伏新增装机上亿千瓦,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此言论并非唱衰光伏行业,而是光伏进入了下行周期。福祸相依、危机并存,其实,一定程度的市场过剩是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我国光伏行业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4年要么大规模弃光

要么新增装机规模下滑”

强劲——众多业内人士如此形容过去一年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我国光伏企业依靠领先的技术、规模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布局,不断斩获国内外市场份额。

王勃华在2023年举办的“光伏行业2023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期间表示,“今年1月至6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超过290亿美元,领衔外贸出口‘新三样’。”3月5日,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光伏制造端同样增长强劲。王勃华指出,2023年国内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64%以上,对应产量分别为143万吨、622GW、545GW、499GW。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93.6%、65.5%、37.9%。

然而,与装机、产量等多指标连创新高相对应的,是光伏产品价格全线放缓甚至“腰斩”。

王勃华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价格下跌,组件中标价格年底较年初下降超过40%,跌破1元/W;二是制造端产值增速放缓,2023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不含逆变器)产值超过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022年为同比增长100%;三是出口额减少,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484.8亿美元,同比下降5.4%。

在资本市场上,光伏概念股遭受重创。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光伏指数已经从5292.18 的高点跌至3715.91,跌幅约30%,已经跌去超万亿元。

据能联社观察,作为市值唯一曾破5000亿元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自去年6月底开始股价一路下跌,截至记者发稿前,其市值已跌至1624亿,以一己之力“蒸发”市值超3000亿;天合光能2023年实控人方面合计减持套现近80亿,市值近一年蒸发超1100亿;通威股份也未能幸免,根据统计显示,自去年7月通威股份进入高点之后,就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下跌,跌幅超过了55%,市值蒸发超过了1600亿……

其实早在去年3月,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2023光伏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论坛”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李鹏就公开预言,“如果还是大电网消纳,即使今年(2023年)真的能达到150GW、200GW,明年(2024年)要么大规模弃光,要么新增装机规模下滑,这是肯定的。”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亦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光伏发电仍然面临消纳困难,利用率降低等诸多挑战,特别是要清醒的认识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大幅增长,是在光伏产业上游价格超预期下跌,后疫情时代电站建设加速以及风光大基地项目集中投产等多重因素叠加基础上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这样大的增长不是一种常态,要清醒的认识到,2024年全行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稳定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

“让光伏行业竞争

回归技术发展的主赛道。”

业内对2024年光伏市场的普遍预期已经明朗——大洗牌。

“混战”不可避免,能联社认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产能的退出,产能过剩向供需平衡发展;二是技术路线竞争,光伏行业竞争回归技术发展的主赛道。

针对行业面临的严峻供需失衡形势,王勃华表示,主要是由于产能大幅提升,供应量增加,叠加部分企业的恐慌性降价。同时,“低价中标”现象,带来价格“内卷”。他认为,从业者需要思考现有利润率下,规划产能有多少会最终落地,如此低价是否会是常态,并考虑应对策略。“行业出现分化,落后产能出清将会加快。”

从资本热土到“内卷坟场”,若我们理性看待行业洗牌,那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危中有机、危中转机,光伏行业2024年如何化危为机?

业内一致认为,要聚焦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统筹布局和政策落实,同时推动行业企业加快创新和技术攻关,必须要保证技术壁垒足够高,才能抵御同行的竞争。

政策方面,邢翼腾在会上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经出台关于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努力提高配电网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承载力。我们正在组织研究修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将进一步促进分布式光伏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分布式光伏快速增长的地区正在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邢翼腾说:“各有关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创新调整开发模式,规范备案、建设、并网和运维,确保光伏发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杜绝因农民利益受损影响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情况发生。同时,各地研究出台政策,也要多方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存量、增量,谨防‘一刀切’停止备案等情况,避免产生过度收缩效果,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当下,行业竞争白热化加剧,行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技术迭代期。

头部上市公司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布局,包括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电池(TOPCon)、异质结电池(HJT)以及背接触(BC)电池。在去年的隆基股份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钟宝申表示:“当前的电池技术百家争鸣,隆基选择BC电池技术路线,就是背接触电池路线,作为公司未来主要的商业化发展方向。”作为目前主流TOPCon电池的率先量产者,晶科能源在去年9月以来多次旗帜鲜明地表达不看好BC电池路线。

光伏路线之争,也是巨头们愈演愈烈的“肉搏战”。业内人士告诉能联社,BC与Topcon的效率、成本对比尚有异议,但两者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在P型时代,有多晶、有单晶、有PERC;N型时代也是一样,有基础技术,也有百花齐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效率高取代效率低的、成本低取代成本高的、可靠性高取代可靠性低的。

“如此增量,若不靠市场消纳,

光伏死路一条”

中国光伏行业,下一步走向何方?

“电改政策频繁出台,光伏等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成为必然趋势。”王勃华表示。

价格政策是光伏发展的核心和基石,我国光伏电价机制经历了标杆电价、竞价阶段和平价阶段,即全电量保量保价,到“保障小时数”内保量保价,再到“保障小时数”逐渐减少三个阶段。如今,光伏行业来到了市场化电价的前夜。2022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均提出“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

然而,据能联社了解,光伏企业对于参与市场并不积极,除了其不愿走出“襁褓”的依赖心态,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收益率不确定性的风险。

王勃华指出,电站投资需重视市场化交易电价的影响,随着新能源市场化比例提高,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上升。

广东售电公司工作人员江粤(化名)表示:“新能源装机持续增加,不入市消纳难度变大;然而电力现货市场经常出现低电价、负电价的情况,新能源主体便有‘入市则电价不能保障’的担心。正所谓是进亦忧、退亦忧!”

“原来新能源是按计划模式发展,保量保价当然省心。好比一件商品本身价值100元,政府扶持后变为300元,进入市场后还原商品属性定价100元,“消失”的200元并不是其应得的钱。同时,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机制尚未健全,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其在部分市场强制规定的中长期合约比例下,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影响新能源入市积极性。”江粤坦言。

其实,去年煤电容量电价和绿证新政,都在为新能源入市做铺垫。换言之,打破以往的“保价保量”预期,新能源随行就市才是最终归宿。

2023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关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文件密集出台,无一不是为新能源入市做铺垫。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推进绿色电力证书全面覆盖工作,保障其绿色价值。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去年11月发布《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给予煤电两部制电价,为支撑新能源发展当好“备胎”“拐棍”。

“国外新能源直接参与电力市场时,大量边际成本接近零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涌入市场,在完全市场竞价机制下最优先上网。一言以蔽之,以价换量促进新能源消纳。”江粤直言入市对新能源企业的意义,“如此增量,若不靠市场消纳,光伏死路一条。只有电力市场才能救光伏。”

0 阅读:29

能源双碳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