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又以朱瑞在“桃峪会议”上开展的对罗荣桓、陈光的猛烈批评达到了高潮。
老覃在昨天发布的《百团大战,彭德怀拟调罗荣桓出山东,毛主席觉察其危,果断制止》一文中说了,毛主席根据自己对罗荣桓的了解,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将山东的党政军大权托付给了罗荣桓。
罗荣桓本人认为,山东境内各方势力犬牙交错,而在敌、顽、我三方势力的角力中,我方处于明显的下风,偏偏,山东境内的匪盗又此起彼伏,更为这混乱的局面注入了许多变幻莫测的因素。又考虑到华北大地的“百团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必定引起敌、顽的相互勾结,从而对我进行夹攻。因此,他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高筑墙、广积粮”之上,积极积蓄力量,迎接更为艰苦卓绝的斗争。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罗荣桓做是非常成功。
在接下来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抓养兵、练兵、扩军、扩根据地。
面对敌人的挑衅和进攻,能忍就忍,能避就避。
不过,在1941年的2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还是和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残酷的血战。
老覃在《名震天下的一一五师在阴沟里翻船?突围时师长先行逃命?来看具体经过》一文中,提到了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
这个张仁初,已经升任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的副旅长了。
1941年2月5日,他率领教导二旅由鲁南挺进滨海郯(城)马(头)地区,接替了教导五旅的防务。
重坊镇是这一地区的商贸重镇,却盘踞着伪军王化云保安队。
这些狗汉奸,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却作威作福,经常滥杀无辜,鱼肉百姓。
张仁初眼里容不下沙子决定攻克重坊。
结果,这个草率的决定捅了马蜂窝了。
一下子就招来了日军的八辆坦克和三十多辆装甲车加入战团。
血战到第五天,日军甚至出动了飞机。
战斗打得血肉横飞,我教导二旅尽管最终取得了胜利,却遭到重大伤亡,牺牲了100多名优秀指战员!
最让人悲痛无限的是,这100多名指战员中,大多数都是从万里长征中走出来的老红军,有三名营级干部,二名连长,十四名排长。
罗荣桓知道了这个情况下,心如刀绞,欲哭无泪。
他让人找来张仁初,狠狠地批了一顿,声色俱厉地说:“你难道不知道现在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游击战吗?像你这样动不动就去跟敌人斗狠,老本还不得一下子就拼光了?我们还怎么毛主席提出的持久战?张仁初同志,你好好想想吧,咱们的这支队伍,可是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当年在井冈山上带出来的红四军的老底子发展来的,这些牺牲了的战友,个个都是革命的精华,用这样的老战士去带新战士,一个可以带出一百个,一千个,真正的是以一当百,以一当千,你说说,你这么做,怎么对得起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怎么对得起中国革命?”
张仁初汗出如浆,虎眼含泪,连声说:“政委,我知道错了,我知道错了,我请求处分。”
……
批评过张仁初,罗荣桓又以这件事作为反面例子,在根据地展开了全面教育,并把将此战的全部情况如实向中央和中原局汇报。
毛主席看了罗荣桓的汇报,回电指示::“在今年青纱帐中队伍以不过于消耗为原则,尽量争取部队休息、整理、训练。”
到了1941年8月,毛主席又一次致电山东分局、115师和山纵,要求分局、115师师部及山纵指挥部靠近,经常开会,并以分局会议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的领导机关,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担任书记,负责山东方面的军政领导和统一作战指挥。
老覃在前天发布的《1941年,彭德怀拟安排滕代远担任115师师长,毛主席很快予以否决》一文中说了,毛主席的这一次调整,明确了山东的军事由罗荣桓主持,山东军政委员会四党委中,陈光被安排负责财委会工作,朱瑞主持党务,黎玉主持政府工作。
组织上的任命如此,罗荣桓在军事工作的权威,主要还是要靠他个人来建立。
老覃在《115师陷入重围,代师长陈光先是昏厥半小时,后又消失6个小时?》一文中说了,发生在1939年5月的陆房突围战,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险仗,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第六八六团差点就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罗荣桓因在前一天率领政治部有关人员到东汶宁支队传达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缺席了该场突围战。
战后,几乎所有的战士都心有余悸的说:“如果罗政委在,我们仗不会打得这么苦,突围也不会像这样险象环生。”
罗荣桓真的这么神吗?
罗荣桓真的就这么神。
因为,类似于在陆房地区所遭遇到的包围,1941年11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机关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在沂南县留田村又遭遇到了。
日伪军集结起了3万余人,配有飞机、大炮、坦克,分11路气势汹汹地扑来。
师部、分局机关、省战工会和党校将近3000人被围困,战斗部队只有师特务营和分局特务连。
该如何脱困呢?
罗荣桓在留田附近的钮家沟村召集紧急会议,让大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陈光之前一直负责军事,则按照以往习惯,当仁不让地提出:“向东突围,杀回滨海区!”
陈光的话音未落,陈士榘就摇头说:“敌人在东面的沂河、沐河和台潍公路都设置了严密的封锁线,此路恐怕行不通。”
萧华想了想,建议:“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所谓“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无非就是大家无序地作鸟兽散,说得好听点,是“下下之策”,说得难听点,根本就是“无策”。
朱瑞往更好听的说:“此非上策,一旦无序四散,后果不堪设想!”
看见大家一筹莫展,罗荣桓不急不缓地抛出了自己的方案:向南突围!
朱瑞等人大惊。
他们都知道,南面的临沂城就是敌人指挥机关所在地,向南突围,就是向敌人的怀里钻啊。
罗荣桓胸有成竹地说:
“向南面突围,貌似是自投罗网,实际上却是最为安全的,一来敌人万万想不到我们敢于朝他的心脏地带挺进,二来,尽管那里有他们的指挥部,但他们的兵力正向我沂蒙区合围,现在空虚着哩,我们这是乘间蹈隙!”
大家听了,一齐服倒。
事实证明,在罗荣桓的指挥下,留田突围非常成功,几千人的队伍从铁山子附近东西不过1.5公里的间隙里,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次日天明胜利到达汪沟一带,全体人员进入埠山庄宿营。
第二个晚上,继续向西转移,经过诸满到达费县东北的黄埠前村。
这次突围,人人毫发无伤。
陈光、朱瑞等人对罗荣桓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彻底地心悦诚服。
罗荣桓也凭借这一次完美的军事行动,迅速地确立了自己在山东根据地无可动摇的绝对领导地位。
则山东根据地的“选帅”风波就此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