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觉得对我们日常生活和行为认知很有用,分享给大家。
强迫症的认知图式,及其导致的对信息抽象的、障碍的处理方式,便构成了所谓的"强迫症软件"。
这些活跃的图式通向我们称为"评价性"的自动思维。某些人把这一"评价性"思维视作"事实",这是他处理信息后得到的结果。
他把这一结果视为"正确又恰当"。
让我们以一位讲课的老师为例。一位学生在其讲课中途走了。面对这一"活化剂事件",老师的大脑不自禁地去"处理信息"。
于是会产生一个"自动思维",一种抽象的理解,一个对此活化剂事件的解读。
如果该老师缺乏自信或状态抑郁,他会自动生成一种风格如下的思维:"肯定是我讲的内容不吸引人。"、"我一无是处。"
如果该老师状态良好,要么他不会有任何想法,要么他的自动思维会是:"他应该是有约。"、"他对这一主题不感兴趣。"再或是:"以他的水平还无法理解我讲授的内容。"
自然,除非是开了天眼,我们是无法知道学生为何提前离开了课堂。而对于该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怎么样的,都必然是抽象的、假定的、不恰当的。
认知疗法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探究患者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现导致其错误处理信息的强迫症认知图式,然后去改变它们。
针对强迫性主题,对信息错误的、片面的处理方式产生出评价性思维,而这些评价性思维又导致了病人的慌乱,因此具有障碍性特征。
当病人痊愈或病情好转后,他会批评这些思维,并且意识到他"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

强迫症的认知疗法要达到哪些目标?
1.让侵入念头普通化(大家都会有侵入念头);
2.不将侵入念头归咎于自己,也不因此怀有负罪感(它们是不自主的,人们不该为不自主的念头而感觉自己有罪);
3.识别出评价性自动思维,并去改变它们;
4.识别出并帮助打消那些中和性的念头;
5.更新有功能障碍的认知图式,改变它们或令它们变得温和。

侵入念头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80%~99%的普通民众均有过侵入念头。但他们与强迫症患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念头出现的频繁程度、对于该念头的解读以及由此导致的情绪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