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国内,反对派的声音逐渐壮大,而为了维持现有的权力结构,泽连斯基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
1、泽连斯基斥巨资购买催泪弹,作何打算?
根据媒体消息,泽连斯基政府已经在考虑购买44万美元的催泪弹,与此同时,乌克兰警方和国民警卫队将获得“更高武力授权”,可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对抗议者使用武器”。
这意味着,当局或已准备在紧要关头以更激烈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骚乱。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权力的态度。
泽连斯基面临的这一紧张局势,究其根本,不仅是由于战争本身,而是他所领导的政府在应对民众愈发困苦生活时显得力不从心。想象一下,战争进入第四年,乌克兰民众的耐心早已消磨殆尽,他们对贫困生活和无休止的军事动员感到厌倦。
此时,当局的宣传动员似乎也难以再激起曾经的热情。即便有北约的支持光环,但当生活痛苦成为每日的真实体验时,任何口号都显得无力。
于是,在一系列看似防御的姿态背后,其实是泽连斯基对自身权力可能动摇的恐慌。通过立法强化执法力量的举措,也表明他对局势的严峻性有了清醒的认识。
2、乌踩到红线,遭到美俄不满
当然,泽连斯基并非没有尝试通过外交手段来缓和这场看似无解的危机。他曾提出一个颇具冒险精神的倡议,希望能在俄乌之间建立一种能源设施互不攻击的默契。这一提议表面上看是一个明智的举措,因为战争的漫长拖累,对于双方能源设施的损伤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感到无奈:当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响应并命令俄罗斯军队停止攻击后,乌克兰却“自摆乌龙”,背道而驰地攻击了俄罗斯的炼油设施。
这样的反转情节仿佛是一幕讽刺剧,在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确实为乌克兰招来了美国方面的不满。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眼里,泽连斯基的这一举动无异于公开打脸,导致美乌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据称,美国内部甚至一度传出希望泽连斯基下台的声音。这种回旋余地极小的外交失误,无疑加深了泽连斯基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无援。
3、乌军抵抗意志,正在消亡
就在外部局势扑朔迷离之际,乌克兰承受的军事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俄罗斯不仅仅在外交上挥舞着大棒,同时在战场上也频频发力。在一系列空中打击和地面攻势中,俄罗斯军队从未放松对乌克兰的进攻力度。他们将目标瞄准基洛沃格勒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无论是火车站、军工厂,还是空军基地,都成为俄军重点打击的对象。
显然,俄军的动作不仅是一种军事上的优势展现,更是一种心理战术,试图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打击来迅速削减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在这样高强度的军事压力下,乌克兰军队几乎陷入苦战,他们面对的挑战远超以往任何时刻,后续能否继续对抗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似乎悄然改变了对俄罗斯的态度。在近期的美俄谈判中,有消息称美国正在考虑承认克里米亚为俄罗斯领土,并认可其他已被俄方占领的地区。这一潜在的策略转变,对乌克兰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它让泽连斯基原本就不稳定的政治地位愈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