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祖宗叫牟墨林,字松野,是清嘉庆年间太学生。他待人平和,乐善好施,又因人长得黑,名字里带“黑”字,被人尊称牟二黑子。他用自己的精明干练和勤劳智慧,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在山东栖霞城北古镇建筑起“牟氏庄园”。据说,当时花了43万两白银。
牟墨林画像
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南有四川刘文彩,北有山东牟二黑。牟家祖上出仕归隐,是栖霞有名的耕读人家。老祖宗牟墨林又被当地人称之为“活菩萨”,因多行好事善事,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我爸曾经对我说过山东家的事:家门口遇到来要饭的,不管来多少人,家里老人都会给吃的,并且说:“他吃了都会屙在咱家地里。”当地百姓有一说,一匹马跑一天,也跑不出老牟家的土地。
按牟氏家谱排序,我爷爷是“毓”字辈,我爸爸是“荣”字辈,我们这一代是“立”字辈,再往下就没有讲究了。至于我们属于牟氏家族哪一支,我爸在世时没有与我说过,我也无从考证。
我爷爷
我爸爸
山东栖霞老家我没有回去过,我爸爸年轻时候回去过几次。牟氏家族前辈留给后人的是著名的“牟氏庄园”,据老辈人说(我也上网查证了一下):牟氏庄园是中国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地主庄园,这里是家族几代人聚居的地方。它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拥有房产五千五百多间,土地六万亩,册岚十二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四百八十多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
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堂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被誉为“传统建筑之瑰宝”,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老祖宗牟墨林是在受灾年间,通过从东北向栖霞贩运高粱发家,既赚了大钱,又救活了一方百姓。在大饥荒期间,开仓放粮,以粮换地,用一斗高粱一亩地的法子迅速囤聚了大量田产,积累下巨大的财富。他将祖上留下的千亩土地发展到几万亩,每年收租粮660万斤。富则造屋,此乃农家一大嗜好。于是,牟氏家族将大量的钱财用于营建庄园上,则有了后来的牟氏庄园。经过牟家几代人的努力,牟氏成为山东有名的望族。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土地革命等数场变故后,牟氏家旅燃尽了最后一点香火,带着几分苍凉,走进了幽暗的衰落历史。
老祖宗牟墨林在他82岁那年去世。终其一生,他的主张是“人不患无财,患不善用其财。”当他去世时,他已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农村拥有土地最多的人。
牟氏家族衰落后,后代子孙各奔东西。有一些牟氏后人在解放前就已经迁到台湾去了,还有一些逃荒流落到东北,我爷爷就属于后者。最初,爷爷跟随家里大人落户到吉林磐石,在这里结识了我的奶奶并结婚。后来又举家迁往吉林伊通,由于爷爷小时候家教良好,识大体且聪明,又上过多年学,所以在伊通县中学当了一名教书匠,经过多年的奋斗,爷爷当上县中学校长、县议员。有句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时候虽然祖上已经衰落,但爷爷仍然有一定的资产,家里还有十几晌地。
解放后土改,当地人民政府最初给我爷爷家定为地主。由于我爷爷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更没有欺压过平民百姓,而且还经常资助贫困人家,使没有钱上学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教育,被人称为“牟善人”,加上我爸是东北野战军现役军官,跟随林总罗帅天南地北打仗,所以,政府在综合考虑下,又重新给我爷爷家降档定为富农。即使这样,我上中学入团时,仍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不公对待,再后来,我在填写各种表格“家庭出身”栏目里,不再填写“富农”,而是改填“革命军人”,这样我就少了许多被歧视。
我爸(右)与老姑家人在一起
我爸在四野特种兵迫击炮大队当兵
小时候,我爸爸经常给我们兄妹4人讲山东老家的奇闻趣事。我爸曾说过:暴富之后,老祖宗牟墨林并没有肆意挥霍,依然躬身节俭。平时“布袜青履”,常用铁锹撅着粪篓到田间、村头转悠,以至绑票的土匪在家大门口遇上他,也因衣着不像大财主派头而让他轻易逃脱。老祖宗牟墨林定下了严格的治家规训:“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唯读唯耕。”鼓励子孙精进学业,勤于耕种。那时候我们尚小,不明其意,就当故事来听。
《周易》里有一句话:积善之后,必有余庆。我为牟氏家族先辈祖德流芳而自豪,我辈将先意承志继续前行,时时刻刻保持善举,小善小为,是善便为,坚持积累善德,积攒福根。
说实话,我对山东栖霞老家以及牟氏庄园没有什么直接的认知和概念,只对爷爷、爸爸这一辈人有深厚的感情。但国人讲究叶落归根,饮水思源,毕竟我是牟氏家族的后人,回老家老宅看一看,已经列为我的旅行计划之一,但愿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