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三年回望:战争责任归属,泽连斯基还是普京?

随风而行情 2025-03-19 16:41:30

在三年前的2月,当俄罗斯的坦克如洪流般涌入乌克兰边境时,仿佛撕裂了时空,使得欧洲留下了一道至今未愈合的、鲜血淋漓的战争伤痕。如今三年过去了,乌克兰的大城市从灯红酒绿变成一片废墟,俄乌双方数百万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面对这场人间悲剧,我们不由自主地思考:究竟是谁引发了这场战争?是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还是俄罗斯的总统普京?

喜剧表演者2019年4月,乌克兰这个年轻的国家经历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总统选举。在俄语区排名第一的        喜剧表演者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以超过七成的得票率击败时任总统波罗申科。泽连斯基凭借在热门剧集《人民公仆》中饰演主角瓦夏的知名度,成为乌克兰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元首之一。他将“反腐”和“和平”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然而,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泽连斯基作为一位政治新人,其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政策逐步将乌克兰引向了一条充满绝望与苦难的深渊。

那条路就是:让乌克兰和俄罗斯开战。泽连斯基一上任,就对西方充满了浓厚的幻想。2019年2月,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加入欧盟和北约”纳入宪法之中。尽管这一举措在前任总统波罗申科时期已经启动,泽连斯基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其全面实施,他明确指出:“乌克兰必须摆脱俄罗斯,融入欧洲。”

因此,泽连斯基频繁前往西方国家,以寻求军事支持。根据美国国务院的信息,截至2021年底,在泽连斯基的要求下,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达到了27亿美元。泽连斯基积极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并不断向美国请求武器,这种举动大大触动了邻国俄罗斯的敏感神经。普京更加感到忌惮的是,泽连斯基在乌克兰内部也在积极实施“去俄罗斯化”的政策。2021年1月,《乌克兰语作为国家语言功能法》正式实施。尽管泽连斯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俄语,但他依然坚持在公共场合强制推广乌克兰语,俄罗斯语在乌克兰的使用则遭到了全面边缘化。

四个月后,泽连斯基明确实施了一项将俄罗斯族排除在乌克兰“原住民”之外的政策,这激起了乌东俄语地区乌克兰人民的愤怒,同时也引发了莫斯科的反感。普京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明确指责当前乌克兰政策背离了两国之间的历史联系,认为泽连斯基无视乌克兰和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共同抵抗纳粹的辉煌历程。在顿巴斯问题上,泽连斯基似乎并不打算履行他的和平承诺。2019年10月,他曾与俄罗斯达成停火协议,并同意让乌东地区自行进行地方选举。

在季莫申科等乌克兰寡头的操控下,众多乌克兰民众走上街头,举着标语旗帜,上面写道:“泽连斯基是个软弱者,向莫斯科妥协,换一个真正的男人来!”泽连斯基望着基辅街头涌动的人群,选择了退缩。不久之后,他停止了与俄罗斯的谈判,转而利用西方国家提供的军事支持,增强乌东地区的军事布置。2021年3月,泽连斯基发布总统令,透过电视屏幕,他强烈宣称:“乌克兰人必须重夺顿巴斯”,并向前线派遣部队。

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得原本尚存较大和平希望的低强度冲突再次加剧,也为一年前后爆发的俄乌冲突埋下了隐患。显而易见,泽连斯基的政策表面上似乎是在维护“国家主权”,但实际上却是在逐步将乌克兰引导向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然而,从人民史观的视角来看,乌克兰采取激进的“靠近西方,抵制俄罗斯”的方针并非泽连斯基个人的决定。在泽连斯基的支持背后,除了利益集团的潜在影响,还有一大群对俄罗斯持强硬立场的乌克兰人民。

乌克兰民众的选择若将泽连斯基视为俄乌战争的“主导者”,那么乌克兰人民则可被看作是主要责任方,尽管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也不明白乌克兰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俄罗斯抗衡。乌克兰人曾在2019年选出这位        喜剧表演者,希望他能改变乌克兰的内外困局。然而,当泽连斯基从反腐败转向寻求和平时,乌克兰人民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对任何向俄方妥协的行为都表示拒绝。正如之前提到的,基辅街头发生的大规模示威活动使泽连斯基放弃了在乌东实现停火的计划。为赢得乌克兰民众的支持,泽连斯基迅速改变策略,放弃了和平谈判,全面倾向于西方。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泽连斯基深知“英雄的运命不受自由控制”的道理。他无法改变乌克兰人民对俄罗斯的强烈反感,只有选择对俄采取强硬立场,或者最终被迫下台接受清算。那么,乌克兰人为什么在这个时刻如此强烈地反对俄罗斯呢?这与2004年和2014年发生的两次“革命”有关。这两场西方暗中推动的颜色革命,完全将“反俄”的思想植入了乌克兰人的意识中。

在两次运动中,西方国家将乌克兰视为“颜色革命最好的实验室”,通过间谍手段、暗中收买,威逼利诱等手段,扶持了大批乌克兰亲西方势力,鼓动他们通过街头抗议推翻亲俄政权。由此在乌克兰社会中形成了“俄罗斯是侵略者”的认识。根据乌克兰民调机构“Rating”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民众超过60%,到2021年这一比例已增加到68%。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敌意,与其说是针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回应,不如说是长期受到西方“和平演变”影响的结果。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媒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持续向乌克兰灌输“民主与自由”以及“推翻俄罗斯”的价值观。乌克兰人深植于内心对欧洲发达国家的向往,逐渐信奉自己是“西方先进文明”的一部分,而将俄罗斯视为落后且贪婪的“野蛮人”。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克兰人民对“摆脱俄国,融入西方”的想法愈发坚定,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在苏联时期所领悟的教训:“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由物质所决定。”在媒体的影响下,乌克兰人共同忽视了一个客观 reality,那就是乌克兰根本无力与俄罗斯展开对抗。受到狂热情绪驱动的乌克兰人民不顾一切,而被民意所左右的泽连斯基也无动于衷,最终在“北约东扩”这一红线问题上彻底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

冲突开始在2021年11月,北约在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举行了外长会议,商讨乌克兰加入的潜在可能性。泽连斯基公开表示:“北约成员身份是乌克兰安全的唯一保障。”不久之后,泽连斯基甚至大胆表示:“我愿意牺牲总统职务以换取北约接纳乌克兰!”于是,        冲突开始了,在普京的命令下,俄罗斯军队突破边境。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俄罗斯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无法妥协,甚至要采取强制手段干预乌克兰的加入呢?普京在2021年12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进行了说明:如果北约在乌克兰布置导弹系统,导弹的飞行时间将缩短到7分钟,毫无疑问,这将使莫斯科感到极为紧张。自苏联解体以来,北约的成员国数量已从16个增至30个,其边界不断向东拓展,逐渐逼近俄罗斯的核心区域。

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这将意味着美国可能在俄罗斯的门前建立军事基地和导弹系统,这种“敌人用刀抵着胸口”的感受令俄罗斯无法接受。这种感受中国人很容易理解。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美国的“萨德”系统时,中国全体民众齐心反对。原因很简单:为了国防而自主研发军备进行防御是可以理解的,但引入外国军事力量并直接对他国安全构成威胁则显得过于过分。

因此,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情况与“萨德”部署在韩国是相似的。虽然普京可能仅仅在口头上对乌克兰的“去俄化”政策表示谴责,但当乌克兰引入像北约这样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军事组织时,普京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以武力进行反对,直至局势破裂。这就是俄罗斯目前始终主张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的原因。当俄国的坦克在乌克兰人面前出现时,他们是否意识到了现实呢?毕竟现实总是充满挑战,乌克兰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雄厚的军事力量,以及来自西方的全方位支持。乌克兰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能够与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相抗衡呢?

在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启动了全球“乞讨”策略,凭借口才成功争取到了相当多的军事支持,勉强与俄罗斯对抗了3年。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俄罗斯并未表现出疲态,相反,欧洲各国却遭受了严重损害,而美国似乎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因此,特朗普一上任便迅速展开了多项停火谈判。此时,乌克兰人及泽连斯基才意识到,他们实际上连参与谈判的资格都不具备。乌克兰的悲惨结局时刻提醒着我们,任何国家在追求独立发展时,都必须警惕外部意识形态的影响。思想的变革可以激发民众的智慧,但如果受到外部势力的操控,沦为民粹主义的盲目狂热,导致无法分辨现实,最终可能会引发灾难,就如乌克兰的情况。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