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核心逻辑**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中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在于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兵法的理论体系中,而其具体实现方式则依赖于“奇正”“虚实”的运用。
#### (1)**奇正与虚实**
- **奇正**:奇正的变化是战术的基础,通过灵活运用奇正,可以探查敌人的虚实,从而找到敌人的弱点。
- **虚实**:虚实是奇正运用的结果,通过虚实的变化,可以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境界,使敌人暴露弱点,而己方始终保持隐蔽和不可捉摸的状态。
#### (2)**战术运用**
- **乘虚而入**:通过奇正、虚实的变化,找到敌人的弱点并迅速攻击,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无形无声**:通过隐藏己方的真实意图和部署,使敌人无法捉摸,从而占据主动。
- **众寡之用**:通过分散敌人兵力,集中己方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敌人的薄弱环节,实现“切块分离”。
---
### **2.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前提条件**
“致人而不致于人”并非凭空而来,其前提是“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天时地利的可预见性,才能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
#### (1)**知彼知己**
- **知彼**: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弱点、意图和行动规律。
- **知己**:清楚己方的优势、劣势、兵力部署和行动能力。
- **知人**:通过情报收集和分析,掌握敌人的心理和决策模式。
#### (2)**知天知地**
- **知天**:了解天时,包括天气、季节、昼夜等自然条件对作战的影响。
- **知地**:了解地形,包括地形的险易、远近、通塞等对作战的影响。
-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通过提前了解作战的时间和地点,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
### **3. “知天知地”的战略意义**
“知天知地”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提前掌握天时地利,可以为战术运用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