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水可能有“微塑料”,对人体有害!但1个简单步骤能去除

中国妇女报 2025-03-30 00:00:54

日常我们的饮水来源很广泛,自来水、瓶装水、桶装水都可以选择。有的人因为担心自来水的水质问题而偏向于选瓶装水或桶装水,这样选择真的就更健康了吗?

微塑料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近几年,人们对微塑料的研究颇多。所谓微塑料就是尺寸特别小的塑料颗粒,长度为 1μm 至 5mm,甚至还存在纳米塑料,长度比微塑料更小,仅为<1μm。

与微塑料相比,纳米塑料尺寸小,更容易在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游走,可以穿过生物屏障(比如细胞膜)并进入生物系统,包括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全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生活中,含有微塑料的东西相当广泛。不仅如此,鱼类贝类这些海洋生物的体内也可能存在微塑料的污染,通过摄食会进入我们的体内。

也许很多人认为:微塑料属于异物,即便吃进身体也应该会从粪便中排出呀!

吃下去的微塑料的确会随着粪便排出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会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中。别小瞧了这些被摄入体内的微塑料,它们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肠道不适症状比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塑料微粒还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诱发炎症。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更多探索。

喝的水竟然有微塑料

2024 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新的显光学成像技术,观测到瓶装水/桶装水中“纳米塑料/微塑料”的存在,发现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塑料微粒,包括90%的纳米塑料和10%的微塑料颗粒。并且,瓶装水在我们反复开关以及高温暴晒的条件下会使水中含有更多的微塑料。

不过,并非只有瓶装水才会存在微塑料问题,自来水也难逃微塑料的污染。有研究对来自全球 14 个国家的 159 份自来水样本进行了分析,其中 129 份含有纳米塑料/微塑料,检出比例高达 81.1%。

也就是说,无论是瓶装水还是自来水,在我们饮水的同时都会摄入些微塑料。

怎么解决水中微塑料的问题?

其实不用太担心,对于自来水,我们只要把水烧开后再喝就能最大化地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降低其对身体的伤害。

2024 年 2 月份,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把硬水烧开,再经过简单过滤,就可除去水中 80%以上的纳米塑料/微塑料。

“多喝热水”是我国居民的传统养生方式,不仅喝得舒服,也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帮我们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对健康更为有益。同时,也建议大家水烧开后多沉淀一段时间、不喝剩下的水底以及使用过滤装置,比如自来水安装过滤器、用带过滤网的杯子等。

减少微塑料摄入小妙招

1.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吃外卖

别把塑料袋装的麻辣烫、米线等食物直接套在碗上吃,高温会让微塑料更多地溶解在食物中,在收到外卖之后应当尽快将食物倒入自己的餐具中。

2.少用塑料砧板

据研究人员估计,如果用塑料砧板,一个人每年可能接触到1450 万~7190 万个聚乙烯微塑料,而聚丙烯微塑料约为 7940 万个。

3.少吃海鲜内脏

微塑料能够进入一些海洋生物的体内,污染鱼类和贝类食物。

所以,吃水产品的时候首先不要生吃,一定要烹调熟透;其次,最好去除其胃肠、内脏和腮。

4.少喝奶茶、少用塑料吸管

温度高的饮品或食物会让微塑料释放得更多,包括但不限于热咖啡、热奶茶等饮品,很多人还习惯用塑料吸管来喝饮品,这也会增加微塑料的摄入。

新闻多一点👇

这些“P”标识,你都懂吗? 仔细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比如矿泉水瓶上,都会印有与“P”有关的标识。这些标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帮你梳理了一下: 1、PET——矿泉水瓶 不能装热水,不能重复利用。加热到70度即变形,释放有害物质。 2、HDPE——沐浴露瓶 密度高,在彻底清洗后,可重复使用。 3、V/PVC——保鲜膜、手套 可塑性好,热稳定性差,遇高温容易释放有害物质,不建议接触高温食品。 4、LDPE——保鲜膜、保鲜袋 不耐热,微波炉加热容易引起释放添加剂等。 5、PP——塑料杯、塑料饭盒 唯一可微波炉加热的塑料。 6、PS——泡面盒、快餐盒 遇高温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7、OTHER(PC、Tritan)——奶瓶 不宜装开水,高温下容易释放双酚A。 总结:微波炉只能用PP,需要装热水选PP或Tritan材质;其他的袋子用来装垃圾,瓶子回收给站点。 来源/科普中国、上海禁毒 图片/摄图网 责编/陈晓冰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

2 阅读: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