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堃堡 来源:《走近外交》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曾先后在国家环境保护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担任高级职务,是一名资深环境外交官。
夏堃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文学著作有《环境外交官手记》《环境外交官纪事》《绿色之旅三十年》和《绿色的行程-联合国环境署履职日志》。
正文
2003年7月18日,我和夫人乘泰国航空公司班机TG614抵达北京。离开了将近7年,我又回来了,非常激动。
7月19日,星期六,我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已回到北京。他说我回国任职他非常高兴。我说,联合国环境署已决定授予他笹川环境奖,将在北京举行授奖仪式,解局长表示感谢。
星期一,我到位于亮马河南路二号的北京联合国大院上班。这个“大院”实际是个小院,位于亮马河边的使馆区,由互相连接的两个楼和一个花园组成。亮马河河水清澈,两岸花木苍翠,环境优美。当时北京有15个联合国驻华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几个机构设在这个院里。其他机构,如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等均在塔院外交公寓等处办公。
2003年2月,作者在北京联合国大院前。右侧第一块是刚挂上的联合国环境署名牌。
我在开发计划署行政官员的陪同下,到了已经给我准备好的办公室。这是办公大楼一层的一间房子,办公桌椅和计算机等设备已安置好。房间不大,但整齐清洁。我在这里开始了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的工作。
我首先会见了新任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兼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Khalid Malik)。马和励是联合国驻华机构中级别最高的官员,负责协调联合国驻华机构的发展业务活动。这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我对联合国开发署为联合国环境署代表处的建立所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简单通报了联合国环境署在华正在开展的活动和代表处成立的计划。马和励对我到任表示欢迎,并说我将是联合国驻华机构团(UN Country Team in China)和联合国环境与能源专门工作组(UN Theme Group on Environment and Energy)的成员。
根据总部的指示,我到任后不久就开始了招聘一名行政助理的工作。我们在开发署人力资源处的协助下,在联合国驻华机构的网站上公布了招聘通知,成立了一个招聘小组,我任组长,组员是开发署的三名官员。报名者有几十人,我们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一个五人的短名单,并对他们进行了面试。最后,张文娟被录取。
张文娟是国家环保总局对外经济合作办公室下联合国环境署和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开展的长江流域洪水控制和自然保护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办的一名干部,我认识她已有两年。她有研究生学历,业务能力强,英文也不错,在面试中表现突出。招聘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录用她,后来得到马和励的批准。我把招聘结果报告了我的上司——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施雷斯萨和联合国环境署地区合作司司长波尔凯,他们都没有提出不同意见。
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办事处主任施雷斯萨于2003年8月23日至28日访华。他此行有两项使命:第一是将我正式介绍给中国政府和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第二是启动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003年8月,施雷斯萨和作者会见联合国开发署官员。左起:联合国开发署高级副代表倪荣国、马和励、施雷斯萨、作者。
25日,他与我一同分别会见了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兼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外交部国际司参赞王晓龙等,完成了第一项使命。
26日,我和施雷斯萨一同飞到上海。我们在同济大学会见了该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教授和副校长、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赵建夫教授等,就如何启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计划进行了磋商,一致同意在9月召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研讨会。
2003年9月19日,在北京联合国大院内举行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成立典礼。这天,大院内热闹非凡。各国驻华大使、各联合国机构驻华代表和中国各部委的领导人500多位中外来宾出席,其中有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菲尔,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兼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副局长祝光耀,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等。
2003年9月,作者在为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成立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右起:作者、特普菲尔、祝光耀、马和励。
当时,我们正在北京召开“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次区域环境政策对话会”和“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研讨会”。出席这两次会议的有来自亚太地区的10余位环境部长,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的10多位校长和教授也出席了成立典礼。
2003年9月,特普菲尔执行主任(前左四)和解振华总局长(前左五)与参加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次区域环境政策对话会的各国部长和代表合影。作者(后右七)参加了会议。
成立仪式由联合国环境署地区合作司司长克利斯蒂娜·波尔凯女士主持。据协助组织这次活动的联合国开发署官员说,这是近几年来在这个院子里举办的最热闹的一次活动。
特普菲尔发表讲话,宣布联合国环境署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正式成立,并宣布我为首任驻华代表。他说:“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联合国环境署充分认识到它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国人民的福利,而且对全球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加强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我们决定在中国建立这个代表处。”
祝光耀在讲话中高度赞扬联合国环境署的这个决定,说代表处的建立必将进一步促进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的合作。
我站在特普菲尔和波尔凯的边上,面对着中外来宾的眼光和摄影记者的闪光灯,心里有一点激动,也有一点紧张。我真正感到了担子的沉重。
仪式以后,举行了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揭牌仪式。一块铜质名牌已经挂在了北京联合国大院的大门上,与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世界粮食署等联合国机构的名牌挂在了一起,上面盖了一块象征环境保护的绿色丝绸。在门口,特普菲尔和祝光耀轻轻地将那块绸布揭了下来,它标志着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正式开张。这时,大家热烈鼓掌,庆祝这历史性的时刻。
成立典礼以后,在联合国大院门口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在揭牌仪式以后合影,左起:马和励、特普菲尔、祝光耀、沈国放、作者。
此后举行了招待会。来宾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有几位记者与我预约采访。解振华局长因为有其他重要公务,在招待会开始后才匆匆赶来。我对他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代表处成立所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代表处的成立是中国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的新起点,表示将全力支持代表处的工作。
招待会上,我还见到了外交部主管联合国事务的部长助理沈国放。沈国放是江苏常熟人,与我是同乡,他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与我也算校友,由于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和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是个名人。每次我回常熟,见到的市领导,还有一些普通老百姓,都会提起他,但我从来没有与他见过面。他对我被任命为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表示祝贺。
我说:“代表处的工作希望得到外交部的支持。”
他说:“有什么事尽管说,我们一定支持。”
他又指着站在旁边的外交部国际司负责环境外交事务的二处白永洁处长说:“有事找她就行。”
白永洁说:“我们一定支持你的工作,希望加强合作。”
外交部对代表处的成立已经给予了完全的支持。外交部起草了关于在北京建立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的报告,并会签国家环保总局后报送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3年年初予以批准。听了环保总局和外交部领导说的这些话,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活动前,特普菲尔在福尔特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我的办公室。特普菲尔坐在我办公桌后的椅子上,看了一下四周后说:“这房间是小了点,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有了这房间,代表处就可以开始工作。房子以后可以扩大。”他笑了笑对我说:“堃堡,你知道不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大事。”我说:“我知道。”
2003年2月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环境署第22届理事会期间,解振华局长在内罗毕的中餐馆江苏饭店举行了一次晚宴,招待特普菲尔和其他联合国环境署高级官员。特普菲尔在致祝酒词时说:“我已决定任命堃堡先生为首任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堃堡先生是破冰船,是最好的大使,是环境署和中国之间最好的纽带。”
注[¹]
这段话是作者2003年2月4日日记记录的特普菲尔原话的译文。特普菲尔的原话是:"UNEP and China has agre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EP Office in Beijing,Mr.Kunbao will be posted there as UNEP Representative.He is an ice breaker,the best Ambassador and the best link between UNEP and China."
晚宴结束时,我向特普菲尔表示感谢。他说:“It i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说我是破冰船,有几层意思。在此以前,环境署在世界上只有地区办事处,没有国家办事处。我将建立环境署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这对环境署来说是个突破,对中国来说也当然是破天荒的了,北京将第一次有了一个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联合国机构代表处;其次,在北京,有20多个联合国机构设有驻华代表处,各机构的领导人均为外国人,我将是唯一的例外。这种情况以前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开创了中国人担任联合国驻华机构领导人的先例。
说我是大使,是个比喻。根据中国与环境署的协议,我这个职务是环境署在中国的代表,即代表环境署协调和组织其在中国的合作活动,参加中国政府组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重大会议,参加联合国驻华工作组的活动,因此是环境署在中国的使者。
唐家璇国务委员在北京会见了特普菲尔一行。特普菲尔将他的随行人员一一向他做了介绍。当介绍到我时,唐家璇说:“祝贺你呀!”我告诉他,我原来是国家环保总局的。他高兴地点了点头。他对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的成立表示祝贺,并重申了中国政府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立场和政策。特普菲尔对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希望代表处成立能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合作。
2003年2月,国务委员唐家璇与作者握手。
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和《朝日新闻》等国外主流媒体对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的成立作了大量的报道;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王敬中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的专稿被国内外各媒体纷纷采用;联合国广播电台华语记者姚咏梅从纽约通过电话对我进行采访的专题报道被反复广播到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联合国环境署的刊物“Tidbits”(《珍闻》)以“UNEP says NiHao,China!”(《环境署说:中国,你好!》)为题报道了我任职的消息,并附有福尔特先生所摄的我的照片。
《联合国环境署2003年年度报告》将此列为该年联合国环境署的一项重大成果,作了详细的介绍;装帧十分精美的《中国绿色画报》以《绿色大使——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夏堃堡》为题发表了我的照片和对我的专访。文章最后说,夏堃堡“是一位传播绿色信息的使者,是一位传播绿色希望的大使”。
2004年6月,作者在北京群众环保集会上代表联合国环境署讲话。
作者在担任环境署驻华代表期间,起草了联合国环境署和北京奥组会为实现绿色奥运的《谅解备忘录》,并代表环境署和北京奥组委会谈判和达成了这个备忘录。为推动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实现作出了贡献。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作者参加了开幕式,观着了几场比赛。这是在游泳馆观看比赛。
我担任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以后,组织和协调了联合国环境署在华项目的实施;协调和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和活动的开发和实施;代表联合国环境署参加了在华举办的重要环境活动;参加了在华联合国机构工作组的活动;我还代表联合国环境署参加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的一些环境保护活动。我起草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北京奥组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谅解备忘录》,为推动绿色奥运的实施做了一点工作。
- END -
出处 | 《环境外交官手记》(2009年出版)
作者 | 夏堃堡
图片 | 作者提供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