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标|撰文
写了一辈子诗歌的90岁诗人,与世间告别的方式也是以写诗的方式,他留下的104首诗,三子女帮助先父完成了想出版最后一本诗集的遗愿。在诗集首发式和研讨会上,有嘉宾说着说着就哭,却也有嘉宾说着说着就笑,而且大家也笑了。这又是因为什么?
一、90岁诗人留下104首诗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是你的诗要写得有多好,而是你能写多久!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诗人黄亚洲写了50多年诗歌,他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看你到70岁了,还写不写诗。
▲黄亚洲在讲话。陈洪标 摄
人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时候还乐此不疲地写诗,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你对诗歌那是真的喜欢。
没错,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不需要其他,时间就能说明一切,也能证明一切。
一位90岁的诗人,写了70多年诗歌,直到他再次病倒住进医院,推进 ICU 病房的前一刻,他还在写诗,留下了最后一首写在纸上的诗歌。
这是多么纯粹的一位诗人!他是杭州文艺界的前辈,一位当年许多写诗年轻人的引领者与时时刻刻的鼓舞者。他就是著名诗人崔汝先。
▲著名诗人崔汝先
黄亚洲称赞他是“一位明亮的诗人”:“熟悉崔老师的人都知道,崔老师为人一贯敞亮,是一位始终与太阳、明月并肩的诗人。”为此,他为崔汝先留给世间的最后一本诗集写了一篇题为《一位明亮的诗人》的序言。
曾经被媒体称为“仍然活跃在诗坛的最年长的诗人”,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诗歌而生。
他29岁喜欢上马雅可夫斯基等前苏联诗人和国内诗人公刘、沙白等诗人的诗作,开始提笔写诗。
30岁,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第一首支援农业的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87年,57岁的崔汝先和诗友创办了《西湖诗报》,成为中国诗坛的佳话。
62岁,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月色正圆》,之后以每年出版一部诗集,创作和发表了2000多首诗歌。
在他90岁的2020年,因胃癌住院前的8个月里创作了104首诗歌。他期盼着这次能和之前患肠癌一样能走出 ICU 病房,出版他的最后一部诗集。
没想到,这次老天没有再次眷顾他,他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二、三子女共同完成先父遗愿三年后,他的三位子女完成了先父的遗愿,出版了这部诗集,这是崔汝先出版的第25本诗集。
▲崔汝先出版的第25本诗集封面。陈洪标 摄
6月12日下午,崔汝先诗集《太阳,你好!明月,你好!》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杭州市拱墅区七古登208号建华文化产业园内的黄亚洲书院举行。30多位各界人士冒着酷暑共聚一起,共同缅怀这位诗人,回忆和他相处的岁月,畅谈他低调平和谦逊的为人,朗诵他的一首首诗歌。
▲出席活动的嘉宾
▲主持人。陈洪标 摄
这次活动由杭州市作家协会、杭州出版社联合主办,黄亚洲工作室承办。
主办单位出席的人员先后致辞,介绍了出版的经过。
崔汝先的三个子女先后回忆了父亲的往事,父亲写诗对自己的影响,以及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踏实做事,正直做人。
▲崔汝先三子女崔亚平(右二)崔卫平(左一)崔颂平(右一)和本文作者合影。陈继生 摄
从国外赶回来的崔颂平说,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不爱说话的人,在他的记忆里,打小也没有厉声教育过他们,也很少和他们讲“大道理”,但父亲的为人,对诗歌的热爱和70多年来坚持写诗,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在他人生最后的阶段,也是以写诗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崔颂平在讲述父亲的往事
崔颂平朗诵了父亲留下的最后一首诗《在泰山顶,我大声呼喊》。
正如黄亚洲在这部诗集的序言中所写:“诗人走了,而诗人的长吟短唱仍久存于世,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更不消说遗作还能由后人整理出版,自然更令人欣慰。想必,此刻,九泉之下的崔老师,心神也是相当愉快的。”
嘉宾在缅怀中,纷纷称赞三个子女替先父出版诗集,不仅做了一件难能可贵的大好事,更是最孝顺的义举。
三、有嘉宾说着说着就哭了有嘉宾感叹,生前没有机会给崔汝先举办诗歌研讨会,深感遗憾!也有嘉宾回忆与其相处的诸多往事,令人动容。
▲研讨会现场
与崔老师同事25年的王英姿回忆说,那些年的崔老师就像现在的志愿者一样,一直为省作协帮忙做各种事情,不要作协一分钱,仅凭一腔文学情怀做了一年又一年的文学义工。现在虽然崔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文学的情怀,对诗歌的热爱,以及他7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王英姿在发言
现场一位诗人讲述了35年前,没有那个偶然的机会,自己现在还是一位在农村刨土为生的农妇。因为有了崔老师,因为自己的诗歌得到了崔老师赏识,从此一直鼓励她,最终凭借诗歌的才情走出农村,走向了文学创作的另一种人生。
回忆这些年来崔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她说着说着就哭了。在她声泪俱下的讲述中,崔老师的音容笑貌一点点浮现在大家的眼前,让大家从另一个层面了解到了崔老师的可爱之处。
四、也有嘉宾说着说着就笑了在嘉宾缅怀的悲伤中,还有一种笑声,让大家对崔老师的为人更为敬佩。
女诗人邹宴在畅谈崔老师的诗歌后,对诗集中黄亚洲写的序言深有感触,因为其中有一个“三只甲鱼的故事”,让人破涕为笑。
▲邹宴在发言
原来,当下放的知青都陆续返城后,崔老师为女儿返城的事情很焦急,但又不知如何找门子,就拎着三只甲鱼来看望黄亚洲几个写诗的小青年,很不好意思的托他们帮忙。尽管后来黄亚洲找领导把事情圆满解决了,但当时的三只甲鱼他们并没有送,是不敢送,而是“杀了在煤油炉子上煮熟吃了,一人一只,三个人都肚子鼓胀。”
说到这个故事,大家都笑了。在笑声中,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崔老师在写诗上颇具新意,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始终以一个诗人的质朴,面对四面八方,甚至在面对人情世界里处处充斥的复杂社会关系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五味杂陈,但更敬佩崔老师的为人。
正如黄亚洲在序言的最后所写道:“崔老师啊,我在这里为您写的序言,估计您也看不到了,那三只甲鱼的最后结局,估计您同样不会知晓了,但有一点,您是能全然明白的,您希望我们怎样行事,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诗人,我们都勉力做到了。”
▲出席活动的嘉宾合影
黄亚洲在活动总结的时候说,这次首发式和研讨会,不仅是对崔老师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我们要像崔老师一样,90岁了还能写诗,还热爱诗歌,把生活当成诗,有写不完的作品,更希望我们都能把生活过成诗,把自己活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
▲嘉宾在发言。陈洪标 摄
▲嘉宾在发言。陈洪标 摄
▲嘉宾在发言。陈洪标 摄
▲嘉宾在发言。陈洪标 摄
▲嘉宾在发言。陈洪标 摄
▲各位嘉宾在发言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画评论家、百米长卷书家、中国淡墨书法第一人陈洪标撰写,其出版个人著作16部,代表作有长篇传记《徐芒耀的油画世界》等。图片除注明外,由朱振烨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