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1891年生于黄岩县横街乡马院村,自幼聪明好学,敢作敢为。在本地作新小学读书时,他学习成绩优秀,尊师敬长,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拥戴。由于家庭生活窘迫,陈安宝中途辍学。清末时期,朝政腐败,国事衰微,陈安宝立志寻求民族革命,富国强兵之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陈安宝在革命浪潮影响下,决心从军救国。1911年底,他从家乡赶到南京,考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属下的入伍生队,不久,又转到湖北陆军预备学堂学习。毕业以后,又考入当时北洋政府控制下的陆军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在校期间,他刻苦认真,孜孜不倦,以优异成绩赢得好评。
1916年,陈安宝从保定军校毕业,服役于当时浙江陆军第二师,担任排长和连长。作为一个军人,他执行命令坚决,作战勇敢,善于与士兵打成一片,颇有大将之才,深受长官的赏识。但当时国内形势混乱,军阀内战连绵不断,黎民百姓痛苦不堪,陈安宝深感救国强兵之志无法实现,经常闷闷不乐。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国民革命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进入浙江、湖北、江西等地。陈安宝认为这是实现国家民族统一的好时机,决心参加革命军推翻、扫除腐朽的北洋军阀势力,竭力报效民族和国家。他随当时所在的部队加入北伐军的行列,担任第二十六军第一师营长与第六师第三十三团营长,参与了北伐时期的许多次重大战役。1930年春天,被提升为第六师第三十三团团长。1931年,又被任命为第十七旅旅长。1932年,陈安宝调任为第七十九师副师长,1935年晋升为第七十九师师长。1936年,他率第七十九师驻在贵阳南部的独山镇。"西安事变"后,第七十九师奉令调到陕西潼关一带驻防,受第四十六军军长樊崧甫节制,与东北军对峙。不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当时陈安宝将军深虑内战大爆发,必引起亡国危险,因而,他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避免内战,一致抗日表示衷心的拥护和赞成。
陈安宝
1939年2月中旬,东京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同意冈村宁茨中将的建议:为了确保武汉几十万日军战养补给,必须确保长江水路交通这条生命线。天皇批准了攻占南昌计划,并派教育总监西尾寿造大将和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中将来华主持协调这次作战。冈村宁茨得到命令,立即着手调动集结部队,抓紧进行战前准备。
2月28日,在重庆的蒋介石和统帅部的将领们,已从武汉日军集结的种种迹象中,判断出:日军第十一军将进攻南昌。当即电令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将军;速将武长路上可移动之兵力增进永修、武宁一带,而主力出击部队应用于武宁方面。陈安宝率领七十九师从浮梁兼程到东乡部署抚河和鄱阳湖防务。
5月3日,陈安宝奉令指挥预备第五师、第二十六师和第七十九师的二三七团进攻南昌,限本月5日到达。陈将军见时间紧迫,不待部队全部集结完毕,就先带领参谋人员到荏港指挥,令预备第五师和第二三七团迅速集结,从瑶湖经过红门桥,按预定期限攻入南昌。4日夜晚,陈将军亲率七十九师、二十六师主力之后在荏港渡抚河,由于渡船数量不够,加上日机侦察轰炸的干扰,直至5日夜11时才潜渡完毕。渡河后,陈将军率部队在敌据点间的小路上跑步前进,6日凌晨,当部队穿越铁路公路抵达沙窝章村时,先头部队与日军遭遇,激战于桐树庙西北高地。此时,军师直属部队及部分部队也被高坊日军截断,形势万分危急,陈将军临危不惧,马上下令部队准备冲破敌人阻截,并令后续部队迅速驱逐高坊日军。但由于日军各个据点工事坚固,数次冲击均未成功,双方胶着于高坊北端的夏庄、吴庄、沙窝章村和西北高地山里姚、龙里张一线。
拂晓以后,日军集中猛烈的炮火,在飞机轰炸配合下,出动大批步兵发动集团冲锋,陈部控制区域逐步缩小,伤亡惨重。陈将军观察了周围的地形,深知白天突围不易,就督令各部沉着应战,待天黑后突围,继续向南昌冲击。午后4时,战斗呈白热化,日军已占据桐树庙西北高地,直接威胁陈部的安危,陈将军亲率师长刘雨卿、参谋长徐志勗督令身边仅有的特务排立即向敌人反攻,很快夺回了敌人占据的高地。
5时10分,日军突破我军左翼龙里张方面的阵地,双方进行白刃格斗,陷入混战状态。陈安宝得到消息,心里万分焦急,这时他手中控制的预备队已经用光,马上带领身旁的卫队到前线督战,不幸途中遇到敌机的轰炸扫射,陈安宝将军身中数弹,伤及心脏,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