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汉武帝时代,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关键存在,那便是桑弘羊。
由于他就是专门负责为汉武帝筹措钱财的那个人。
汉武帝时期,不管是对匈奴发起战事,还是征讨西南夷,亦或是与西域取得联系,这些行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并且削藩举措、推行儒家制度、落实察举制以及兴建太学等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实际上也都得耗费大量钱财才行。
在这一过程里,花钱之事归汉武帝,而搞钱的任务则由桑弘羊承担。自汉武帝开始掌权起,直至其离世,而后汉武帝之子接班,这期间搞钱的相关工作始终是桑弘羊在负责,汉武帝本人并未涉足搞钱事宜,只负责花钱而已。
因而在整个汉武帝时期,诸多重大事件的背后,桑弘羊的努力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不管是打仗期间,需要他全力筹措资金以保障战事所需;还是打完仗之后,又得依靠他来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对经济进行重新整顿。
若无法领会桑弘羊的重要意义,那么从根本层面来讲,我们想要理解汉武帝时期所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便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说实在的,桑弘羊这样擅长搞钱的顶尖人才,其重要程度与顶尖名将相比,可是毫不逊色的。要知道,像卫青、霍去病那般的顶尖名将,大概一百年才会出现一个呢。而桑弘羊这种玩转经济的厉害人物,实际上也是百年才得一遇。
桑弘羊着实厉害,厉害之处就体现在这里。他所具备的能力、所做出的举措等等方面,都彰显出其过人之处,而这恰恰就是他令人钦佩、值得称道的厉害所在呢。
桑弘羊故事的开端,竟和当代爽文小说里的情节有几分相似呢。话说在汉景帝当政之时,洛阳当地有一户普通的富商人家,一个小孩在此诞生了。而这小孩打小就堪称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虽说不至于像“三岁学文、四岁习武、五岁胸口碎大石”那般夸张,可这孩子着实有着极为过人的天赋呢,那便是在理财方面十分精通,对数学更是擅长有加。也正因如此,打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起,家里的钱便都交由这一个孩子来打理了。
更为夸张的是,在桑弘羊的掌控之下,他家的财富居然增长得极为迅速!不得不说,他在弄钱方面的能耐那可真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着实厉害非凡。
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搞清楚究竟该如何去赚钱。可还有些人呢,仅仅出生没几年的工夫,就已然将赚钱这件事琢磨得透透彻彻了。
最为夸张的情形是,桑弘羊才十多岁,就凭借着对心算的精通以及在理财方面的出色能力,在整个洛阳声名远扬。而后,就连京城那处也听闻了此事,最终直接下达诏书,召桑弘羊到皇上身旁担任秘书一职。
这实在是太夸张啦。或者:这可真的是够夸张的。又或者:这就显得极为夸张了呢。
桑弘羊早年的经历,拿来当作穿越小说的设定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写上几百章都不在话下。就好比有一位掌控着当代百亿集团的霸道总裁,遭人暗害之后,竟然神奇地重生到了汉朝时期呢。
接着,凭借自身先进的赚钱理念,先是为家中赚取了大量钱财。随后,便利用这些钱去购置名声,设法让皇上知晓自己的事迹。最终再向宫中奉上一些钱财,以此促使皇帝选中自己担任财税顾问……
要是把这样的情节搁在爽文小说里头,那可真的是再合理不过啦。可关键在于呢,在现实世界里,压根就不可能出现这类事儿!就是因为不存在穿越这种情况,所以桑弘羊所展现出来的超强理财能力,才越发会让人感到无比惊叹,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呢。
说不定,在这世上还真有那种生来就擅长搞钱的人呢。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桑弘羊逐渐长大成人。就在这段时期,汉景帝离世,汉武帝得以继位。然而汉武帝登基后的最初六年,大体上并未有什么显著作为。究其缘由,主要是彼时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尚在人世,而窦太后不喜好变革,故而在窦太后在世时,汉武帝唯有选择隐忍。
不过在这数年时间里,汉武帝也始终未曾间断过对自己嫡系班底的培育工作。就拿声名远扬的大将军卫青来说吧,便是在这一时期来到汉武帝身旁的,而且还获得了汉武帝给予的重点栽培呢。
大约就在这个时期,桑弘羊已然成为汉武帝身旁极为得力的助手,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境之下,桑弘羊凭借自身的能力等因素,成功跻身汉武帝身边的得力干将之列。
这件事还是挺好理解的。要知道,桑弘羊在此之前担任的官职就是侍中。而侍中这一职位呢,是能够被看作是皇帝的秘书的,所以就不难明白其中的情况啦。
这个地方原本就距离皇帝最为贴近。况且桑弘羊自身着实才能非凡,其年龄又和汉武帝相近。如此情形之下,能获得汉武帝的认同,那自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啦。
此后,待窦太后离世,汉武帝得以完全掌控大权,在这一时刻,属于桑弘羊的时代也随之降临了。
接下来,汉武帝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仔细探究起来,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实则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集权,以便在此基础上,顺利开展对匈奴的作战行动,为后续攻打匈奴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若要征伐匈奴,终究是绕不过“钱”这个关键因素的。要知道,战争这玩意儿,向来就是财富的无情粉碎机。虽说历史上诸多名将在前线奋力开疆辟土,缔造出一连串令人瞩目的精彩战绩,而这些往往也都是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彩篇章呢。
然而事实上,在那些声名赫赫的名将身后,真正能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去打仗的支撑力量,常常是一个国家全力以赴、倾尽所有财力来给予的供养。
在汉朝前期,历经文景之治后,接连几代人不断积累,家底变得颇为厚实,国力也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然而,要把这积攒下来的诸多财富有效收拢起来,并且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强劲的战争实力,那非得像桑弘羊这般极为厉害的人物出马才能够达成。
若想更为透彻地知晓桑弘羊究竟厉害到何种程度,在此,,为何搞到足够的钱财对于汉武帝而言会如此至关重要。
起初,汉武帝决意攻打匈奴,那所需的军费数额无疑是极其庞大的,堪称天价。在此情形下,桑弘羊要助力汉武帝开展这场战事,其接下来着重需要思索的关键问题便是,怎样才能成功地把所拥有的财富转化为实际的战争能力。要知道,这事嘴上说说貌似简单,可真落实到行动上,着实困难重重呢。
举个例子来说,在之前的汉朝时期,其一直奉行的是藏富于民的策略,以此来积攒家底。而汉朝国库所拥有的财富,要是和汉朝整体所拥有的财富作比较的话,会发现国库财富所占的比重实际上是并不多的。
这属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情况。并非汉朝独有的现象,历史上的各个政权皆是如此。虽说国库看上去资金充裕,可要是将其除以全国的总人数,平均到每一位老百姓身上的话,实则所剩无几。实际上,真正的财富大多是掌握在个人手中的。
当然啦,从个体层面来讲的话,一位身处高层的贵族所拥有的财富数量,那无疑是要比普通老百姓所拥有的多得多。
那么,当国家面临战争局势时,该通过何种方式从个体那里获取资金支持呢?又怎样才能使得那些拥有权势地位的阶层以及普通老百姓,全都心甘情愿地为战争所需费用去承担、去买单呢?
要是让一个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普通人来回应这个问题,那给出的答案恐怕是各式各样的。就好比说,向众人讲清楚匈奴人带来的威胁,接着鼓动大家积极踊跃地捐款,用这些捐款来充当军费呢。
可问题在于,寻常老百姓呢,说不定乐意捐出一个月的所得去抗击匈奴。然而,要是打算拿走他一年的收入,那他恐怕就不会同意啦,毕竟这会对他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就好比那些身处高层的贵族,他们一心想要保住自身高高在上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不情愿捐钱出来的。而且,甚至存在一部分人呢,他们不仅不捐款,反倒有可能去打普通民众所捐款项的主意,企图从中进行贪污,以此谋取私利。
因此,就汉朝的高层而言,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将个体所拥有的财富收缴上来,这无疑是极为关键的。而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做法,便是增加赋税了。
在汉朝时期,原本所施行的税收政策是收取三十分之一的税。然而当战争开启之后,情况便有所不同了,此时汉朝能够征收的税变为了三分之一。如此这般调整之后,所收取到的税费足以满足战争所需的军费开支了。
但关键在于,加税这件事情,可不能随意去做。毕竟这不是一件能随随便便就开展的工作,它涉及诸多方面,需要谨慎考量各种因素,所以绝不能毫无顾忌地就进行加税操作呢。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末期堪称最为典型的例子。彼时明朝的高层,始终未能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搞钱制度,仅仅知晓一味地通过加税这种单一方式来解决财政相关问题。
最终的情况便是,那些有钱人凭借着各式各样的手段来逃避缴税,如此一来,他们的财富得以迅猛增长。而由此空缺出来的税收负担,就全都转嫁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承受着这般沉重的压力,实在难以忍受,到最后便直接揭竿而起进行造反,进而推翻了明朝政权。
在很多时候,经济方面遇到的难题,其困难程度相较战场上的正面拼杀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在战场上,好歹还能瞧见实实在在、有具体形态的敌人,可到了经济领域当中,那些所谓的“敌人”却是隐匿无形、难以察觉的。
那么接下来,站在桑弘羊的视角去看,汉武帝时期的那段历史,实际情况是如下这般的。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离世之后,汉武帝得以完全独揽大权。自此,汉武帝接连推出诸多改革方案。就在这之后的第一年,他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同时实行察举制,由此成功获得了地主阶层的大力支持。
翌年,汉武帝于马邑一带设下埋伏,企图通过这一战将匈奴的主力一举歼灭,以此削减日后作战所需耗费的成本。然而遗憾的是,这场伏击战最终以失败告终,汉军可谓是毫无所获地撤了回来。经此一役,汉武帝心里明白,接下来势必会与匈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于是乎,整个汉朝便迅速着手进行战马、粮草以及各类战争物资的集结工作。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汉武帝心里很清楚,前朝所遗留下来的那些老将,是不太能让人放心依靠的。在此之后呢,汉武帝便着手去亲自培养少壮派的将领了,而在这批被培养的将领之中,卫青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而这所有的事情,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极其耗费钱财的事情。
到了第四年的时候,汉武帝借助“灌夫骂座”这一事件,对窦家、王家这两大外戚世家展开了处置行动。经此一事,卫家得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汉武帝对整个国家的掌控力度也由此获得了进一步的增强。彼时的汉朝,已然逐步完成向战争模式的调整转变。
到了第八年的时候,匈奴对河北张家口那一带发起了袭击。而此时的汉武帝已然做好了周全准备,于是果断下达正式命令,就此拉开了对匈奴反击战的帷幕。在这一系列战事当中,卫青逐渐崭露头角。在龙城之战里,他成功捣毁了匈奴用于祭天的龙城。之后,趁匈奴主力去进攻汉朝边境的时机,卫青亲自率领队伍杀进河套草原,把当地残留的匈奴势力全部清除干净了。
接下来,卫青成功占领了河套草原。在这之后,早就做好准备工作的汉朝政府,即刻着手安排,快速向河套地区进行移民行动,此次移民规模颇大,总计达到了十多万人。
当进行移民举措之际,汉朝耗费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一方面着手修复秦朝于河套地区留存的诸多战争设施,另一方面还精心建造起一座无比坚固的朔方城,以此使其担当起后续战争中堡垒的重要作用。
自大规模移民一事开启之后,河套地区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随即展开,与此同时,那座朔方城的建造工程也一并启动。而从这一系列举措开始实施,一直到各项任务完成,汉朝仅仅耗费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汉朝便达成了当年蒙恬驻守北方时历经十多年才取得的成果。可想而知,这其中所需要耗费的财富数量,那必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随后到了第十一年的时候,卫青又一次统领军队朝着草原深处进发,狠狠地打击了匈奴的右贤王。这一战卫青取得了辉煌战果,最终大获全胜,逼得右贤王只能灰溜溜地退回漠北,同时还成功占据了一大片此前由匈奴掌控的草原区域。
要想实现对草原的控制,所需耗费的经济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其数额之巨大,简直超乎想象,达到了极为恐怖的程度。
右贤王被击败后,卫青承担起阻挡匈奴反击的重任,而就在这一战里,霍去病崭露头角。时隔三年,汉朝又筹备了诸多战争资源。随后,霍去病率领麾下的精锐骑兵,径直插入河西走廊。经数次大战,歼灭了数万匈奴精锐,将河西走廊完全掌控。
随后,汉朝瞅准时机,再度向该地实施移民举措,进而搭建起了基本的统治架构。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当中,桑弘羊始终是以秘书这样的身份,在汉武帝身旁开展相关工作的。在此期间,他主要负责协助汉武帝去处理各式各样的经济方面的难题,为汉武帝在经济事务的处理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在桑弘羊的协助之下,汉朝往昔所积攒下来的钱财,得以通过最为高效的方式转化成了强大的战斗力。也正因如此,卫青与霍去病在前线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才获得了有力支撑。
然而,在霍去病成功打完河西之战,一举拿下河西走廊之后,汉朝政府便不得不去应对一个颇为尴尬的难题了。
国库的资金已然见底,出现了匮乏的状况,目前已处于没钱的境地了。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汉武帝开销所用的钱,大体上都是依靠以往积攒的家底。这些家底正是此前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代皇帝所留存下来的国库资财。除此之外,还包括诸多虽归属于政府,却暂时存放在民间的物资财富,像战马以及粮草之类的便是如此。
然而,历经了这十多年的时间后,文景时期所积攒下来的国家财富已然消耗殆尽。并且,自此刻起,汉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急转直下,出现了极为庞大的财政赤字。就连汉武帝自己平日里的饮食,都不得不降低好几个档次,只能从日常开销里拼命节省开支。
仅仅依靠收取赋税,压根就没办法供养得起前线的军队以及战马。当士兵在战场上不幸战死之后,却没有资金来发放抚恤金。而且一旦兵器和铠甲出现了损坏的情况,同样也是没有钱去进行修理的。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汉武帝将桑弘羊推到了台前,让其临危受命,承担起搞钱这项重要任务,由此,桑弘羊正式开启了负责筹措钱财相关事宜的历程。
桑弘羊面对这一难题时,迅速想到了首个办法——盐铁专营。其实,这一办法并非桑弘羊所开创,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已率先提出。并且最初提出该方案的人也不是桑弘羊,而是汉景帝时期留下来的一位老臣,名叫郑当时。
盐铁专营无疑会让国家获取极为可观的经济利润。在西汉时期,盐和铁这两项生意可是最能盈利的,其上下游产业链已然完全成熟。如此一来,政府只需将其接手过来,立刻就能拥有一块数额庞大的财政收入来源。
原本,那块收入是归盐铁商人所有的。要知道,这些商人只是占极少数的一个群体罢了,并且他们压根就没什么政治地位。如此一来,要是想从他们手中把这块原本属于他们的“蛋糕”拿走,再拿这块“蛋糕”去填补财政方面的窟窿,基本上是不会遇到什么阻力的。
当然啦,要想把这件事顺顺利利地推行下去,汉武帝要是一毛不拔,啥都不付出,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说到底,这个点子呢,其实是汉朝当时那两位最大的盐商和铁商主动提出来的。等到正式开始推行实施之后,盐商东郭咸阳以及铁商孔仅,都当上了汉朝的大农丞。
桑弘羊呢,最初是以侍中的这一身份,着手负责起盐铁生意相关的计算事务。通俗来讲,他在这当中所承担的角色,其实就是专门来进行钱款计算的,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围绕盐铁生意开展各类算账事宜。
汉朝凭借盐铁专营这一举措,成功补上了财政方面的缺口不说,还让前线的战争得以持续推进。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卫青与霍去病便统领大军直捣草原腹地,一举将匈奴逼退至漠北深处。也正是在此过程当中,霍去病缔造了封狼居胥的传奇佳话。
当战争进展到这一阶段,汉朝针对匈奴发起的反击作战,实际上已然取得了全面且彻底的胜利。此刻的匈奴,已然完全龟缩退回至漠北地区,他们丧失了再次进犯汉朝的实力,甚至连靠近长城的机会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就这一结果而言,汉武帝内心实则并非全然满意的状态。
实际上,他内心是渴望接着战斗下去的,想要一鼓作气打到漠北之地,将那剩余的匈奴残部也全部、彻底地给剿灭干净,不留下任何后患,如此方能遂了他心中那份壮志豪情。
汉武帝的那个想法,就当时汉朝的国力而言,确实难以支撑起来。此前靠盐铁专营获取的收益,虽说填补了财政方面的空缺,还助力霍去病达成了封狼居胥这般了不起的功绩。可实际上呢,等这场仗打完,单靠盐铁专营所获的那点收益,也已经不够应付后续所需啦。
并且,在打完这场仗之后,汉朝紧接着便察觉到,经济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还呈现出越发糟糕的态势了。
这件事要解释清楚可不简单,实际上颇为复杂呢,当中牵涉到诸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简而言之,经济的运行是存在惯性的,可不是像古代皇帝下一道圣旨那般,就能轻易将其扭转过来的哦。
汉朝此前因打仗的缘故,经济一直处于下行态势。待战争结束之际,经济受惯性影响,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即便进入复苏时期,其经济状况相较于正常水平而言,依然是较为低迷的。
刚经历完战争,政府囊中羞涩,没多少资金可用。老百姓手头的现金亦是寥寥无几,这使得众人在消费一事上困难重重。至于那少数较为富裕的人呢,也都紧紧捂着手里的钱,满心担忧后续时局会愈发糟糕,所以丝毫不敢轻易动用钱财去消费。
经济增长是离不开消费的。就像汉朝经历战事之后,仗确实是打完了,可由于战事期间消费等各方面受到影响,汉朝的经济随之也出现了颇为严重的问题,毕竟消费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正常增长呢。
若是让一位现代的经济学家穿越回那个时候,想必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吧。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晓这些啊。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汉朝政府面临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整体状况不但没改善,反而愈发糟糕了。
于是,时隔四年,桑弘羊再度于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被擢升为大农丞,而这一职务正是此前那两位盐铁商人所担任过的。从这之后,桑弘羊便全面接手盐铁专营事宜,同时全力以赴地为汉武帝筹措钱财。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当中,桑弘羊凭借大农丞这一身份,成功处理了汉朝诸多的经济方面的难题,为汉朝经济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棘手的经济问题在其努力下得以有效解决。
起初,由于此前经历的战争,汉朝境内涌现出大量失去就业岗位的情况,进而产生了诸多流民。面对这一难题,桑弘羊主导推行了“假民公田”政策,将汉朝皇室与政府所拥有的土地,全部暂时以无偿的方式租给这些流民,同时还会向他们免费提供种子、耕牛以及各类农具等生产工具。
凭借着这一举措,桑弘羊迅速将流民问题予以解决,同时还为汉朝开拓出诸多工作岗位。当这些流民获得工作岗位后,他们随即快速创造出了可观的财富,从而让汉朝的家底得以充实起来。
其次,在桑弘羊极力主张与建议下,汉朝开启了算缗告缗制度的推行。要知道,算缗告缗制度实际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制度,也就是算缗制度以及告缗制度。
算缗制度,通俗来讲,其实就是一种财产税。也就是说,它主要针对人们所拥有的财产进行征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等,本质上就是在经济层面围绕财产开展的一种赋税规定,简而言之,其核心要义便是与财产税相关。
征收这种财产税之后,对普通底层百姓的影响着实不怎么大。毕竟普通老百姓本就没多少财产,涉及的相关交易也不多。可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那些商人和中产家庭了,他们虽有点钱财,然而政治地位却并不高。
就这样,这群人便想着通过各种手段去瞒报自身的财产数额。于是,告缗制度随之诞生了。告缗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举报制度,要是察觉到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任何人都能够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没收的钱财会由政府和举报人平分。
就这样,当这套制度开始推行后,汉朝的中产阶层以及商人阶层一下子就遭到了沉重的洗劫。该制度仅仅实行了三年便被废止了。可就是在这短短三年里,汉朝政府一下子又获取了一大块利益,转眼间便有了充足的钱财。
汉武帝在拥有了足够的钱财后,心思便又放在了领土扩张之上。彼时匈奴已被击退至漠北,而霍去病也不幸离世,就当时汉朝的情况而言,暂时还不具备再次向漠北匈奴发起进攻的实力。于是,汉武帝便将目光转移到了南方,进而成功收复了南越之地。
汉朝成功收复南越一事,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击败匈奴之举。想当年秦始皇曾出兵远征百越,待到秦末天下大乱之际,那支百越兵团便留在了南方,而后更是彻底脱离中原统治宣告独立。在此后的近百年时光里,南越国虽说表面上对汉朝称臣,可实际上却全然独立于汉朝体系之外。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力已然强盛到了顶峰状态。彼时桑弘羊推行的一系列经济举措,成功为汉朝筹备了数额极为庞大的军费。正因如此,在与匈奴的战事结束后,汉武帝方才有足够的余力,去将南越国全面收复。从那以后,两广地区便彻彻底底地被归入到中原王朝实际掌控的范围之中了。
当时桑弘羊举措得力,在组织移民期间,不仅让移民得以顺利开展,还着力开垦了当地的荒地,并且成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如此一来,后续老百姓迁移到那里之后,便能够稳稳当当扎下根来,在当地安居乐业了。
从那以后,中原王朝便将河西走廊这一区域彻底归入实际控制范畴之内了。桑弘羊在此大力推行大规模的屯田计划,也正因如此,这里不仅摇身一变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关键堡垒,还为汉朝后续攻略西域一事,稳稳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如今我们看来,货币由中央政府发行是极为正常的状况。可在古代就不同了,那时通用的是金属货币,要彻底禁绝私自铸币相当困难。如此一来,想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货币体系,同时保证这一体系能稳定运行,着实是一件颇具难度之事。
即便困难重重,桑弘羊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改革。在他的极力主张与大力推行下,汉朝开启了使用著名五铢钱的时代,使得五铢钱得以在汉朝广泛应用,而这一成果的达成,桑弘羊功不可没。
在隋朝实现天下统一之前的那段时期,中原地区最为主要的货币体系便是五铢钱体系。五铢钱已然成为了最为稳定的货币,即便历经改朝换代的风云变幻,其稳固的地位依旧未被撼动,始终在货币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
第五条提到,桑弘羊后续推行了平准制与均输制。具体而言,像粮食、钢铁、布匹、食盐等诸多重要的大宗生活必需品,其跨区域销售方面的事宜,此后便直接由政府来接手负责了。
当然了,在诸多物资当中,最为关键的并非粮食或者钢铁,实则是酒。虽说酒并非是每个人都必备之物,可它却是各类商品里利润最为丰厚的一种,其价值与食盐相较起来,可是丝毫不落下风呢。
汉朝政府凭借酒水专卖这一举措,从而使得财政方面又增添了一部分收入来源。
在这一过程里,政府一方面能够凭借商品直接获取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对物价的有效控制,来稳固市场秩序,从而为国计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一条依旧十分好用。它作为一项制度,既能助力国家增加收益,又对老百姓大有裨益。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量,都很难想象这居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所能构思出来的。
上述这五条,总体来讲,都是好处多于坏处的情形。然而接下来的第六条呢,相较而言,在后世所引发的争议就颇为大了。
第六条所涉及的是这样一种政策,即能用金钱来购置爵位、填补官职空缺以及为罪行赎罪。通俗来讲就是,倘若你手头有钱,国家要求你从事劳动时,你能够拿钱财去抵消应做的劳动量。要是犯了法,同样可以凭借金钱来赎罪,从而无需承受刑罚。要是你极为富有,甚至能够直接从朝廷那里买到官职,进而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官员。
这一制度在短期内确实为汉朝增添了极为可观的财政收入,可与此同时,也致使社会迅速产生割裂状况。以往在有钱人和普通民众之间,除去消费水平有所不同外,并无过多的差异之处。然而在该制度施行之后,有钱人所拥有的权力相较穷人而言明显更大,并且这种权力还具备了合法性。
这问题可着实不小。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条制度推行开来以后,实实在在地为汉朝增添了数额极为庞大的财政收入,正是凭借着这些收入,有力地支撑起了汉武帝时期那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之举呢。
因此,千百年来,关于这项制度究竟是利是弊的问题,争论就从未停歇过。即便到了当下,人们也依旧在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总而言之,在桑弘羊施行了一系列举措之后,汉朝民间所拥有的财富很快就被聚拢到了政府这边。随后,这些财富又被进一步转化成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进而推动汉朝展开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行动。
汉武帝所打下的地域,大体上已然成为后世中原王朝稳固的基本盘范畴。从那时候起,在绝大多数相关的地方上,我们便都能够理直气壮地宣称一句“自古以来”了。
然而,与此同时,所付出的代价着实不小。起码在当时,汉朝民间的财富一下子就被拿走了大半之多。待到汉武帝在位后期,由于桑弘羊推行的政策成效显著,国家倒是并未走向崩溃的境地。只是老百姓的生活却愈发艰难,日子越过越穷了。
于是在汉武帝步入晚年之际,已然到了不得不颁布罪己诏的地步。毕竟诸多情况发展至此,使得他只能通过下罪己诏这样的方式来应对当时的局势,以对过往的一些作为有所交代呢。
当然啦,这些责任压根儿不能算到桑弘羊的头上。要知道,桑弘羊作为一名制度建立者,他可是实实在在地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呢,也正是凭借这些,有力地维护了汉朝的统一局面。
倘若不存在桑弘羊所推行的这些制度,恐怕在汉武帝尚未步入晚年之际,汉朝便已然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如此一来,后续的发展情形,极有可能会与隋末或者明末的状况相类似。
然而,正是由于桑弘羊的出现,使得原本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仅成功维持住了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起来,并且还将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所取得的战争成果进行了彻底的消化吸收。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那些辽阔的地盘实实在在是卫青、霍去病凭借赫赫战功打下来的。不过呢,要说到能将这些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真正转化为汉朝可以实际掌控的范围,这其中可就全是桑弘羊的功劳啦。
桑弘羊便是如此,其在历史上真实的形象,乃是一位极为难得的经济奇才,这样的人才可谓是百年都难以遇见。
可以说,卫青与霍去病的背后有汉武帝这位千古一帝在支撑着。而汉武帝的背后呢,站着的乃是桑弘羊这样一位经济奇才。要是没有桑弘羊,汉武帝时期那些了不起的壮举,其成效恐怕会大大降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