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7日晚,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会展中心体育馆盛大开幕,这场备受瞩目的冰雪盛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本届亚冬会共设有6个大项、11个分项、64个小项,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顶尖运动员齐聚冰城,共同追逐冰雪荣耀,参赛规模创下亚冬会历史之最。
在这场冰雪盛宴的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力量——众多高校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助力。他们用专业知识、青春活力和无私奉献,为这场亚洲顶级冰雪赛事保驾护航。那么,究竟有哪些高校在背后默默奉献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温暖与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对气象条件要求苛刻,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气象台,与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部,组成联合团队,在亚布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场,开展了赛道风场超精细图像测速观测,成功解析了空中技巧项目跳台上方关键区域的复杂流场特征,标志着这一技术,在滑雪赛事中的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亚冬会空中技巧全赛道流场监测现场示意图
哈工大的硬核“黑科技”不仅为亚冬会增光添彩,也为“尔滨”的冰雪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充分发挥寒地建筑与体育建筑的科研与设计优势,在场馆改造、城市绿化、夜景亮化等方面,为这场冰雪盛会提供专业服务。

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建设过程实拍图

冰壶馆改造后室内实拍图

部分城市绿化项目实拍图
通过景观手段在场馆营造赛时氛围,并实现亚冬会竞赛场馆高效、快速地引导疏散各类大流量人群,是保障赛事顺利、安全进行的关键。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陆诗亮教授跨学院组织多专业团队应对高难度技术挑战,实地勘察测量每一处细节,建立亚冬会场馆视觉传达设计指引。



部分城市绿化项目实拍图
清华大学2月7日晚,亚冬会开幕式现场点燃主火炬塔,圣火将持续燃烧至亚冬会闭幕。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打造的“雪韵丁香”主火炬塔惊艳亮相。耀眼的火焰伴随着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冰城的冬夜,也激扬起冰雪梦想的中国力量。
从设计理念到落地实施,“雪韵丁香”主火炬塔以冰雪为媒,以丁香为情,将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有机结合,成为一座凝聚文化与科技的艺术杰作。



本届亚冬会会徽“超越”由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会徽由主体图形、文字标志、亚奥理事会太阳标志三部分组成。图形巧妙融合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力冲刺的姿态、哈尔滨市花丁香花、舞动的飘带、汉字“九”的造型与亚奥理事会太阳图标等元素,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起挑战。
会徽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色调渐变,逼真模拟阳光照射在冰面后折射的斑斓光影,寓意冰雪运动的无限魅力。此外,外部轮廓线条构成一个草书的“合”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合”文化,传递出中国人民期待与亚洲各国友人欢聚一堂、团结合作、携手进步的美好愿望。

“滨滨”和“妮妮”原型是2023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两只小东北虎,寓意“哈尔滨欢迎您”。该吉祥物由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设计。
滑冰的“滨滨”身穿冬季运动服、脚穿冰刀,代表冰上运动的吉祥物;滑单板的“妮妮”身穿中国民间传统毛领节庆红袄,代表雪上运动的吉祥物。
吉祥物面部特征参考了北方特色的传统民俗玩具布老虎;耳朵和额头上的装饰借鉴了哈尔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的视觉语言;头顶标志性的“王”字虎纹和花袄上的纹饰使用了“雪花”的造型;手套上有哈尔滨市花丁香花的图案。整体图案将“东北虎”拟人化并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设计,彰显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力。


在亚冬会的筹备测试中,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展现了一项令人瞩目的黑科技——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科研团队精心模拟了冰球馆赛事现场的复杂环境:场馆内,运动员的呐喊声、观众的欢呼声与现场广播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通信流量大且背景嘈杂的典型场景。在这种环境下,传统通信手段往往难以有效应对。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研发的AI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它实现了双机高清语音通信的突破,还在5G网络和高轨卫星通信的测试中表现出色。该系统可灵活部署于场馆和应急车辆,实现了低带宽传输和抗噪声通话两大技术亮点。即便在体育场馆人员密集、环境嘈杂的条件下,系统也能实时解析语音信号,有效过滤背景噪声,确保通话清晰、稳定,为体育赛事和应急调度提供了全新的通信解决方案。

科研人员在亚冬会冰球馆中测试抗噪声语义通信系统
东北林业大学开幕式的34名引导员中,有一位东林女孩,用她自信、阳光的微笑将东林青年的热情与蓬勃展现到世界面前,她就是来自文法学院的2024级本科生蔡梓琪,担任第三个出场的不丹代表团引导员。
作为林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能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开幕式引导员实属不易。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员,训练之路也非常艰辛。本届亚冬会筹备时间短,任务重。自进入集训以来,引导员们便开始了集中封闭训练,从形体、步态再到面部表情神态,可谓是“立体式”的强化提高。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蔡梓琪克服了重重挑战,最终作为1/34,站到了世界面前,向全世界展现出了东林女孩的自信与阳光,向全世界呈现了中国青年的热情与活力。


在开幕式现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朱思羽同学担任巴林代表团引导员。她身姿挺拔,步伐优雅,手持引导牌,精准地把握着节奏,引领着代表团有序步入会场。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刘奕含同学负责引导嘉宾发言。她以专业的姿态,微笑着引导嘉宾走上发言台。从选拔到封闭训练她们经历了四个月之久,无论是在复杂的现场环境中精准把握节奏,还是在引导过程中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她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严谨与热情。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高校以及无数志愿者的默默付出。让我们向这些在亚冬会中默默奉献的师生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为他们点赞!他们的身影,将成为亚冬会最温暖的记忆,他们的奉献,将为这场盛会留下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整合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学校公众号,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