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演就别尬演穷人!看蒋欣、闫妮的表现,才知道真穷人是什么样

德馨的趣事 2024-11-04 20:58:48

当代影视剧中的"穷"究竟该怎么演呢?

要说演富家子弟容易,演“穷”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不可否认,看了《小巷人家》中蒋欣和闫妮的精彩演绎,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穷”。

放眼整个影视圈,自当年爆火的《父母爱情》开始,年代剧向来都是央视的主阵地。

也是观众们最喜欢观看的剧目。

近期,湖南卫视推出的年代剧《小巷人家》一经播出。

便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让不少网友们赞不绝口。

这部由正午阳光出品的作品不仅打破了央视在年代剧领域的垄断地位。

更凭借其真实细腻的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极具年代感的一部好剧。

在当下浮夸泛滥的影视市场中,不可否认的是,《小巷人家》这部剧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

也为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穷人"形象。

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那些表面贴着"年代"标签。

实则充满现代气息的作品,早已无法满足观众对真实性的需求。

《小巷人家》的出现,恰恰击中了观众们对生活本真的渴望。

不是简单的夸大其词,而是在剧中产生共鸣。

这部剧在70年代的纺织厂家属院发生的生活趣事,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同时也勾起了很多那个年代时独有的回忆。

当然,要说《小巷人家》刚开播就拿到好成绩,还是有原因的。

特别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对生活环境的还原。

从纺织厂破旧的铁门到昏暗的家属院,从斑驳的墙皮到锈迹斑斑的水龙头。

每一处细节都无不彰显着岁月的痕迹。

家中简陋的陈设,木制的窗框,墙上泛黄的报纸,甚至连灯光都保持着年代特有的昏黄色调。

这种不计形象的真实呈现,让整部剧笼罩在浓郁的年代氛围中。

当然,之所以这部剧会成功,我们不妨先看看当下影视剧中普遍存在的"伪穷"现象。

许多剧集虽然将角色设定为生活困窘的小人物,但其呈现方式却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

比如《承欢记》中被嘲笑为"弄堂公主"的角色。

“弄堂”本就应该有“弄堂”的样子,住在上海内环的精致老洋房里算是怎么回事呢。

《梦回大清》中北漂不久的年轻女孩,竟然能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拥有带落地窗的豪华公寓。

这实在是不太符合逻辑,要知道刚刚开始北漂的年轻人。

住的都是能多简陋有多简陋的房子,更别说带落地窗了,带窗户就已经不错了。

这些看似"穷"的角色,实际上透露着一种与现实脱节的奢靡感,这是与当下的状况不相符合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巷人家》更是做到了极致的真实。

闫妮和蒋欣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她们完全摒弃了明星光环,将自己深深浸润在角色中。

闫妮饰演的家庭主妇形象可谓是演啥像啥多哈,和前几年大火的“林妙妙”的妈妈一模一样。

深色的格子衫、不离身的袖套、臃肿的衣着都写满了生活的艰辛。

和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很吻合。

但值得肯定的是,闫妮的表演并非刻意营造的"苦相"。

而是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朴实融入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中。

曾经的“华妃娘娘”蒋欣不愧是连郑晓龙导演都夸的女人。

她饰演的角色则展现了另一种"穷"的状态。

她虽然同样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但是没有太多的钱。

可她仍保持着对美的追求,这是当时那个年代很多女性的标志。

粗布衣料配上鲜艳的红色,略带时尚感的波点衬衫和毛线衫虽然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女性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这种不过分张扬又带着些许活力的造型设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就好像看到了《南来北往》中的“姚玉玲”走进了现实一样。

对比其他剧集中动不动就是全副武装、妆容精致的"穷人"形象。

《小巷人家》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表现贫穷的恰当尺度。

在这部剧里,贫穷不是脏乱差,而是一种克制的朴实。

不是完全放弃生活品质,而是在有限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不是为了博人同情而刻意营造的惨状,而是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真实写照。

最难能可贵的是,《小巷人家》在展现贫穷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剧中的人物虽然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既不过分美化也不刻意悲情的表现手法,让整部剧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纵观整部剧的制作,导演张开宙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无论是从前期的场景布置还是到后期的灯光处理,导演让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特别最成功的一点是剧中的光线运用。

导演没有为了追求画面美感而过分明亮,而是选择用昏黄的灯光营造年代感。

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影响演员的容颜呈现,却大大提升了剧集的真实性。

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追求,与他此前执导的《知否》如出一辙。

他延续了《知否》时期的创作理念。

但正是这种不计较表面光鲜的态度,才让整部剧呈现出令人信服的年代感。

剧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从家具摆设到生活用品。

仅仅只是为了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

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说:感觉回到了那个年轻时代一样。

在场景设计上,《小巷人家》的细节处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剧中的家具陈设都经过精心考究,从墙上泛黄的报纸到木质的衣柜。

从老式台灯到破旧的水池,每一处都透露着浓郁的年代气息。

实际上恰恰是这些看似微不足干的道具,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基础。

让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于"穷"的刻画并非一味地展现物质匮乏。

而是通过细腻的情节设计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比如闫妮一家为婆婆过生日的场景,桌上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菜。

但那份期待与喜悦之情却溢于言表。

这种既不夸大生活艰辛,又不过分美化现实的表现手法,让整部剧显得格外真实动人。

反观当下一些所谓的年代剧,动辄就是"油头粉面"的穷人形象。

不仅没有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反而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违和感。

有些剧集中的农村女孩,皮肤白皙细嫩,完全看不出干过农活的痕迹。

有些角色虽然号称生活困难,但衣着光鲜,妆容精致,这些都与其角色设定极不相符。

许多年代剧在表现"穷人"时往往陷入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误区。

要么过分美化生活条件,要么将"穷"简单等同于"脏乱差"。

而《小巷人家》则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

既展现了物质生活的艰难,又不失生活的尊严与希望。

比如剧中的缝纫机,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那个年代家庭经济状况的象征。

在现在又有几个家庭有缝纫机呢,甚至很多00后连见都没有见过。

闫妮的角色面对婆婆要送出缝纫机时的不舍,演绎的非常的有代入感。

同时也生动的展现了普通人家对物质的珍视。

这种微微的细节刻画,让整部剧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整个电视剧的点睛之笔。

当然,导致那些尬演“穷”的这种现象的出现。

一方面源于部分制作方对年代特征的认知不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某些演员过分看重个人形象,不愿意为角色作出改变。

然而,优秀的表演艺术恰恰需要演员能够完全投入角色。

放下明星光环,用真实的表演打动观众才是最重要的。

《小巷人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是当时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生活态度。

剧中的人物虽然生活艰辛,但并未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部剧的成功,也向我们展示了"穷人"形象该如何塑造。

不是简单地把演员打扮得蓬头垢面,也不是刻意制造落魄的表象。

而是要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展现那个年代人们真实的精神面貌。

在这一点上,闫妮和蒋欣的表演可谓典范。

她们不仅仅是在"演绎"穷人,更是在用心感受和展现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小巷人家》的播出,为当下浮躁的影视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它说明了一部好的年代剧不在于投资的大小,而在于创作者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那个时代。

结语

年代剧的魅力在于贴切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能巧妙的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

而要实现这一点,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这个年代剧盛行的时代,观众其实更需要那些能够引起共鸣、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

在未来的影视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小巷人家》这样严谨用心的作品。

好的艺术作品应当是现实的镜子,既能够照见历史的真实,又能够启迪现实的思考。

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拥有好的收视率。

大家觉得呢?

信息来源:

新京报:正午阳光新剧《小巷人家》开机,范丞丞、关晓彤、王安宇等加盟

电视剧《小巷人家》

0 阅读:30

德馨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