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
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漫步于俑坑旁,游人往往遥想大秦帝国的宏盛辉煌,93岁的“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却总有无限感怀涌上心头,原因无他,只因这里藏着他与故友的珍贵回忆。
时针拨回1974年7月,袁仲一和同事乘着卡车风尘仆仆地赶往骊山脚下的西杨村,执行一项紧急发掘任务。此前,这里的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陶俑残片。42岁的他当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就此与兵马俑紧密相连。

1974年袁仲一在一号坑发掘现场。
任务时间本来仅在一周左右,但袁仲一等人的考古工作却没能轻易收尾。原来,他们在测定俑坑时,迟迟无法找到其边界。这意味着俑坑是一处规模颇大的遗址,袁仲一感到人手不足,先后从陕西文物单位调来了程学华、王玉清等考古队员。
1975年3月,当三个试掘方挖完后,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的俑坑出现了,这就是兵马俑一号坑;1976年2月,考古队在一号坑北侧20米和25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
沉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奇迹重见天日,袁仲一至今难忘那种激动喜悦。他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做了这样的概括:大、多、真。
“大”在于“个头”,一般的陶俑仅有几十公分高,而兵马俑则通常在1米8左右;“多”在于数量,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俑坑内共有约8000件兵马俑,如同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真”则是逼真,仅胡须就有24种,以细节反映人物的性格,堪称“千人千面,多彩多姿”。
兵马俑到底是谁做的,怎么会做得那么像呢?为探究这一谜团,袁仲一用三个月的时间下坑给兵马俑“相面”,终于从兵马俑身上发现了人名,也就是工匠的名字。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由此可以推算出,参与兵马俑制作工作的足有上千人,来自于全国多地。这样的研究工作,即使到他退休后也没有停止。

袁仲一与妻子刘钰在看文书。
“考古考古,整天挖土”,“挖”俑坑的时候,大家总是累到往地上一躺就能睡着,可现在回想,那却成了令人倍感怀念的时光。程学华曾是戏剧学院的学生,梦里总爱唱秦腔;王玉清在挖掘二号坑时确诊了脑血栓,于是他的家人就用轮椅推着他围着俑坑转。

袁仲一在窗前。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世至今已有半个世纪,诸般情景仍历历在目,可故人却已驾鹤西去。在袁仲一眼中,考古从来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他给曾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作出贡献的考古工作者写下一首《长相思》:石滩杨,荒漠漠,秦皇御军八千多,寰宇俱惊愕。人似潮,车如梭,五湖四海秦俑热。夜长人在何?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