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传诗人董杰——不为《诗经》生,誓伴《诗经》老

文化集结号 2019-08-06 23:35:14

自2010年4月河间诗经传承者董杰便一股脑钻进《诗经》一发不可再收,简直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他从此传诗述志,流连忘返。他确实被《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情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形象,“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境遇,“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故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酢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心绪……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所吸引 。

董杰用了两年的时间,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钻研《诗经》,写了1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这正是“打铁先需自身硬”。觉得自己对《诗经》305首诗歌,有了一个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然后选出150首,再精读细研,确定主题,订正注释和读音,尽量做到“字字有着落,句句扣主题”。虽说“诗无达诂 ”,但须尽量求得一个最“适宜”的解读。河间是“毛诗”的发祥地,他解读诗经的原则是,“依毛不唯毛”,广采博取;用朱敢弃朱,尊重诗史;不因古而否今,不为新而废古。

接下来就是根据他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去选购图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购有关《诗经》的书籍120余套,这些书籍皆为历代经师们的版本,凡能买到的就都买了,目的是有所选择,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认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心中有数,胸中有本,有案可稽。尤其对李山、周振甫、余冠英、方玉润、夏传才、陈子展,程俊英、顾随、闻一多、高亨、流沙河等大师的版本,诗卷不离手,每天如饥似渴地去博闻强识。他真正“以史为纲,以诗为本,字斟句酌,反复咀嚼”,真正去领悟诗的“温柔敦厚”和“思无邪”。

他对《诗经》中的七百个成语和八百余个通假字反复温习,以字联句,以成语联篇,这样便于记忆。力求305首拿出任何一首皆不用看注释,按照原文就能授课。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力争使受众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这事说起的来容易,但达到这个程度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他经过近十年地刻苦努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每首诗关键是记住要点,最终就真的达到了这种地步:多媒体上只展现诗的原文,他就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学员听得津津乐道。甚至有时一讲就是三个小时。

他于2016年2月至今,分别在河间市传统文化协会大讲堂,河间市文化馆,河间国欣康养园,河间丰尔庄园,河间府署,河间图书馆,河间民生银行大讲堂,河间九河文化读书社,河间市二中,河间沙河桥中学,河间故仙中学,河间诗经村中、小学,河间五实验小学,河间卧佛堂中、小学,河间市党校为河间科局长培训,河间市文化局(李多奎大剧院和美术馆)职工培训;沧州东楼乡贤书院,沧州国学院;河北省瑞林书院,河北省孝行慈善基金会(高碑店总会、河间分会)等20余个单位,其讲课180余场,讲授诗经涉及篇目近200首,受众12000余人。

有人问:“董老师到处讲《诗经》收费吗?听说他今年62岁了,讲诗经到底为了什么?”

我首先告诉你,他志愿作一名河间诗经的义务传承人。他的誓言是:“不为诗经生,誓伴诗经老”。他讲授诗经,不收一分钱!

“我从一名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岗位上退下来,课没有上够,从心底还深深爱着教育事业。备课是教师的天职,读书是教师的习惯和素养。对书情有独钟,学习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我的床上除了睡觉地方都是书。”这算是他为何讲诗经的第一条原因吧。

他还说:“诗经是河间的第一张名片。让诗经在河间真正得以复活,得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其中。我就想作其中的一条‘泥鳅’,特定的环境下‘泥鳅’也能闹翻坑。”他为了河间的《诗经》就当了这么一条“泥鳅”。这可以算作又一个原因吧!

董杰授课现场一:河北省孝行慈善基金会(高碑店总会)

董杰授课现场二:河北省孝行慈善基金会(河间分会)

董杰授课现场三:河间市文化馆,每周日上午

董杰授课现场四:河北省瑞林书院

董杰授课现场五:沧州市东楼乡贤书院

董杰授课现场六:河间府署

董杰授课现场七:沧州国学院

董杰授课现场八:景和镇丰尔庄园大广场

董杰授课现场九:河间市党校,科局长培训

董杰授课现场十:河间市文化局

简 介:

董杰,男,1958年出生,沧州师范中文专业毕业,后进修于河北师院中文系。1976年3月任教。曾任河间一中校长助理副书记,河间二中校长,河间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河间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督导学会会员。现任河间市传统文化促进研究会副会长,河间诗经研究会副会长。曾荣获沧州市高中语文第一批学科带头人、沧州市优秀校长、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文学。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参加初中《初中语文教辅用书》编写。古洋诗社会员、诗经诗社会员、世纪诗社会员、雄安诗社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文艺签约诗人并获“中国诗歌名家”奖,沧州国学院特聘讲师。曾在《中华诗词》及多家诗社报刊及网络上发表近体诗、汉俳六百余首。

0 阅读:16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