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当时带着的是谁的头颅?秦王嬴政为何痛恨此人?

猫咪铲史官 2022-09-27 23:51:07

公元前227年,荆轲为了可以达到刺杀秦王嬴政的目的,带着燕国献给秦国的城池和一个人的头颅,前往秦国觐见秦王。而带着的这个人,是秦王曾下令得到此人头颅,赏千金,甚至已经把此人的全部宗族全部屠戮。他就是曾经秦国的大将樊(fán)於(wū)期(qí)。他到底做了何事让秦王如此痛恨呢?

秦国的大将,在《史记》记录秦始皇的部分,都有出现,可是却并没有樊於期的名字。不过在里面出现了一个叫做桓(huán)齮(yǐ)的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樊於期。先看看桓齮都有什么故事。

占领赵国九城,赵王一气之下,一命呜呼

秦王嬴政在亲政之后,也就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桓齮就是他亲政之后任命的将军,希望桓齮可以帮助他完成统一六国的宏愿。可以说桓齮从此开始飞黄腾达,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此时的赵国赵王赵偃,希望可以获得和秦国的合作,达到共赢。于是嬴政就在都城咸阳,盛情款待了赵偃。

赵王这时候盘算着去吞并燕国的城池,可是担心秦国趁此良机来攻打自己。于是就和秦王商议,希望自己在攻打燕国的时候,秦国同意并且不会攻打自己。

起初秦王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之后燕国来使,成功说动了秦王攻打赵国。结果就是在赵国攻燕的时候,秦国直接吞并了赵国九城。而此次战役中,王翦是秦军的主将,桓齮就是配合王翦的次将。并且桓齮更是在此次征伐中,成功拿下了最难打也是最重要的邺城。

此番操作下来,赵王并没有像当初预料的那样得到燕国的土地,甚至自己还失去了九城。一番打击之下,郁郁而终。

最后一个秦国斩首记录的人

当赵王赵偃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赵迁即位。而秦王为了一统天下,首先就是要东出攻打赵国。于是桓齮再次被派去攻打赵国。结果就是,把邺城东边的平阳城,西边的武城全部攻下,甚至在此战中,还斩首敌军十万。

这次斩首记录,是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后的一次记录。以前的秦国会经常有这样的记录,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会放虎归山,一点一点地削弱对手的实力,比如白起就曾坑杀赵军四十万人,也成就了他“杀神”的称号。

那为什么后来,秦国不如此削弱六国了呢?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六国早已没有实力和秦国抗衡,也就不需要如此的削弱,而且还要为之后一统天下做准备,要让秦军保持“义兵”的名声。这也是当初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的主张。

被赵军大将李牧击败

从前面的事迹就可以看出,桓齮几乎成为秦国攻打赵国的第一人。而之后,秦王又派桓齮攻打赵国。但是这一次就没有以前那么顺利了,他遇到了战国名将李牧。

结果,不仅被李牧击败,甚至让赵军乘势把秦国占领的大片土地重新夺回。到此时,秦王嬴政亲政以来,不仅没有完成吞并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还被敌军打败。这对整个局势的影响极大。

桓齮也知道自己此战失败的后果,于是就逃跑了。那说了这么多,和樊於期有什么关系呢?

樊於期是逃跑到燕国的,而这个时间,差不多就是桓齮大败的时间。而且他大败逃跑的第二年,当时还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就偷偷地逃回了燕国。接下来就是荆轲带着樊於期头颅觐见秦王,刺杀秦王的事情了。

从这里就可以推断,樊於期其实就是桓齮。

毕竟樊於期并没有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但是在《史记》关于荆轲的地方,又出现了。而且荆轲的故事,都是民间传说,之后被整理出来。口口相传之下,很可能把桓齮念成了樊於期,结果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就有了樊於期这个名字。所以秦王痛恨樊於期的原因,也就是不仅率军大败,影响极大,而且还叛逃他国,肯定让一心要一统天下的嬴政大怒。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