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2:几十年临床经验自拟“两个好方”,专治两种高血压!

惜灵谈健康 2024-05-07 17:48:00
对高血压病病名认识

目前中医界虽把高血压病统一命名“眩晕” , 但因“眩晕”一词所涉及临床症状的狭隘性,常常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被广泛认可, 而一些医家以“头痛” 、 “风眩” 、 “血胀” 、 “脉胀” 之称, 亦皆有其片面性, 仍不足以全面揭示高血压病的病理本质。

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根据高血压病的中、 西医学发病机理,结合系统科学和中西医学的特点,认为高血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血流壅塞或相对壅塞致使脑窍受阻失养或过畅过养的状态,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名定为“血壅” ,更能符合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病理生理特点。

对高血压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自控制的自稳系统,正常情况下血液运行带来能量、营养物质、氧气等可满足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正常功能代谢的需求。

而当血液运行不能满足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正常功能代谢的需求时,人体就会反射性的引起血压升高,出现各种临床表现,而这些的各种表现其本质是机体内在各种病理状态的不同外在表现。

血压的升高是为了满足高血压患病机体的内在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多因素参与、多途径调控后的状态,因为只有在高血压状态下的运行血流,才能在微循环灌注环节达到满足相应组织器官细胞所需的血液灌注的基本压力,其实质是系统自 稳的“目 的点”,是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的制衡点或和谐点。

“痰瘀互结致壅致眩”

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之一,2008年的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将“痰瘀互结” 型列为第一个进行讨论;

2011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种诊疗方案中,已明确地将“痰瘀互结” 证型纳入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证型。

针对“痰瘀互结致壅致眩” 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 拟“ 痰瘀清方” 具体如下

处方组成:法半夏12g、生白术15g、天麻15g、云苓15g、橘红12g、丹参30g、水蛭粉5g(冲服)、郁金20g、地龙20g、川芎20g、石菖蒲15g、远志15g

功效: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主治:高血压病的证属痰瘀阻窍者,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弦滑。

方义:痰瘀清方是在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成,本方是为痰瘀互结、 蒙蔽淸窍所致的眩晕而设。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丹参活血祛瘀,二药共为君药。

天麻平肝阳,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川芎活血行气通行一身之气,达到气行血行之目的;地龙、水蛭破血逐瘀,通经,二药合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从而改善血粘度的作用,共为臣药。

茯苓健脾祛湿,增强白术补气健脾燥湿之功,以其平调生痰之源,橘红化痰行气。郁金辅佐川芎行气之功,助水蛭地龙之化瘀之效,以求气血同治。石菖蒲、远志合用,共奏祛痰开窍之功共为佐使之药。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活血化瘀之功,以达到痰瘀同治,多角度调控高血压患者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本降压的目的。

“肝郁火旺致壅致眩”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肝体阴而用阳,易肝阳上亢,多数医家认为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约占高血压病证型的 80%以上。

但周立华教授认为肝郁火旺型高血压也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类型。

针对“肝郁火旺致壅致眩” 周立华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 疏肝降火方” 具体如下

处方组成:柴胡15g、白芍15g、郁金20g、川楝子10g、牡丹皮10g、栀子10g、天麻10g、钩藤30g、黄芩10g、赤芍10g、丹参30g

功效:疏肝降火,平肝定眩

主治:肝郁火旺型高血压病,口苦面黄,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义:疏肝降火汤是在丹栀逍遥散合天麻钩藤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本方是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而设。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故取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天麻钩藤饮之清热疏肝息风之作用。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柔肝缓急与白芍同用共为君药。郁金、川楝子性苦寒,行气解郁,共为臣药,助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之效,并可清热;丹皮清血中之伏火,黄芩清肝泻实火,栀子清肝热,并导热下行;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赤芍清热、凉血;丹参祛瘀活血,且能凉血,以上诸药共为佐药,以增强疏肝降火,平肝息风作用。

综上所述,各药合而为用,共奏疏肝降火,平肝定眩的作用。

痰瘀互结、肝郁火旺导致的脉道壅遏形成的血壅是高血压病的最常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高血压病病程中的主要状态,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在高血压疾病过程中,痰、瘀、郁、火,既贯穿本病之始终,且彼此独立之中又可相互演变,肝的疏泄功能还体现在对气血和津液的运行上,肝失疏泄,必然会影响到气机的调达,导致气郁,气滞,从而使血和津液运行无力,影响到气能行津,气能行血的功能,致血停为瘀,水停为痰,而痰、瘀及痰瘀互结的形成也必然会影响到气的运行,从而增加肝疏泄的难度,使肝的疏泄功能减弱、减退。

但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病,病程长,不同阶段的病机也有所不同,必然是一个虚实相互演变的过程,可表现为“阴虚致壅,因壅致虚”。

痰、瘀、郁、火虽然伴随高血压病的整个过程,但久而久之,必然也会由实致虚,因为气、津液、血的关系密切,气是血和津液运行发挥功能作用的动力,血和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血淤可影响到新血的生成,导致血虚,气虚无力帅血运行或血虚无以生气载气,气血俱虚造成血行无力,而致血液减慢而壅滞;

痰、瘀导致气郁而化火,气有余便是火,可直接上扰清窍,久之也可耗伤阴液,进而导致肝肾阴亏,阳气相对亢盛,或肾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或肝肾阴俱虚,阳气亢盛,阳亢易生风生热,血随风阳蹿动,急壅于上,形成血脉壅塞。

总之,无论是痰瘀互结,肝郁气滞,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还是肝肾阴虚、气虚,血行无力,血行淤滞,都可以造成血脉壅塞,其本质都是机体病理状态的不同表现。

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周立华教授始终根据患者所处不同的状态,当补则补, 当伐则伐, 不只拘于“化痰祛瘀, 疏肝降火” 之法。

1 阅读:6

惜灵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