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与高品质生活的今天,保健品市场空前繁荣,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从维生素到蛋白粉,从鱼油到虫草,让人眼花缭乱。不少人觉得保健品吃了总没坏处,还能给身体“加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保健品绝不能乱补,一不小心,可能补出大问题。

保健品,顾名思义,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它既不是药品,也不能替代正常饮食。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保健品可以弥补饮食上的不足,甚至能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但实际上,保健品的功效被过度夸大了。比如,维生素C虽能增强免疫力,但靠大量服用维生素C保健品来预防感冒,是不科学的。日常均衡饮食中,蔬菜、水果里的维生素C就足以满足身体所需,过量摄入维生素C保健品,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引发腹泻、尿路结石等问题。
盲目乱补,隐患重重1. 过量摄入营养素风险
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对营养素的需求各异。举例来说,钙是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可过量补钙会增加肾结石风险,还可能影响其他矿物质如铁、锌的吸收。市面上一些补钙保健品,若不根据自身需求随意服用,很容易导致钙摄入超标。还有鱼油富含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可过量服用会增加出血风险,还可能影响凝血功能。
2. 与药物相互作用
正在服药的人群尤其要注意,保健品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像圣约翰草提取物常用于缓解轻度抑郁,若与抗抑郁药物同服,会增强药物效果,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如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出现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银杏保健品可能增强抗凝血药物效果,加大出血风险。所以,在服用保健品前,一定要咨询医生,了解是否会与正在服用的药物冲突。
3. 虚假宣传误导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不良商家为逐利夸大功效,虚假宣传。有些号称能“治愈糖尿病”“根治高血压”的保健品,让患者误以为找到了捷径,放弃正规治疗,结果延误病情。还有商家宣传某些保健品能“快速减肥”,里面却违规添加有害成分,严重损害消费者健康。在购买保健品时,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信那些神乎其神的宣传。
理性看待,正确选择1. 了解自身需求
在考虑服用保健品前,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可通过体检,清楚掌握自身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比如,素食者易缺乏维生素B12,可适当补充;中老年人骨量流失,在医生建议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
2. 选择正规产品
购买保健品要通过正规渠道,如大型药店、超市或官方电商平台,选择有正规标识、口碑好、信誉高的品牌和产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了解成分、功效、适宜人群和食用方法,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3. 咨询专业人士
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能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饮食情况给出科学建议。不要自行盲目决定服用保健品,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更要谨慎,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保健品并非洪水猛兽,合理使用能为健康助力,但绝不能盲目乱补。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才是健康的基石。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保健品,别让盲目进补损害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