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和连营七百里都没错,兵败夷陵错在诸葛亮消极赵云嚣张?

墨舞青云梦初醒 2025-02-19 13:20:20

咱们来说说这么几件紧密相关的事儿,那就是荆州丢失了,关羽也遇难了,这之后刘备可是大发雷霆啊,紧接着又发生了夷陵兵败这件事。你想啊,荆州那么重要的地方没了,关羽又是刘备极为倚重的大将,结果遭遇不幸,这对刘备来说那可都是沉重的打击。要是刘备在遭受了这两大惨痛的损失之后,却一点儿反应都没有,那他可就称不上是一代枭雄啦,后世也不会给他上庙号为“汉烈祖”,毕竟枭雄可不会在面对这样的大事时无动于衷的嘛。

在汉朝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西汉、东汉以及季汉这几个阶段。其中有三位皇帝颇为重要,他们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以及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这三位皇帝在刘家宗庙里面所占据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呢,甚至比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以及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的地位还要高哦。要知道,汉朝有着“三祖五宗”的说法,而这“三祖”的地位是高于“五宗”的呢。

刘备那可是白手起家,一路艰辛,历经无数艰难困苦,最终在天下三分的局势里占得了一席之地呢。不过呢,他这一生有着一个极大的遗憾,就是在夷陵之战中打了败仗。要知道,这一仗的失利可让他没能收复荆州这块重要的地盘。而且啊,那几个叛徒糜芳、士仁、范强、张达、潘濬,也都没能被他斩杀惩处。在正史记载里,这五个人最后都没受到该有的惩罚呢。还有黄忠这边呢,他连刘备的登基大典都没能赶上。为啥呢?因为在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黄忠就病逝了,所以也就没有参加后来的伐吴之战喽。

话说刘备决定出兵讨伐东吴,对于这件事,魏文帝曹丕那可是一点儿都不看好呢。曹丕心里就琢磨着,嘴上也忍不住说道:“刘备这人根本就不太懂得用兵打仗的门道。你瞧瞧,哪有把营寨连起来长达七百里,还想着靠这样的布局去抵御敌军的道理呢!”

在演义小说的相关描述里头,说是刘备带着七十多万的大军呢,这还不算完,再加上各个部族的兵马,算下来总数差不多能有八十来万呢。不过呢,那些对三国历史比较熟悉的读者朋友们心里可都清楚得很,这情况绝对是不可能出现的。为啥这么说呢?要知道当时益州再加上汉中这块地方(而且汉中的大部分人口还都被曹操给弄走了呢),总共的人口也就一百万左右的样子。按照正常情况来算,妇女得占一半吧,老弱又得占一半,这么除去之后,真正能够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去打仗的人,那是绝对不会超过二十五万的。所以说,刘备他哪儿能有七十万人马可以调遣出来去打仗呢?这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本就不现实嘛。

刘备出兵伐吴,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七十万人马。这情况呢,孙权可是侦查得明明白白的,而且还专门为此向曹丕上奏了呢(要知道那时候孙权已经向曹丕表示臣服了哦)。孙权在上奏内容里说得很清楚:“刘备那边呢,也就只有支党四万人左右,马匹也就二三千匹罢了。他们从秭归出发,我请求能够出兵前往将其扫除扑灭,定会以取得胜利来作为成效的。”

大家知道,刘备在荆州可是遭遇了重大挫折,他在荆州的主力部队那是全部都丧失掉了呢。这还不算完,孟达又带着房陵、上庸、西城等这些地方的守军投降了魏国。而当时魏延是在镇守汉中,赵云则负责镇守江州,成都作为大后方,那肯定也得有维持治安的部队,不能没有安保力量不是。所以这么一盘算下来,刘备手头上总共的兵力也就十多万的样子。那他能带去讨伐东吴的兵力呢,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五万人啦。并且,这还不算完,后面还得跟着不少于十万的运输队呢。为啥要有这么庞大的运输队?这是因为,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有个惯例,通常是一个士兵出征,一般都得有三五个民伕来负责供给物资呢。就好比汉武帝那时候,派卫青和霍去病各自带着五万骑兵去北方征战,那转运物资的民伕数量可多达数十万,这就能看出运输队在古代战争里的重要性啦。

刘备当时率领着四万兵马去征伐东吴,还搞出了连营七百里的布局。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让人感觉有些矛盾的情况。你想啊,就算是有七十万的大军,把前军主力那一半的人马给刨除掉,剩下的人平均分配到这七百里的营地上,算下来每里也就才五百人呢。那要是像刘备实际所带的只有四万或者五万兵马的话,把这些兵力分散在七百里这么长的范围里,那就会出现一种状况,就是一个士兵甚至都很难看到另一个士兵在哪儿啦,兵力实在是太分散了。

刘备其实并非不懂得军事方面的事儿。在正史记载里呢,他从来都没安排诸葛亮去带兵打仗,也未曾让诸葛亮出任参谋长这一职务哦。到了伐吴的时候,庞统和法正都已经不在人世了,黄忠也因病离世,马超呢,身体状况也很差,没多少时日了。这么一来,刘备在伐吴期间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参谋长来辅助谋划,也不存在中军大将、合后大将这类能担当重要军事职责的将领。他搞的那个连营七百里,实际上就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做法,因为那其中绝大多数的营寨里面都是空无一人的呢。

刘备采取了虚张声势的做法,这里面可是有着两层用意哦。其一呢,就是想要借此去威慑孙权。刘备心里想着,要是孙权能够把荆州的两三个郡交还给自己,并且把那些叛将也一并送还回来,那他就正好可以借着这个台阶顺势而下,把这事儿给圆过去,双方的关系或许也能缓和一些呢。其二,刘备这么做也是为了让曹丕察觉到有机可乘。他盼着曹丕能瞅准这个时机,去端掉孙权的老窝,如此一来,也算是报了当年赤壁之战的仇啦。

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啊,局势呈现出三国鼎立的态势。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啊,可不存在什么永远的盟友关系哦,一切都围绕着永远的利益在运转呢。就说刘备和孙权吧,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不一般,刘备可是孙权的妹夫呢,孙权那就是刘备的二舅哥,按常理来说这关系够亲近的了吧。可即便如此呢,最后还不是照样兵戎相见,闹得不可开交。再看看曹丕和孙权这边呢,他们之间那可是有着如同火海般的深仇大恨。在那样的局势下,曹丕要是不趁着孙权那边出现状况的时候去趁机捞点好处、趁火打劫一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毕竟在那个利益至上的乱世之中,各方势力可都是瞅准了机会就会有所行动的呢。

在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刘备呢,他跑到白帝城这个地方去收拢那些打了败仗之后剩下的士兵哦。而且,他还把赵云在江州所带领的军队也给招了过来,看样子是打算积攒力量准备再次和东吴一较高下呢。就在这个时候,曹丕那边还真的对东吴采取行动啦,展开了三路进攻呢。具体的情况是在黄武元年的时候哦,这一年呢也就是公元222年啦,在曹魏那边是黄初三年,蜀汉这边则是章武二年呢。就在这一年的秋九月,曹魏做出了部署,命令曹休、张辽、臧霸他们从洞口这个地方出兵;又安排曹仁从濡须出兵;另外呢,还让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这些将领去围攻南郡呢。

各位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朋友应该都清楚,夷陵之战最终是以这样的情况收尾的:在当年八月的时候,黄权带着兵投降了魏国。这也就意味着呢,当刘备刚开始发动对吴国的征伐行动之时,曹丕那边其实早就已经完成了动员工作啦。他就等着吴国和蜀国这边在战场上分出个胜负高低来,然后准备瞅准时机来个“趁你病要你命”的招数,就如同“卞庄刺虎”那样,坐收渔翁之利。

大家知道吗,要是刘备当时没有因为拉肚子而身体不适起不来的话,那他肯定是会去配合曹丕的,然后一起对东吴展开新一轮的进攻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孙权把他的主力部队都调往了北线,而且东吴内部也出现了动荡不安的情况哦。就像史料记载的那样:“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在这个时候,扬州、越地那些蛮夷大多都还没有被平定、收服呢,东吴内部的祸乱也还没有平息。

当我们仔细去研读三国时期的史料时,便能够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刘备发起对吴的征伐行动,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可言,反倒是赵云所秉持的那种论调,是根本就没办法站得住脚的。在当时那种局势之下,刘备去征伐吴国,那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是有着诸多因素促使其必须要这么做的。就这一点而言,曹魏那边的侍中刘晔可是看得极为清楚明白。刘晔就曾这样分析过,他说:“蜀汉虽说地域相对比较狭窄,国力也显得有些弱小,然而刘备心里一直有着谋划,他是想着凭借武力方面的展示来让自己的势力变得强大起来。从这种形势发展来看,他必然是要动用众多兵力去行动,以此来彰显自己实力的雄厚有余。而且大家都知道,关羽和刘备之间,从名分上讲那是君臣关系,可从情感上来说呢,他们之间的恩情就如同父子一般深厚。如今关羽遭遇不幸死去了,要是刘备都不能为此兴兵去讨伐敌人,去为关羽报仇雪恨的话,那么从他们之间这种始终如一的深厚情谊这个角度来讲,那可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是有亏于这份情谊的。”

常言说,人活就活那一口气,树呢,靠的就是那一张皮。想当年,孙权来了那么一手,他袭取了荆州,还把关羽给擒住并且斩杀了。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这对刘备来说,那就好比是孙权把他的那口气给硬生生地攥住了,而且还把他的面皮都给剥掉了呢。您想啊,如果刘备就这么承认了这个已经发生的事儿,也不为关羽去报仇雪恨的话,那蜀汉这边的人心可就全都散了。人心要是散了,队伍还怎么带得起来呢?那就没法整喽。

你想想看呐,就算不是像刘备那样的一代枭雄、英明之主,哪怕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七尺男儿,要是遇到宅基地被人强占了,而且自己的兄弟(在正史里其实应该说是身边极为重要的重臣、首将啦)还被人给杀害了,这种情况下,那怎么可能就这么忍气吞声、啥都不做呢?这仇要是不报的话,那这人恐怕一辈子都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哟。

刘备出兵讨伐东吴这件事,其实是没有任何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得不去做的。大家来看看赵云当时的说法,想必各位读者都能察觉到这其中是很不靠谱的。赵云说:“国家真正的贼寇是曹操,并不是孙权,只要先把魏国给灭掉了,那么东吴自然就会臣服归附了。”可实际上,刘备伐吴有着诸多不得不为之的缘由,并非像赵云所说的这般简单呢。

我一直以来都对赵云怀有深深的敬意,可在伐吴这件事情上,他所表达的观点却实在让人难以认同。要知道,关羽和刘备那可是情同手足,恩义深厚,而且关羽和赵云之间也有着长达数十年的战友之情呢。然而,当关羽不幸遇害后,赵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冷静”,怎么听都让人感觉有些冷漠了。再者,他还说只要把曹丕所在的曹魏给灭掉了,孙权就会乖乖地臣服。这想法可真的是太一厢情愿啦。先且不说仅仅凭借益州这一处的力量能不能灭掉曹魏,就算是真的把曹魏给消灭掉了,孙权那个家伙会老老实实地俯首称臣吗?孙权向来可是惯于搞偷袭这一套的,说不定他还会趁着魏蜀两国激烈交战、双方都无暇他顾的时候,再去偷袭一次成都呢。

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啊,有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士气必须得鼓舞起来,可千万不能让它泄下去。这时候呢,赵云作为刘备极为信任的心腹大将,按常理来说,那肯定是要和刘备保持高度一致的,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努力的方向都得跟刘备一样才行。可他却不是这样,居然很是嚣张地一下子就跳了出来,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这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而且啊,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也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他似乎是很消极地站在了支持赵云意见的那一方,这情况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曹操在中原地区苦心经营了许多年呐,在这期间,他把民心、将心以及兵心都经营得相当稳固啦。就拿那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说吧,按照常理来讲,当时百姓们所迎接的应该是曹操率领的曹军,而不是蜀军哦。再看看当时的情况,荆州都已经丢掉了,这地理位置可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呢。从黄河、渭水的上游出发,具体该怎么走,就连赵云那也是完全不清楚的。还有呢,诸葛亮和姜维前前后后十几次出兵祁山,要知道,那蜀道是何等的艰难,每次出兵都等于是劳师远征呢。结果呢,他们哪一次出兵不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只能是铩羽而归。

要知道啊,荆州对于诸葛亮所谋划的隆中对战略来说,那可太关键啦。要是拿不回荆州呢,诸葛亮精心构思的隆中对就只能沦为空谈啦,根本没办法按照既定的规划去实施。而对于刘备而言,他心心念念的兴复汉室这件大事,那也就彻底没了指望咯。再说说这一仗啊,如果就这么不打了,那可不得了。到时候史官们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说不定就会把刘备写成和赵构、阿斗差不多的人啦。赵构在历史上那可是偏安一隅,没什么大的作为,阿斗呢,也是给人一种扶不起的印象。刘备要是不打这一仗去争取荆州,在史官的笔下可就会落得这么个形象咯。

刘备发动伐吴之战这件事,不管从公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私的层面去考量,其实都不能说他有错哦。而且他当时连营七百里的做法呢,同样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先说说从公的方面吧,刘备作为一方势力之主,在当时的局势下,伐吴有着他的战略考量呢。而从私来讲,关羽可是他极为倚重且情深义重的兄弟,关羽被东吴所害,于情于理,刘备都想要为兄弟讨个公道,所以这伐吴之举也是情有可原的。再看看这连营七百里的安排哦。一方面呢,这样做能够起到虚张声势的效果,让东吴那边一看这绵延七百里的营寨,心里难免就会有些发怵,觉得刘备这边军势浩大,在气势上就能先镇住对方呢。另一方面,这样的布局对于保证粮道的畅通是很有帮助的哦。要知道,大军出征,粮草可是至关重要的,粮道要是不通畅,那军队可就没法好好打仗啦,而连营七百里的方式能让粮道处于一个相对安全且顺畅的状态呢。还有哦,就算最后不幸失败了,这种连营的方式也能让军队有步步后撤的余地。不至于一下子就被敌军给围堵住,还能边撤边组织抵抗,保留一定的实力呢。所以综合来看,刘备伐吴以及连营七百里的做法,都是有着诸多考虑因素在里头的哦。

兵法里面有提到,一支大军在行进的时候呢,一天要是走五十里路,那差不多就已经到极限啦。要是一日一夜能走上三百里路,这种情况一般是轻骑兵搞突袭才会这样的,对于大规模的战役来说,可并不适合这么做哦。就像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他连营七百里呢,所以才没有一下子就被人家围歼掉。实际上呢,夷陵之战准确来说是一场击溃战,并不是那种把对方全部围起来歼灭的围歼战哦。当时被陆逊包围起来的,仅仅是刘备手下的一万多人而已,而且这一万多人也没有被全部消灭掉呢。正因为这样,刘备就住在白帝城不离开了。这时候孙权心里可害怕啦,于是就主动跑去向刘备求和呢。而当时正在拉肚子身体不太舒服的刘备呢,表面上是答应了孙权的求和,可暗地里,他却在积极地整顿军队、做好战斗的准备呢,还把江州都督赵云所率领的那些生力军也给调过来啦。

刘备对赵云进行调遣的时机似乎有些晚了。你想啊,要是当时赵云没有那么高调且公然地去反对刘备伐吴这件事,而是选择跟随刘备一同出征的话,那夷陵之战最终会不会失败可就真不好说了呢。就算最后还是失败了,可毕竟有赵云在,他完全能够承担起断后的重任,如此一来,也就没必要让刘备亲自去冒着敌方射来的箭矢、飞石,更不至于被那场大火熏得浑身黢黑啦。

刘备向来被视作仁德之君,不过呢,常言说“慈不掌兵”,这在刘备的集团里就暴露出一个挺严重的问题哦。那就是集团里好像谁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下达命令、执行规定这方面可就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啦。就拿伐吴这件事来说吧,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就挺消极的,一直都不怎么表态呢。还有赵云,那态度更是很鲜明地表示反对哦。你再看看人家曹操那边呢,如果曹操做了某个决定,像诸夏侯曹这些和他关系亲近的将领那肯定是全力支持的。而荀攸、贾诩、郭嘉这些谋士呢,也不会在一旁干看着啥都不管,他们只会一门心思地围绕着曹操的决定去出谋划策呢。

各位读者不妨来设想一下,要是诸葛亮和赵云都能全力支持刘备,而且还亲自奔赴前线作战的话,那最终的结局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实际上呢,刘备集团并非处于无人可用的境地哦。就说诸葛亮和赵云吧,他们可是跟随刘备一同出征作战的呢。除此之外,还有安汉将军糜竺、身为国舅的吴懿和吴班、昭文将军伊籍以及昭德将军简雍等人。这些人呢,虽然在疆场征战方面并不是特别擅长,可要是说到看家守业的话,那还是能够胜任的哟。而且,糜竺可不像有些电视剧里所展现的那般弱不禁风呢。从糜竺开始,一直到他的孙子糜照,那可都是“皆便弓马,善射御”的,也就是都擅长骑马射箭,在这方面有着不错的本事呢。

话说魏延负责镇守汉中,那防守得可是相当严密,简直固若金汤呐。就这种情况,曹丕心里也明白,在那一线发动进攻根本就讨不到什么好处,所以压根儿就不会去打那个地方的主意。再说了,曹操和曹丕这父子俩,对孙权那可是一直都不怎么信任的。为啥呢?因为孙权这家伙,可是有过背刺盟友的前科,这种事干出来,谁能放心呢?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对孙权那都是时刻提防着的,心里都想着呢,要是哪天能有机会把孙权给灭掉,那肯定是谁都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的。

从这样的情况去看,刘备发起对东吴的征伐行动,似乎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举措呢。而且他在作战过程中连营七百里这件事,好像也不能简单地就认定是错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夷陵之战当中遭遇惨败,这到底是错在了哪里呢?难道是错在刘备太过仁慈,还是诸葛亮表现得比较消极,又或者是赵云的态度有些嚣张呢?各位读者,您仔细琢磨琢磨刘备这次伐吴的行动,您看它是不是和《水浒传》里晁盖亲自率军去征讨曾头市的情形有些相似之处呢?

晁盖决定亲自去征讨那有着七千子弟兵以及七员大将的曾头市,可他呢,仅仅带了五千喽啰就出发了。那二十个头领啊,还是晁盖去请、去动员才不情不愿地跟着一块儿去的呢,而且这里面有一多半的人,那战斗力实在是不咋地,就跟“战五渣”似的。再看刘备这边,他要去讨伐东吴呢,可他手底下居然连一个能真正拿得出手、有足够实力的大将都没有。就这么个情况,这仗能打得赢才怪呢。所以就有人会琢磨啦,那刘备得怎么去调配兵力、安排将领,才有可能打赢这场伐吴的战争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