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田赋制度为什么叫“租庸调”?“租庸调”是如何瓦解的?

不吃鱼的老四 2024-12-09 19:05:2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唐朝的兴衰荣辱与赋税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

从最初的租庸调制到后来的两税法,不仅是税收政策的调整,更是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王朝命运的深刻变革。

为何这种田赋制度会叫“租庸调”?它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又是如何瓦解的呢?

租庸调制

唐朝初立,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凋敝、民生多艰的社会局面。

信源:钩沉|古人逃税手段五花八门,聊聊古代税收那些事儿——2023-05-26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唐政府推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租庸调制,这一制度成为了支撑初唐经济繁荣的基石。

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税收体系,它将税收细分为三个部分:租、庸、调。

其中,“租”指的是田租,即政府授予成年男子一定面积的土地,包括可以永久继承的永业田和需要在年老时归还给国家的口分田,农民须根据土地面积缴纳相应的粮食作为田租。

“庸”则是指徭役,成年男子每年有义务为国家服劳役若干天,或者选择缴纳一定的布匹来替代服役。

“调”指的是户税,即每户家庭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丝、麻等地方特产。

唐朝初期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显著减轻了农民的税务负担,与汉代相比,这种减负效果尤为明显。

这一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均田制的推行,农民的土地占有权益得到了保障,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的问题,进而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

而这一点,与汉代晚期由于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唐初的统治者还深刻吸取了前朝的教训,通过实施租庸调制,成功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这一政策,既让富人有机会积累财富,又保证了穷人不会极度贫困,对当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随着岁月流逝,这项制度也开始暴露出一些固有的缺陷。

随着人口增长,可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新增加的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导致均田制名存实亡。而且特权阶层和寺院僧侣享有免税特权,他们大量兼并土地,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分配的困境。

再者,租庸调制的实施依赖于严密的账籍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交通不便、人员不足、纸张匮乏等原因,账籍管理难度极大,导致账目混乱,税收流失。

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又导致了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于是租庸调制就彻底失去了实施的条件。多种因素交织,最终导致这一制度的崩溃。

安史之乱成了额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但随后其实唐朝又实施了一种制度试图力挽狂澜。

两税法

安史之乱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将唐朝的财政体系推向了崩溃边缘。原有的租庸调制逐渐失效,导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王朝的实力大不如前,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杨炎推出了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两税法,以期改善财政状况并挽救王朝的颓势,与之前的租庸调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再基于农户的田地和劳动力来征税,而是根据土地和财产的实际价值来征收税款。这一变革旨在更公平、有效地筹集国家所需的财政资源,以支撑唐朝的统治和运作。

它改变了以往固定税率的模式,改为按政府实际需求征税,即“量入为出”。而且它允许户籍自由流动,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居住地,并以现居地为准纳税。

它还以土地财产的多寡作为征税标准,而不是以人丁为准,即“按贫富为差”,并将租、庸、调三项税收合并为一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征税流程。

这在缓解国家财政压力的同时,也简化了税收流程,降低了征税成本。

而且这种征税方式依据个人的经济状况来定,更加体现了公平性,使得经济能力较强的人缴纳更多的税款。

两税法废除了强制性的徭役,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然而,两税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这导致了土地逐渐向少数人集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不均。

而且以货币作为主要的税收形式,虽然为政府带来了便利,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却增加了负担。

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变卖成钱币才能纳税,这给了商人盘剥的机会,农民的实际负担反而加重了。

税收分配不均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和节度使掌握了大部分税收,中央政府的财力却相对薄弱,这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且由于税负压力增大,逃户现象日益严重,这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税收基础。

制度变迁的深远影响

唐朝的税制改革不仅触动了财政的根基,更深层次地影响了社会架构,其效应绵延至后世的税制演变。

起初,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相辅相成。在此框架下,国家向农户分配土地以供耕作,并据此征税,从而保障国库的稳定充盈。

随着岁月流逝,人口激增及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渐显力不从心,最终让位于土地私有制。在均田制盛行之时,农民对土地享有一定的使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相对均衡。

但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兴起,这种平等状态被打破。土地逐渐落入少数人的掌控之中,这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平等。

富裕的地主掌握了广袤的土地资源,而贫困的农民甚至连一块可以耕作的土地都难以拥有。

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的紧张关系,最终成为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体现了封建王朝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选择,也揭示了制度的局限性。

至于两税法,它作为一种新的税收模式,也对后世税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按贫富征税、以货币为主要征收对象的做法,为后世王朝所借鉴。

然而,两税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土地兼并合法化、实物折价弊端等,这些问题也延续到了后世,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面临的难题。

唐朝的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变迁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演变和政策的调整。

从轻徭薄赋渐变为横征暴敛,从中央集权走向藩镇割据,税制的更迭恰恰映照出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信源:文博日历丨什么?唐朝人还给银饼打补丁?!——2024-11-15 ·央视新闻

笔者认为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

它警示后人,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而如何平衡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始终是统治者需要思考的永恒课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