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一段历史:在唐朝面条中品味人文情怀,揭开唐朝面条秘密

白安看历史 2023-06-10 21:24:18

前言

唐代人吃面条,主要是吃面条汤,一般是汤面。这种汤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面条的历史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人们用面粉和水做成汤饼,因为和水的比例不一样,所以叫做汤饼。而汤饼中又分三种,一种是面汤煮成的汤饼;一种是放在容器里蒸熟的蒸饼;另一种则是将饼蒸熟后切成薄片,然后再将熟肉、菜、汤等加入其中拌成的面条。这种面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汤面。

在唐代,面条主要被当做主食食用。唐朝人吃面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面条煮熟后捞出来过凉水再拌上佐料吃;二是将面条放在碗中浇上汤汁。当时人们用“汤饼”和“蒸饼”来形容面条的样子,而“蒸饼”就是现在的汤面。

一、面食

唐代人吃面一般是先用水将面条煮熟,然后再将煮好的面条放在碗里,浇上汤汁,再加入各种佐料拌匀就可以食用了。这种面条一般叫做汤饼。

唐代人吃面一般是将面条煮熟后捞出来过凉水再拌上佐料吃,但也有先过凉水再拌佐料的做法。唐代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煮面时,用凉水者,谓之‘冷淘’,以水热为差,不冷者谓之‘汤饼’,亦名‘蒸饼’”。也就是说煮面时,需要用凉水将面条的表面洗掉,然后再放入热水中煮熟,这样才能使面条变得更筋道。

唐代人吃面一般都是直接将面条放入碗中,然后浇上汤汁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吃法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将面条煮熟后放在碗里,然后在面条上浇上汤汁;其次要用筷子在碗中不停地搅拌,以免面条粘连;最后要将碗中的汤汁全部喝光。其实这也是因为唐代人经常吃面食,所以才会有这种吃法。

唐代人吃面时一般是不用过凉水的。唐代人吃面时一般是用清水将面条煮熟,然后捞出来用凉水冲洗一下,然后再浇上汤汁吃。但这种吃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唐代人吃面时,也可以先用水煮熟面条,然后再浇上汤汁吃。据《膳夫经手录》记载:“煮面时,以水热为差,不冷者谓之汤饼,亦名蒸饼。不冷者谓之蒸饼,亦名汤饼。”也就是说煮面时,需要用热水将面条煮熟;但是也可以先用凉水将面条过一下。这样不仅能使面条更加筋道,而且还能让面条更加柔软。比如像“三春油面”中的“三春油”就是用一种叫做“油酥”的面团做成的。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到:“白吃长安米,呼为天子粮”。而这句诗是说,李白在长安做官时,经常吃的都是一些又肥又大的粮食,所以他才会称自己为“天子”。

虽然李白没有用过油,但他还是将这些粮食称了出来。可见在唐代吃面时,人们是可以不用过凉水的,直接将煮好的面条放在碗里浇上汤汁就可以食用了。

唐代人吃面时一般都不会放佐料,吃面只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吃;二是将面条用水煮熟后浇上汤汁再拌上佐料吃。

二、蒸饼

蒸饼是由面粉加水制成的,蒸好后就可以吃了。唐代诗人张籍在《寒食》一诗中曾这样描述过蒸饼:“寒食应无饭,春衣未有纱。蒸饼卷盐菜,当肉不当茶。”在当时,蒸饼这种食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唐书》中就曾记载过“蒸饼”这种食品。因此,诗人在诗中说到的“蒸饼”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面条。

唐代人吃面条除了吃汤饼和蒸饼外,还经常将面条作为一种零食来食用。当时的人一般都喜欢在早晨吃点甜食,因为早晨刚起床后,口中难免会有一些异味。于是有人就将面条煮熟后用醋将其拌匀,然后再把这些汤汁浇在碗中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朝起待汤饼,暮食系门扉。对此能消渴,无如老僧饥”。意思是说早上起床后吃点汤饼就好了,而等到下午或晚上时再吃一碗汤饼也无法消除口渴的感觉。由此可见,当时人对吃面条也是很有讲究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人吃面条时使用的餐具是一个小碗、一个大盂子和一个小碟子。人们在食用面条时也比较简单,基本上用筷子就可以完成了。在当时,面条的花样是非常多的。有的人把面条做成扁的,称为“汤饼”,有的人把面条做成长条形的,称为“切面”。其中又有三种面条:一是细面,三是细条面。据《唐书》记载,当时的人们还喜欢把面条切成三角形或者菱形等形状来食用。

唐代人除了吃汤饼、蒸饼外,还喜欢吃“水面羹”。所谓的“水面羹”就是用开水煮面的一种面食。这种面条与我们现在吃的方便面有些类似,只不过在制作时需要加入一些佐料而已。唐代诗人孟郊曾这样写道:“水面羹成日不开,入汤失味手加盐。”意思是说他经常将煮熟的面条放在碗里等待吃。

三、油面

在唐代,油面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品。《唐会要》中记载:“太宗日食一碗油。”这里说的油面就是在面条中加入油,然后再用热汤浇上,这样就成了一种非常美味的食品。

不过油面在唐代并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吃得起。《唐六典》中记载:“三品官以上食油面饼。”这里说的油面就是把面粉放进锅中炸熟,然后再把炸熟的面条捞出来过一遍凉水,最后浇上热汤食用。

除了上层社会,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油面,不过他们一般不会在早上吃油面,而是在中午和晚上吃。这里说的“油面”就是一种油炸过的面条,只不过这种面条并不是将面粉炸熟后捞出来过一遍凉水,而是直接将面条放在锅里炸熟了再浇上热汤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有一种食物叫做“胡麻面”,这种食物就是将面粉用水调和成糊状,然后放入油锅中炸熟。由于面粉里含有麦麸和麦仁两种成分,所以这种食物吃起来特别香。不过胡麻面吃起来有一种怪味,所以在唐朝很少有人吃这种食物。

《唐六典》中记载的油面虽然很美味,但是价格却特别昂贵。因为在唐代,普通百姓每天只能吃两次油面,每次只能吃两碗。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过节时食用油面的话,那么一天的饭菜都要相应地减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普通百姓吃上一顿像样的饭。

唐代虽然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在饮食方面却非常节俭。《旧唐书·食货志》中记载:“国用饶,民食俭,不敢多作,每岁熟一石(或六石),则天下之粟常存十四万石。”在唐代,普通百姓一年的粮食产量大概有四万石左右,但是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老百姓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唐六典》中记载:“三品以上日一食,五品以上日二食。礼从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代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风气,那就是“三品以上日食二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品以上的官员每天只吃两顿饭;五品以上的官员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他官员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四、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的特色美食,这种面就是由臊子和面条组成的。在制作臊子面时,将羊肉、辣椒等各种佐料和面条放在一起,浇上汤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美食。而“臊子”也是由“肉”和“醋”组成的。在唐朝,“臊子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美食。

唐玄宗时期,皇帝的宫廷厨师做了一道非常有名的面食,叫“云子面”。这道面食制作非常精细,吃起来也十分可口。后来很多大臣也开始跟着学习做这种面食。但是在做这种面食时,厨师们都会将肉切成薄片,然后在面条中加入辣椒、醋等佐料。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既好看又好吃,但是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味道。唐玄宗知道后非常生气,他让人将厨师们都赶走了。

后来唐玄宗又做出了一道面食,叫做“金线面”。这道面在制作时没有用刀切而是用手搓成粗细均匀的面条。然后将面条放在热锅中煮熟后捞出放入凉水中降温,再捞出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和肉丁等辅料。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既有嚼劲又很劲道,而且吃起来特别香。

但是这种面有一个缺点就是吃起来比较费牙齿,因为需要在嘴里不停地咀嚼。后来唐玄宗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将面条放在碗中浇上汤汁再拌上佐料,这样吃起来就不费牙齿了。唐玄宗让御厨按照这种做法做了很多道面食,但是他发现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面食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唐玄宗就将御厨全部赶走了。

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她也喜欢吃面食。她有一次想吃“刀削面”,但是宫女们都不会做,于是武则天就让御厨们做给她吃。可是御厨们做出来的刀削面和平常的面条口感不同,也没有什么味道。武则天知道后很生气,于是就派人将所有御厨都抓起来审问。最后发现原来是因为御厨们的刀法太过粗鲁,所以才会做出来这样的面条。

结语

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的面条主要用于充饥,主要是为了生存。但是面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由于烹饪技术的不断提高,面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了一种美味的食物。

唐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面食已经成为了百姓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唐代人不仅将面条作为主食,还经常食用面食。而唐代的面食种类也比较丰富,除了普通的汤面外,还有冷食、汤饼、蒸饼等。

而唐朝人吃面时所用的碗也不是简单的碗,而是有专门盛放汤汁的“食器”“食器”就是专门盛面用的器具,唐代人吃饭时,总是将汤饼放在碗中,然后浇上汤汁来吃。这是因为唐朝的饮食习惯不同于其他朝代,唐代人认为,用食器盛着汤饼一起吃,可以将面的味道和汤的味道结合起来,使汤饼的味道更好。而蒸饼、蒸饼和冷食这三种面食虽然都是用来吃的,但是它们在唐朝人心中的地位却完全不一样。

参考文献:

1.《唐朝面条史话》

2.《唐人食话》

3.《唐食录》

4.《大唐食单》

5.《唐人小食话》

0 阅读:25

白安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