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学派溯乾嘉——吴昌硕与“曲园学派”(摘要)

沐清扬说史 2024-12-22 05:36:37
编者按 2024岁在甲辰,适逢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全体西泠印社中人,无不中心铭之;印社上下,以写文章、赏作品、办展览等活动表示纪念之情。现特开辟“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专栏,推出先生相关学术研究、作品赏鉴、展览资讯等内容,以志敬飨读者,景仰先贤。 一朝学派溯乾嘉——吴昌硕与“曲园学派” 俞樾(1821—1907)以文学、经学、书法及古文字学称誉于世,有“清末三先生”之称,吴昌硕、章太炎、井上陈政等文士皆执业门下。俞樾弟子缪荃孙在《撰行状》中记述道:“(俞樾)四岁随父鸿渐迁仁和临平……成道光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德清俞樾出身名门望族,其与祖父、父亲皆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俞樾一生著述治经,宗高邮王引之,并谨守家法。曾国藩、李鸿章咸爱重之,俞樾历主江浙各书院,秉阮元成法讲学于杭州诂经精舍,治经一般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无一偏颇。俞樾治经通训诂,注重汉学与义理,尤主宋学,一生著书无数,成就斐然。 俞樾的门士主要集中在浙江和安徽,浙江籍的主要来自安吉、杭州、湖州、慈溪等地,吴昌硕、章太炎为代表。安徽籍的以汪仪卿、李简庭为代表。俞樾、吴昌硕注重古文字学、考据学,他们也是晚清碑学的有力实践者。吴昌硕治经深受俞樾影响,亦承乾嘉学派之术。吴昌硕分别于同治八年(1869)与同治十二年(1873)入杭州诂经精舍跟随俞樾学习治经之法,特别是在文字学和辞章方面皆受其影响,吴昌硕称赞俞樾 “师邓康成不着形迹,比王文简(王引之)更多发明”。 吴昌硕在艺术上能够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书画印成就瞩目,他的艺术思想来源与其师俞樾不无关系,俞樾热衷金石,考释古代碑刻、砖瓦、古泉之文,以金证经,吴昌硕与其师一样,不仅嗜古尚法,又懂得融会贯通。 所谓具美,即完美、皆美之意。俞樾在碑学上努力追求具美之美。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史上蓬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北朝碑刻,在清代碑学运动中被阮、包、康等一批金石学家列为讨论与师法的对象。 俞樾推崇北碑,特别是《张猛龙碑》,俞樾认为此碑点画丰厚,绵里藏针,刚柔相济。俞樾跋曰:“乍看(《张猛龙碑》)平淡无奇,细品有独到之处。”俞樾在北碑的审美认识上特别推崇康有为“尽合诸家则为具美”思想,尤其重视“具美之美”的碑学理念。 吴昌硕“大美不在面目腴”的审美观念与俞樾的“具美”思想是存在承继关系的。吴昌硕的这种审美观念完整地记录在《缶庐诗》中:“平生恨未多读书,刻画金石长嗟吁。赠言直抵江山助,大美不在面目腴。”吴昌硕所认为的“大美”,不在于外在面貌形状的丰腴,不在于结构章法的整齐,而在于“意与古会”“深造求通”与“大巧若拙”。吴昌硕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与风貌,同时也体现出较高的审美格调。 先文而后墨,品正而韵高。我们知道,学问是古代文人书家的立身旨要,学问变化个人性情的同时,艺术亦随之变化。吴昌硕能够在艺术上风格多变,跟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其师俞樾在经学、古文字、词章以及金石考据学等方面的影响,吴昌硕的“大美不在面目腴”艺术审美观念也并非无源之水,同样承继俞樾。 俞樾在吴昌硕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吴昌硕作为俞楼门士以及“曲园学派”的一员,在治经上承乾嘉学派,在书法上广搜博取,融合碑帖,成一家之风,吴昌硕与俞樾一起将晚清“碑帖学”推向了新境界。 摘选自:马其伟《一朝学派溯乾嘉——吴昌硕与“曲园学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