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小屋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伴随微弱的光线,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正发出柔和的声音。那个声音像是一条隐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遥远与近处紧密相连。这台收音机虽然已经掉漆,旋钮也有些松动,但它承载的故事却鲜活生动。
老李是这台收音机的主人。他今年七十有九,住在一座南方的小镇。小时候老李第一次见到收音机是在村里唯一一位知识分子——乡村教师吴老师家里。那是1950年代,电视尚未普及,电台广播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窗口。

那是一台笨重的电子管收音机,外壳是深棕色的木质材料,散发着一股老旧的清香。吴老师小心翼翼地拧动旋钮,调出清晰的电台信号。随着一阵“沙沙”声后,广播里传来了清晰的声音——一首优美的民乐响起,接着是播音员流利的普通话。那是老李第一次听到普通话,也是他第一次了解到遥远的外面世界。
“原来声音能这样传递!”老李心里感到震撼。从那天起,他便经常趁着课余时间跑到吴老师家里听广播。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连环评书,收音机里的每一个声音都让他觉得神奇。
改革开放后,老李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用攒下的第一笔工资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收音机。那是一台国产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他用一条棉布细心包好,随身带着。

在城里工厂干活时,收音机是工友们唯一的娱乐来源。工厂宿舍的角落里,总能听到老李的收音机播放的经典戏曲、热门歌曲和评书段子。一到周末晚上,工友们围坐在一起,听着《三国演义》的评书段落,没有电视的年代能听上评书是最快乐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收音机也成为了老李与妻子秀兰相识的媒介。那年中秋节,老李提着收音机到文化广场散步,播放着一首殷秀梅的鼓浪屿之波。秀兰听见歌声,忍不住走过来问:“这是新出的歌曲吧?真好听!”两人从歌曲聊到广播节目,从广播聊到生活。几个月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收音机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者”。
婚后,这台收音机几乎见证了老李一家人的生活点滴。每天清晨,秀兰会打开广播,听天气预报和新闻,为家人准备一天的日程安排。孩子们放学回家,最喜欢听的是广播剧《小喇叭》,那段“嘟嘟嘟,开始广播啦!”的音乐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欢乐。

在那个电视机仍然稀有的年代,收音机是家庭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通过它,一家人知道了中国女排赢得世界冠军的消息,也听到了邓丽君、费玉清的动人歌声。每一个声音都仿佛刻在记忆深处,成为一家人共同的回忆。
进入21世纪后,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收音机似乎变得多余了。老李的孩子们长大后,搬到城里居住,家里的老收音机也逐渐被闲置。即便如此,老李仍然坚持每天清晨打开它,调到熟悉的频道,听一会儿广播。
“这收音机可是老朋友了,我听它的声音比听电视还亲切。”老李笑着对孙子说。孙子好奇地摆弄着收音机,觉得它的旋钮和天线很新奇。他还用手机给爷爷放网络电台节目,惊讶地发现收音机与现代设备之间的差别并不那么大——声音的传递方式虽然变了,但其核心意义依然相同。
这些年随着怀旧风潮的兴起,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收音机的意义。在乡村地区,它仍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城市,便携式数字收音机成为某些人怀念过去的寄托。

对于老李来说,这台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收音机早已超越了其工具属性,成为一种精神象征。那是连接记忆与梦想的纽带,是承载家庭故事的容器。每次打开收音机,老李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听到那些激动人心的电台播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收音机不再只是老旧的设备,它还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无论是广播剧的复兴,还是网络电台的兴起,收音机的精神始终在延续。
收音机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家庭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最初的稀罕物,到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再到如今的怀旧符号,它见证了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化。或许,它的地位已被新媒体取代,但声音的温度、记忆的珍贵,永远不会消失。
正如老李所说:“收音机的声音,永远是最亲切的,它让我知道世界有多大,也让我记住,家有多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