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四川省,很多人都会想到它“天府之国”的美誉。而自从秦国人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之后,沃野千里的四川地区便可以说是实现了粮食的稳定供给。其“天府之国”的称呼也多赖此而来。
此外四川还因其地处西南要冲的地理位置,备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可以说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四川地区的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曾担任毛主席秘书的李井泉也藉由此成为了第一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并长期秉政四川多达十数年之久。
不过在彼时四川继续物产丰盈的同时,却也造成了饥荒饿死人的事件。而对李井泉的评价在民间也是显然贬大于褒的,甚至可以直白的说给他的评价就是恶名。
究其原因,时代作祟,其做法所致。
而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李井泉本人也在随后的特殊时代备受打击,妻子含冤去世、儿子被打死,让人唏嘘不已。可是面对妻儿的悲剧,周总理和邓小平都曾提出彻查,但令人意外的是李井泉选择了拒绝。

在说起这件事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李井泉的革命生涯。
李井泉是江西省临川县人,出生于1909年。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起义此起彼伏,西方思想涤荡;外则有列强环伺。
恶劣的环境也催生了不少自立为王的军阀,而当利益产生矛盾又貌合神离。

他从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当时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一开始,他对国民革命军充满期望,然而蒋介石背叛了大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他得知消息后悲愤不已,听说党组织准备在南昌发动起义,他立即赶回家乡拉起了一支小队伍奔赴南昌,参与了八一南昌起义。
但面对敌人大部队的围攻,起义队伍被打散,李井泉只好独立带领部队南下,用游击战的方式坚持斗争,直到1930年才成功找到组织,来到了中央苏区。
刚开始组织上安排他在苏区担任联络工作,毛主席得知他的情况后,认为他可以从事文秘工作,联络工作大材小用了。于是提出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长,在主席身边工作期间,他凭借对革命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出色的材料撰写能力,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后来苏区局势恶化,组织上安排他担任红35师政委等重要职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红军走上长征路,因为缺少粮食,把部队经常忍饥挨饿,经常连野菜、草根、甚至树皮都吃完了,还是饿的心慌。

无奈之下只能考虑去征粮,但征粮是一件不太好办的事,谁愿意轻易把粮食送给陌生人呢?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干不好这项工作。但李井泉临危受命,接下了征粮任务,他带着战士们专找地主豪绅和官僚地痞征粮,绝不给老百姓和勉强糊口的小商人添麻烦。
长征期间他处理了很多矛盾,征收到了粮食,为红军解决了不少问题。

抗战期间,他担任了120师358旅副旅长兼政委,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绥野战军政委,成为贺龙元帅的搭档,参与指挥晋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认为四川需要一员干将去总揽大局,决定推荐他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出发前还专门叮嘱他:“你是我信任的人,你办事我放心。”
到了四川后,他第一时间开展生产建设工作,先派人修缮了两千年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保证农田灌溉供水问题。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专门去考察都江堰,称赞他干得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一边抓工业生产,一边抓农业耕种。考虑到四川是人口大省,吃饭问题最重要。
为了避免有干部急功近利,他一再强调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要科学发展,不要搞不切实际的事情。在他的努力下,四川粮食产量不断增多,成为了国家主要产粮大省。

但是随着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到来,天灾和人祸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全国各地缺粮也纷纷向中央请求粮食援助。这时间中央想到了四川,于是提出从四川调出60亿斤粮食支援全国。
李井泉当场表态全力支持,克服一切困难。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四川累计外调粮食147亿斤,为全国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1965年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都感慨的对李井泉说:“你就是太大公无私了,不懂得大公有私。”
全国一盘棋,优点毋庸赘述,四川调粮就是明证。可是另一方面这又何尝不是对四川人民的辜负呢?调粮背后亦是四川严重灾害下的存粮危机,结果也就是四川也出现了饿死性大事件。
而这结合上李井泉压制民主、独断专行的倾向,显然也只能不为四川人民所喜。
有必要为李井泉说一句的,它虽然为四川的一把手,可在政策性上到底是说的不算的。
而几次的运粮,李井泉自然也知道其中的民怨,它自己也难免心有不满。
1960年,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要求四川增加调拨粮食数量,担心四川百姓吃不饱的李井泉一时气愤,说了一句:“你是国务院,就你们有困难,我这里还是“小国务院”呢,谁理解我们呢?”
这一席话也成为特殊时期攻讦他的口实。面对造反派的攻讦,李井泉也被撤职。其二儿子李明清在学校被其他学生殴打,不幸身亡,至于他的妻子也被抓起来,在1969年时含冤去世。
1973年,周总理出面说清,李井泉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升为副国级干部。
同时周总理提出严查迫害他家人的事情,但李井泉拒绝了,它表示不能因为他的事情去损害中央的权威,调拨粮食这件事最对不起的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四川人民。
他说:“那都是时代的原因,不追究了,以免更多人受到牵连”。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查冤假错案,邓小平派人抓了当年殴打李井泉儿子的学生,李井泉得知后,表示不要再审问了,主动撤销了追诉。
1989年4月,李井泉在北京逝世,他的家人给邓小平写信,希望为李井泉正名,邓小平写了五个字:“主席有定论。”等于再次肯定了毛主席对李井泉的评价,那就是:“品行优良、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等于为他正了名。
李井泉,曾希圣,吴芝圃,三省人民永远记住你们,代代相传。八千年后还会讲起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