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亿只是开胃菜?俄罗斯驻华代表开口:中俄合作重心有变

高能世界 2025-01-10 18:38:32

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的一番话引发关注,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中俄合作重心有变,那么这个“变”究竟变在哪里?贸易额突破2400亿大关后,俄罗斯又提出了怎样的新需求?而这一切的背后,又反映出中俄关系的何种走向?

俄驻华商务代表达赫诺夫斯基最近的一番话,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大体意思就是,中俄贸易额已经突破2400亿美元大关,双方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工业合作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俄罗斯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本国经济转型,并加强抗风险能力,这步棋,很显然有着长远打算。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中俄合作,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合作,大概率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经济都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虽然在2023年,双方贸易额高达2400亿美元以上,增速迅猛,甚至一度达到26%。但随着全球市场波动,这种增长模式或许难以为继。现在看来,俄罗斯痛定思痛,决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综合国力。 达赫诺夫斯基还表示,俄外交部门正积极协助中俄企业推进生产本地化,保障产业投资,这种姿态表明,双方加强合作,尤其是产业上的合作,不仅仅是民间的自发行为,或许更是高层的意志体现。换言之就是,俄罗斯希望推动建立更稳定的供应链。这背后,很可能是为了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客观来说,俄罗斯自身的工业底子并不差。在西方持续施压,特别是经济领域一轮又一轮的动作之下,俄罗斯经济依然能够保持着一定韧性。众所周知,俄罗斯军工发展一直是“优先项”,但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只靠军工订单,终究是不够的。达赫诺夫斯基在此时透露这一风声,可能意味着俄罗斯正试图复制“军工反哺民用”的路子,推动产业全面开花,确保经济发展更平衡,说得简单点,可能也是为了战后做准备。从长期看,此举有助于提升俄罗斯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单一产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对我们来说,与俄罗斯加强工业合作,显然也是有利的。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链完整,技术实力雄厚,还有充裕的资金。俄方此时抛出橄榄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看中了我方的实力。可以说,中俄加强工业合作,可能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期间,通过技术交流和市场共享,双方将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合作关系,显然要比单纯的买卖关系更加牢靠。西方或许最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在此之前,一些媒体便已经开始“泼脏水”,试图以所谓的“威胁”来阻碍中俄合作,不过目前看来收效甚微。

不过,合作过程中,也难免遇到挑战。在外部环境方面,美西方动辄挥舞大棒,确实给中俄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俄内部,交通网络还不够完善,运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还有就是劳动力短缺。这或许意味着,俄罗斯可能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达赫诺夫斯基也表示将帮助解决法律法规上的障碍,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俄罗斯或许下定决心要清除投资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为双方合作保驾护航,显然,双方合作的大趋势已经难以逆转。

在当前这个历史节点,随着双方贸易总量的增加,中俄之间贸易深度、合作的范围和程度可能不断加深。我们注意到,2023年中俄贸易取得了巨大进步,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十分稳固,并大概率会继续加深,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俄贸易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一定程度归功于两国支付系统高效对接。按照达赫诺夫斯基的说法,目前超过90%的结算都是以本币进行的。

此外,考虑到当前中俄高水平的合作,不排除俄方可能会有更大的诉求。俄方想要的东西,或许也不只是产品本身,可能更包括技术、资金,甚至产业链。俄罗斯企业完全可以选择到我国办厂,我方也可以去俄罗斯投资,利用那里的资源和市场,双方在产业层面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韧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加强与俄方合作,尤其是产业合作,是一步重要的棋。俄罗斯此时寻求加强对华合作,大概率是基于多重考虑的结果。一方面,这符合其国家的利益。另一面,俄罗斯可能在借力来推进自身的产业升级。中俄加强工业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也就意味着,中俄之间加强工业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贸往来,更有可能助力俄罗斯实现经济的多元化,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俄罗斯此次调整合作重心,是一步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所以说,对于中企而言,在对俄合作时,也需要看清大势,找准定位,才能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好地发展。而那些试图阻挠中俄合作的域外势力,恐怕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

信息来源:

《俄驻华商务代表:俄中不仅需要贸易,还应开展工业合作》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01-09 12:35

0 阅读:46

高能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