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卖血供4个无血缘哥哥上学,16岁意外离世,全村人为她披麻戴孝

烟雨任风卷 2024-12-28 15:20:12

1998年8月24日,山东嘉祥县纸坊镇后申庄的村民们以一种超越常规的庄重方式,送别了一个年仅16岁的年轻女孩。

尽管按照当地习俗,未及成年的她本应低调下葬,甚至不能进入祖坟,但全村人却自发地聚集起来,佩戴黑纱,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女孩的三位亲哥哥更是悲痛万分,为她披麻戴孝,长跪在灵前。

然而,如今再来看待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感到这是一出对女孩无情压榨的悲剧,令人深感心寒和愤怒。

这个女孩叫申春玲,是一个1982年出生的女孩,在12岁那年遭遇了父亲的离世,90年代,她的母亲为了抚养她和弟弟,选择了改嫁,对象是位名叫申树平的木匠,随着母亲进入申家,春玲也改姓了申,成为了这个新家的一员。

申树平家中原有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尤为出色,考上了西安交大,成为了全家的骄傲,然而,在这个家中,最受宠爱的并非这位优秀的长子,而是新来的“拖油瓶”申春玲。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申家却是个例外,他们一直渴望能有个女儿,但命运并未如愿,申春玲的到来,仿佛是上天的恩赐,让申树平夫妇圆了女儿梦,他们并未将春玲视为累赘,而是将她当作亲生的女儿一般疼爱。

申春玲的加入,虽然给申树平带来了家庭的温馨,但也增添了一份经济负担,申树平原本的收入勉强能支撑四个儿子的学费,如今再加上春玲姐弟,生活更加拮据。

春玲曾以为自己作为女孩,可能无法继续读书了,但申树平却坚持让她接受教育,他希望春玲也能像大儿子一样,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为了这个目标,申树平除了做木匠活,还加入了村里的建筑队,用汗水为孩子们赚取更多的学费。

申树平的付出,不仅是为了让儿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是为了让春玲能够拥有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让春玲在这个新家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

申春玲目睹了申树平无私的付出,内心早已将他视为自己的亲生父亲,怀揣着长大后报答养育之恩的梦想。

然而,命运多舛,申树平在一次建筑事故中不幸坠落,导致终身瘫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面对再次失去依靠的母亲,她选择带着她的两个孩子离开。

申春玲深知,一旦母亲离去,父亲将无人照料,她拼尽全力挽留,却未能改变母亲的决定,最终只能自己承担起这份责任,让母亲带着弟弟离开。

申树平的倒下,让申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二儿子和三儿子见状,纷纷提出辍学打工以减轻家庭负担。

然而,申春玲坚决反对,她认为哥哥们已读到高中,即将面临高考,此时辍学不仅是对过去的努力白费,更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她毅然决定自己挑起家庭的重担,让哥哥们继续追求学业。

申春玲的坚持和善良感动了两位哥哥,他们跪在申树平的床前,郑重发誓,无论将来谁考上大学,都将加倍回报小妹的恩情。

然而,养家糊口远比申春玲想象的要艰难得多,每到农忙时节,年仅12岁的她需要独自收割7亩地的麦子。

为了抢收,她常常夜以继日地劳作,有时甚至直接在麦垛上过夜,以确保麦子能够及时收割并卖出好价钱。

为了赚钱,申春玲在棉花种植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努力,遵循着“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钻”的原则,她不断探索着各种谋生之道。

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春玲尝试了多种赚钱手段,她的坚韧与努力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深感心疼。

她开始跟随村里的长辈学习棉花种植技术,每日清晨便来到田间,除草、施肥,细心照料着每一株棉花,她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一刻也不曾停歇。

终于,到了棉花丰收的季节,春玲满心欢喜地期待着用这些棉花换来的钱为哥哥们缴纳学费,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她心生寒意——这一年棉花的收购价格异常低廉,尽管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获却远远不足以支撑家庭的开销。

面对困境,申春玲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再次踏上了寻找生机的道路,她开始尝试倒卖水果和当地的土特产品,每天清晨,当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她便已经来到了果园批发地,排队等候批发水果。

然后,她将沉重的水果装上推车,一步步推向城里的集市,这段路程长达几十公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更何况是一个瘦弱的女孩。

但申春玲却从未有过怨言,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份辛苦,只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穿暖,每当她感到疲惫不堪,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继父送她上学的画面。

那份深深的恩情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她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她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

自12岁起,申春玲便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无怨无悔,成为了这个家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无论是大事小事,都离不开她的操持与安排。

面对这一切,继父申树平心中时常泛起愧疚的涟漪,他不愿再让家庭的困境拖累春玲,多次提议让她去找寻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春玲总是坚定地拒绝,她反复强调:“我姓申,是申家的一份子,我不会离开,我相信哥哥们会有出息,我们家一定会好起来。”

时光荏苒,大哥成功考上研究生,二哥与三哥也如愿踏入了心仪的大学校门,而四哥则为了不给家庭增添更多负担,选择了参军入伍,且顺利被特招。

然而,哥哥们的学费却成了家中难以承受之重,尽管春玲这些年里不辞辛劳,跟随村里人学习各种挣钱技能,但面对两个大学生的开销,她的努力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为了筹集学费,继父无奈卖掉了家中祖辈留下的地基,爷爷奶奶也拿出了他们毕生的积蓄,但即便如此,资金仍然短缺。

看着家人因学费而愁眉不展,春玲心中五味杂陈,在走投无路之际,她决定去医院卖血以换取学费。

第一次,她抽取了300CC的血液,换来了600多元,几天后,她谎报年龄,再次抽取了200CC,当第三次来到医院时,她被医生认出并拒绝。

然而,春玲跪在地上,恳求医生再为她抽取一次,医生被她的坚持所打动,经过申请,为她抽取了少量血液,并额外给予了800元。

春玲带着这2000多元钱回到家中,告诉继父和哥哥们学费已经凑齐,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家人瞬间明白了这一切,继父和哥哥们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誓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春玲。

随着哥哥们一个个离家求学,春玲依然坚守在家中,苦苦支撑,1997年春节,申家洋溢着久违的喜庆氛围,三个哥哥带着各自的心意归来,春玲望着哥哥们手中的礼物,脸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

申树平望着女儿的笑颜,心中感慨万千,他将儿子们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你们将来成就如何,都绝不能忘记你们的妹妹,春玲。”

这一年,申家好事连连,申树平的病情出现了转机,他已经能够拄拐下床行走,更令全家人振奋的是,三哥收到了山东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四哥也在部队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班长,这一切都让申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仿佛未来的曙光已经触手可及。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1998年,申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奶奶离世,给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四哥在信中表达了放弃考军校的念头,他深知家中条件艰难,奶奶的后事也需要一大笔开销。

春玲得知后,立即找人代笔给四哥回信,并寄去了200元钱,她在信中写道:“四哥,考军校是你人生的重要机遇,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一家人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与此同时,春玲还收到了来自母亲的信件,母亲在信中透露,她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生活还算安稳,并希望春玲能过去团聚。

然而,春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母亲的好意,她深知自己不能离开这个家,不能丢下需要她的亲人。

转眼间,八月已至,四哥考军校的费用再次让春玲陷入了愁绪。在万般无奈之下,她再次想到了卖血这个来钱快的办法,尽管她知道这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但为了家人的未来,她愿意付出一切。

抽完血后,春玲感觉头晕目眩,但她仍然强忍着不适,准备前往邮电局给四哥汇款,然而,在过马路时,一辆失控的汽车冲向她,伴随着一声巨响,春玲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6岁的青春年华。

春玲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她第三次“卖血”归途的那一刻,也是为了给四哥筹集学费的悲壮行程中,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家人的平静生活。

爷爷听闻噩耗,悲痛欲绝,身体不堪重负,病倒在床榻之上,继父更是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几度陷入昏厥状态,而远在他乡求学的哥哥们,得知妹妹离世的消息后,心如刀绞,纷纷中断学业,火速返回家中。

二哥、三哥、四哥三人,泪流满面,不顾一切地奔回,只为再见小妹最后一面,而大哥,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赶回,只能通过电报传来一封饱含深情的吊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小妹深深的怀念与哀悼。

然而,按照当地的习俗,春玲作为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女,且因家庭原因并未正式入户申家,本应无法被葬入祖坟。

但春玲的英勇与无私,却深深打动了全村人的心,在她的葬礼上,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为这位年轻而伟大的女孩送行,没有人阻止她入土为安,因为她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成为了全村人心中的永恒。

在春玲的葬礼上,全村人自发地佩戴上黑纱,默默地为这位年轻而伟大的女孩送行,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一举动,不仅超越了传统习俗的界限,更彰显了春玲在村民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她的三个哥哥,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与悲痛,穿上了只在送别父母时才会穿戴的孝衣,他们亲自为春玲抬棺安葬,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妹妹无尽的怀念与不舍。

春玲离世后,社会各界纷纷对她的离世表示哀悼,曾深入采访过她的作家刘红,也专程赶来参加了葬礼,并亲自撰写了一篇祭文,深情地缅怀这位年轻的女孩:“春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一颗幼小却坚韧的心灵,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春玲的事迹,无疑感人至深,她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默默承受了生活的重压,为家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然而,在感动之余,我们也不禁为春玲的遭遇感到深深的惋惜,她的一生,似乎总是在为他人而活,从未有机会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若有来世,我们衷心希望春玲能够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愿她能够摆脱命运的枷锁,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愿她能够为自己而活,享受生命的美好与宁静,春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而她的故事,也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