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谭震林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现场见一标语怒斥:贪天之功

亦唐历史故事集 2023-11-10 15:02:02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1978年,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来到江苏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为曾经淮海战役中华野部队的高级指战员,谭震林为在场诸多游客做了一场亲历者的报告。

面对中央首长亲自来为众人讲解淮海内情盛况,在场的游客们十分兴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但就在气氛十分愉悦之时,报告席上的谭震林却情绪突变,说出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语。

甚至在其最激动之时,还脱口而出“贪天之功”这样极为严厉的话语。

谭震林为何如此生气?其话语所指又是有关何事?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谭震林淮海纪念馆事件。

“谭老板”其人

谭震林,1902年出生于湖南攸县的工人家庭之中。作为普通工人家庭出身,谭早年只读过两年私塾,便开始进入社会工作。而其学徒工作的地方也颇为特殊,乃是一家书纸店。谭白天便在此工作,夜里或是闲暇时间便会借阅店铺书籍。

在此过程之中,谭接触到了许多进步书籍,对“革命救国”思想产生了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谭也没对工作有所松懈。他在多年的书店工作学习之中,将雕版印刷工艺学习的十分熟练,为自己以后在红军之中的宣传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经成长为有志青年的谭震林,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高潮”时刻。在湖南地区争相掀起工人运动的情况之下,谭带头在攸县、茶陵等地云集响应。尽管彼时的谭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阶层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但他已经开始奔走在革命的路途之中。在投身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谭与活动在当地的我党成员余来结识。

余来同志十分欣赏谭震林的革命热情,便开始主动为其宣扬共产主义理论和相关思想主张。作为进步青年的谭初一接触,便被这伟大思想所震慑。在余来的带领之下,谭很快便成为一名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也正是这位余来同志,用“虎啸山林”为意,替“谭喜起”改名谭震林。

1926年,谭震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攸县党组织的重要骨干成员。在随后的攸县斗争中,20余岁的谭震林先后担任工人纠察队长、工会宣传干事等职务。在接收到党组织消息,得知中央正与国民党联合展开北伐之时,谭更是亲自发动工农群众展开武装运动,将当地的反动军阀武装推翻。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嘴脸的暴露,最终谭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不得不离开当地。而在不久之后,谭随毛主席参与秋收起义并最终一同登上井冈山,成为红军部队的早期基层指战员。

在主席的指引带领下,谭逐渐成长为红军的高层干部,开始担任红军军级重要职务。在红军长征时期,更是担任闽西军委的重要领导成员。抗日战争时期,谭作为长期在南方工作的红军干部,开始投身新四军的建设之中。

在陈毅元帅的带领之下,谭为江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1940年,谭震林就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职务。此后,谭率领 6师官兵与日寇血战80余次。谭不仅成功阻止了日寇进占江南地区,反而为部队扩展了诸多根据地。此后谭又调任其他师政委职务,在淮安地区取得诸多战果。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我党针对全国格局变化,对党内机构进行大面积调整。华中局在此时应运而生,谭作为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员,就任华中局副书记职务。在就任华中局副书记的同时,谭依旧担负着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内的政委职务。

他与华中野战军最为耀眼的将星粟裕大将一起搭档,先后在华中地区同国民党展开了七场大战。在粟、谭二人指挥下,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打出了我军的名号和威望,歼灭了大量的敌有生力量。

1947年,华中、山东大军合兵一处,成立华东野战军。谭以其卓越战功和深远资历,担任华野副政委职务。在他的配合下,许世友先后完成潍县、济南等战役,将国民党山东大军蚕食完毕。后来更是与刘、邓、陈、粟组成淮海总前委负责淮海战役一切事宜,将国民党精锐大军尽没于中原。

这样一位斗争经验丰富,更是亲历淮海战场的人来亲自讲述淮海战况,自然是最为合适不过。

报告现场

谭震林亲历淮海战场,作为总前委之一对淮海内情十分清楚。可这样一位国家高干为何会亲自前往淮海纪念馆,为在场群众做相关报告呢?

说起谭震林亲临淮海纪念馆之事,还要回溯到1978年的7月。彼时一位希望拍摄淮海战役内容的电影编导找到了粟裕大将。作为淮海战役的重要指挥官,粟裕大将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极为亮眼。因此希望能将史实还原的编导,便主动找上粟裕,希望他能够介绍淮海战役的内情。

粟裕大将在听闻此事后非常开心,积极主动地接待了前来采访的编导众人。编导对粟裕大将的友善举动时分意外,但没想到采访开始后粟裕大将的发言更是让编导感到震惊。对于编导提出的“对淮海战役的具体情况是否熟悉”之问题,粟裕大将直言:“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我当然清楚!”

众人一听不由背心冒出细密冷汗。在彼时的大众看来,淮海战役的主要功劳应该归功于刘、邓、陈三人领导的中原野战军,粟裕、谭震林的华野部队则是“辅助”中野的帮手。可粟裕大将却称淮海战役是其指挥的,这无疑是对众人观念的一种挑战。

但这种新奇的看法却引起了编导的兴趣,决定继续听下去,希望能够得知更多的历史细节和战役内情。

粟裕大将作为华野代司令对淮海内情自然知之甚详。谈论起战役经过来那也是滔滔不绝。在场的编导及其他电影制作人员也被粟裕大将所说的内容所吸引,听得十分入迷。众人对淮海战役的各种细节提出了诸多问题,粟裕大将都为其一一解答,将自己所知晓的多数内容都毫无保留的告知众人。

在当天的采访结束之后,编导等人可谓是收获满满,对淮海战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但作为纪实类电影,众人还是希望能够采访更多战役亲历者,增加多角度的战役解读和信息。粟裕大将在得知此事后,便主动提出为众人介绍谭震林将军作为下一个采访对象。

众人闻言十分感激,能够再得到一位淮海总前委成员的采访内容,简直就是意外之喜。粟裕大将当场给谭去电话,告知他有位编导希望采访他有关淮海战役的相关内容。谭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与众人约定好采访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

之后不久,谭便携夫人一起,在自己家中接待了前来采访的编导众人。此次采访也十分融洽顺利,谭回答了许多编导准备的相关问题,并为其指明了众多疑惑。在采访结束后,谭震林将军还同意编导提出的前往淮海战役纪念馆做一场有关报道的事宜,并要求编导本人在旁记录。

可当谭将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后,其心情却不大高兴。在随后的报告发言之中,更是提出“贪天之功”的说法。而追究其根由则是在纪念馆内的资料记录中,将淮海战役首功归于中野,而极大弱化了华野在战役中的功劳。

谭震林将军作为华野主帅之一,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这才有了后来的怒斥事件的发生。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淮海战役中,中野、华野到底谁的功劳更大?有没有一个定论呢?

谁是首功

谭震林受访淮海旧事,纪念馆报告中怒斥记录不实。中野、华野到底谁才是淮海战役的首要功臣?

谭震林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可言。淮海一战,我军大获全胜,彻底断绝了国民党称霸中国的可能。这样的不世战功自然是所有人都希望获取的。作为共同参与完成该项战役的中野和华野部队,自然也都在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要是非分出个高下来,恐怕中野确实要逊上几分。

之所以如此讲,自然也是有着事实依据的。首先,我们从中野、华野自身的兵力和歼敌数量来看,华野便占据着绝对优势。中野作为129师及部分红四方面军部队的混合部队,在淮海战役之时约有15万人。这样的人数比之彭老总的西北野战军自然不少,但要是与华野、东野相比却是有些不够看。

华野由新四军及红一方面军混编发展而来,在淮海战前已经发展至45万人左右,其兵力足足相当于三个中野。当然部队的战力与兵员人数不一定对应,但华野的人数优势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而中野、华野在作战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存在着巨大差距。中野部队在淮海作战之中,主要参与了二阶段围困国民党12兵团的相关战斗,在双堆集地区将黄维锁死,最终将其全歼。

尽管这样的战果着实重大,但华野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淮海战役的一、三阶段战役之中,华野大军几乎独立完成了围歼黄百韬和杜聿明两大兵团的任务,并最终取得歼灭40万人的战果。如此对比之下,华野较之于中野确是占据了巨大优势。

那为何还会有中野占据首功的说法存在呢?这当然离不开淮海总前委中共刘、邓、陈三位中野首长的缘故。淮海总前委,作为指挥淮海战役的我党最高军事机构,自然应该对战役的胜败负有主要责任。战役的最终胜利,是绝对离不开总前委的正确领导的。而作为总前委常委和书记,刘邓陈三人均是中野领导。

其中陈毅虽然还担任华野司令、政委,但实质上主要参与中野、中原局工作,对华野只是起到名义上的统帅作用。如此看来,似乎淮海之战是在中野领导指挥下才最终胜利,将首功归于中野也没什么不妥。

但实际不然!无论是我党党内,还是国民党方面都认为粟裕才是淮海的首功之臣。甚至毛主席还曾亲口说出“淮海战役,粟裕要记首功!”

那粟裕,或者说粟裕领导的下的华野,凭什么占据这份首功呢?

虽然总前委负责淮海的相关战役工作。但作战部分几乎都是由粟裕一人承担,实际上是粟裕一人与国民党80万大军进行缠斗。这也就是为何粟裕大将会说出淮海是自己指挥的原因。因为这本就是事实!作为淮海战场实际上的部队总指挥,粟裕大将在多个重要节点完成精妙布置,最终才达成了围歼国民党80万主力的奇迹。

其次,淮海战役的概念与总前委的产生,都是因为粟裕大将向中央首先提出。可以说淮海战役能够成行,离不开粟裕大将的数次“直言进谏”。没有粟裕大将也就不会有决战中原的淮海之战。而华野在他的指引之下,全程参与战斗,一举歼灭了40余万国民党军。说一声华野位居首功自然当得起!

但中野也并非没有作为,在战役之中多次协助华野实施分割包围,并在关键时刻打断国民党军联系。要是没有中野的鼎力相助,也不会有载入史册的淮海之战。

综合而言,淮海之战华野可居首功,但中野同样贡献不小。谭恼怒之事也不是因为中野抢了华野“首功”的位置,而是世人对淮海胜利认知的不清晰。淮海战役不是某支部队单独完成的。提到淮海的胜利,便必须提到中野、华野以及数百万的劳工群众。在将中野拔高至首功的同时,却不正确诉说华野及百万劳工的贡献,这才是谭震林震怒的原因。

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会有淮海的胜利,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也就不会有中国的美好明天。战争年代里,大家相互协助完成了不可超越的盖世功勋。但如果因为后人的不公平论述,而将众人的功绩抹杀,这是决不被允许的。

0 阅读:0

亦唐历史故事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