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如看上去的那么美吗

读书人老高吖 2023-02-15 12:17:42

由于罗贯中老师的反复戏说和一众“三国粉”们的加码炒作,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备与诸葛亮似乎是一对近乎完美的君臣组合。一个是明君,一个是良相。刘备对诸葛亮尊宠有加,言听计从,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者可谓珠连璧合,相得益彰。那么,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

总体而言,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还是比较美的,但并非如小说或看上去的那么完美。请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剑指荆州,荆州牧刘表受到惊吓,一命呜呼,刘表的次子刘琮接盘。诸葛亮建议刘备乘机将荆州拿下,取刘琮而代之,遭刘备拒绝。这也是刘备首次拒绝诸葛亮的建议。

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建议立即出兵夺取益州北部的汉中。刘备采纳,并带上法正一起进军汉中。此时的汉中已被曹操占据。刘备与曹操在汉中相互拉锯,相持不下。见此,刘备遂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遣将前来驰援。接令后,诸葛亮犹豫不决,一再征求自己属下的意见。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现在是生死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即刻出兵。直到这时,诸葛亮才匆匆发兵。

诸葛亮

汉中拿下后,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论功行赏,欲封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为将军。可是,诸葛亮却以关羽不悦为由,建议将黄忠剔除。但刘备未加理会,仍照封不误。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有传言称汉献帝刘协已为曹丕所害,于是,群臣纷纷上书,力劝刘备登基称帝,早有此心的刘备故作姿态,反复推辞,后几经劝进,君臣做秀,刘备终于221年称帝。需要注意的是,在群臣数次上表劝说刘备称帝时,时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并不积极也不是首倡者,而首倡者竟是马超、许靖和庞义等,诸葛亮的名字只排在了上表中的第五位。而在第二次劝进书中,竟没有诸葛亮的名字,在第三次劝进书中,诸葛亮的名字才上升了两位,排在了第三位。

公元222年春,刘备为了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雪恨,亲率大军伐吴。当年七月刘备兵败夷陵。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诸葛亮闻知后不由地感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诸葛亮有此一叹,这说明刘备在出兵东吴时,诸葛亮并不同意,而且还不止一次地劝阻,可是刘备皆不理不睬,并因此而酿成了大败。由此可见,刘备、诸葛亮二人之间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所谓君臣典范的人设也就此坍塌。

来年(公元223年)三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李严到永安,托付后事。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边哭边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遗诏交代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桥段被罗贯中老师和众多“三国粉”们反复拿来说事炒作,并当作二人关系水乳交融的铁证。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设的局——在病榻之后其实暗藏着刀光剑影。聪明人诸葛亮洞若观火,早就洞悉了刘备的心机,故全力配合刘备完成了这次真人秀。

行文至此,很多朋友必然会问,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为何会存有芥蒂甚至矛盾?

原因大致有四:

一则,追求不同。刘备虽然口口声声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爱民为标榜,其实内心盘算的则是称王称霸,皇袍加身,做得是皇帝梦。兴复汉室和爱国爱民只是其实现个人野心的幌子和招牌而已。而真正或始终不渝把兴复汉室作为终生追求的则是诸葛亮。这一点在其前《出师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刘备去世后,他仍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先后六次北伐,其目的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人生夙愿。正是由于在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分歧,因此就导致了二人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刘备称帝时,诸葛亮态度消极的真正原因。

二者在夷陵之战中的矛盾也是基于此。称帝后,汉室和百姓早已淡出了刘备的视野,此时的刘备,更在意和关注的是自己的自尊和江山地盘,因此,宁肯与盟友结仇也在所不惜,所谓为关羽报仇,只不过是个幌子和借口而已。而诸葛亮因为心中想的是兴复汉室,因此,才极力劝说刘备应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不要轻举妄动,做亲者痛,仇者快得蠢事。正是因为二者的追求不同,因此,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二则,情绪使然。这主要表现在刘备攻取汉中时,诸葛亮消极怠工,迟迟不肯出兵。攻取汉中,对蜀汉政权的意义不言自明,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和顶尖战略家,不可能不明白,可为何仍揣着明白装糊涂。无它,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刘备与法正之间走得太近,关系太热,对诸葛亮有意无意中有所忽视甚至慢待,致使诸葛亮醋意大发,因而借此向刘备闹闹情绪,发发牢骚,以此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懑和不满。

三则,境遇不同。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阵营时,刘备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被曹操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以致怀疑人生——要钱没钱,要枪没枪,要人没人,真正的一穷二白。这时作为天下第一智囊的诸葛亮,不计待遇报酬无怨无悔以身相许,刘备当然感激不尽,自然会言听计从,并想方设法讨好笼络诸葛亮。而诸葛亮刚刚加盟,也想好好地表现一番。因此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甜如蜜月,亲如兄弟。可是当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特别是皇袍加身后,此时的刘备人也多了,枪也多了,地也大了,位置也高了,今非昔比,二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战友情、兄弟情变为了上下情、君臣情,由于地位和境况的不同,因此二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发生质变,互相有点分歧或闹点矛盾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四则,时代局限。君臣之间关系再怎么美好,终究仍是上与下,主与仆的关系,君臣相互猜忌或相互提防,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和君臣关系的主流,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皇帝,特别是一个夺取他人江山的老江湖、老油条,不可能不对自己的手下,特别是既聪明又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心存忌惮,因此出于防范或制衡的需要,有意无意中敲打一下诸葛亮或搞点小动作,甚至给个小鞋穿,这完全是正常而合理的,不必大惊小怪。有人说刘备在最后托孤时,有意对诸葛亮设局——考验或测试,这也完全是可能的,并非空穴来风。况且刘备在东征前,曾遭到诸葛亮的极力反对,诸葛亮也有过兵败的预测,如今果然被诸葛亮不幸言中,刘备情何以堪?因此借托孤之时,考验一下诸葛亮的忠诚度,这也是正常和可能的。

不得不说的是,倘若不是刘备早逝,备、亮之间必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闹出更大的动静和制造出更多的矛盾,这一点也是毋容置疑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