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其中一页。”——圣奥古斯丁
朋友老张66岁,退休6年,带着妻子走遍中国34个省份。上个月聚餐,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相册:云南的油菜花田、敦煌的落日驼队、漠河北极村的雪原……没有一张是网红打卡照。他说:“旅游不是赶路,是和老伴一起把日子过成诗。”

让他和我们娓娓道来...
年轻时跟团游,我被导游的小旗子支配了十年——6点集合、15分钟拍照、购物店一待两小时。退休后第一次带妻子去南浔古镇,我们甩开人群,在河边的老茶馆泡了一下午。老板用陶壶煮碧螺春,窗外的乌篷船慢悠悠划过,妻子忽然说:“这才叫活着。”
如今我们只定制两人行程。在厦门鼓浪屿,避开商业街钻进小巷,找到一家三代人经营的花生汤店。老板的儿子在澳门工作,老爷子边熬汤边念叨:“慢火熬的才香,就像过日子。”

这话让我想起汪曾祺说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去年国庆,亲戚一家去黄山,排队4小时上山,挤在人群里拍了张“到此一游”。我和老伴10月中旬去,承包了整个西海大峡谷。下山时护林员闲聊:“旺季一天5万人,现在每天不到300。”
错峰不止省钱,更是一种智慧。淡季的九寨沟,门票便宜40%,酒店价格腰斩。更重要的是,你能听见雪落在五彩池上的簌簌声,而不是导游的喇叭声。
高铁3小时的路程,我们常选择10小时的绿皮卧铺。去年从成都去拉萨,Z322次列车穿过可可西里时,下铺的藏族阿妈递来酥油茶。

窗外成群的藏羚羊奔跑,她指着雪山说:“那是冈仁波齐,转山一圈能洗清罪孽。”
火车像流动的茶馆。在哈尔滨到漠河的列车上,听东北大哥讲闯关东的故事;在昆明到大理的夜车里,和彝族姑娘学唱《小河淌水》。这些片段,比景点更让人难忘。
在洛阳住过最值的15天,每天早上去喝牛肉汤。第四天,老板不再问“要饼丝还是锅贴”,直接端上我常点的套餐。傍晚去隋唐城遗址散步,保安老李教我们认石碑上的篆书。
舌尖比镜头更懂地方。在建水吃过凌晨三点开门的豆腐摊,在喀什跟着维吾尔大叔学烤包子。最惊艳的是绍兴安昌古镇的酱鸭——在河边的百年老店,老板说:“晒足180天的酱,才配得上鉴湖水。”
5年前在大理租了个白族小院,月租1800。早晨去菜场买乳扇,下午在洱海边骑车。邻居赵婶送来自酿的梅子酒,她丈夫是退休地理老师,总指着苍山说:“看那云,明天要下雨。”

今年在青岛八大关短住两个月。每天沿着梧桐大道走到海边,看钓鱼的老人们一坐就是半天。有个大爷告诉我:“在这住了60年,每天潮水声都不一样。”
上周和老伴收拾行李,准备去巴丹吉林沙漠看星空。儿子打电话劝:“沙漠多危险,报个团吧?”
我笑着回他:“当年你学走路摔了27次,我说什么了?”
旅游终究是场私人订制。有人在网红墙前排两小时队,有人在绿皮车上听陌生人讲故事;有人花5000元买“VIP通道”,有人用慢火熬自己的江湖。
“人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几个瞬间。”——帕斯捷尔纳克
我不是我,你不是你,半记实文学,请不要对号入座。
这才是活的通透,活的开心[点赞]
[鼓掌][鼓掌][鼓掌]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