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攻湖南,胜多负少,屡重创湘军,为何还是被逐出湖南?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4-04 03:35:00

1854年2月,连续席卷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入湖南。

随后,太平军与新建湘军,进行了半年的系列角逐。

其间,太平军胜多负少,并多次重创湘军。

但是,半年后,被迫败出湖南的却是太平军。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初战:虽胜仍退

1854年2月27日,太平军攻入湖南。

刚刚建成的湘军立即北上,迎战太平军。

3月11日,双方在宁乡展开第一次交手。

湘军虽是新建之军,但士气果非绿营可比,直接扑上来猛攻。先杀进西门,又由北门冲杀至南门,志在必得!

然而,经验老道的太平军集中兵力,抓住机会,组织了2、300人的突击队,由东门杀出,绕至敌侧翼猛攻,斩杀多名湘军将领,击退了湘军!

太平军初战告捷!

然而,当夜,取胜的太平军还是放弃宁乡,一路后退,退入了湖北境内···

原来,太平军以为湖南境内并没有厉害的对手,因此派来的兵力很有限。

湘军虽然经验不足,但首战中的勇猛还是让太平军深感兵力不足,意识到先前对湖南的虚实判断有偏差,遂只有暂且退兵,等充实力量后再攻!

攻势:三战两胜,但战略上被逆转

不久,杨秀清令林绍璋率3万人由汉口而来,支援征湘太平军,再次攻湖南!

随即,太平军与湘军连战三场,三战两胜!

1、岳州大胜。

湘军见太平军北撤,遂发起追击,并攻入了湖北通城。

太平军在临湘附近击败湘军后,避实就虚,直攻岳州!

当时,岳州城内有湘军近5000人,自以为”可保无虞“。

然而,当时的湘军,到底还是稚嫩。

仗还没打,湘军水师在岳州湖畔就被大风吹沉24号,撞损数十号,兵丁溺死众多。

随即,战事打开打,湘军水陆皆上败走,损失惨重!

湘军被迫退保长沙,太平军攻占了湘北重镇岳州!

此战,湖南局势瞬间扭转,太平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太平军趁胜而进,一支在靖港,一支攻湘潭、渌口,准备夹击长沙!

随即,在湘潭、靖港,两军同时展开了两次大战役。

其中,在湘潭,太平军兵力占优;在靖港,湘军兵力占优。

结果是:一胜一败,兵多的一方都输了···

2、湘潭之战,湘军大胜。

曾国藩认为,湘潭乃胜负关键所在,遂集中主力,攻湘潭。

随即,塔齐布率领湘军,在湘潭与林绍璋大战!

塔齐布指挥若定,林绍璋指挥无能,因此,湘军陆师压制住了太平军陆师!

而更关键的是:由于太平军水师主力在靖港,新募的水师虽然人船皆多,但都是未经训练的民船,结果被湘军水师大破!

由于水路遭到毁灭性失败,因此,太平军既不能在湘潭坚持,走水路撤退又糟沉重打击,结果大败而归!

3、靖港之战,曾国藩大败!

在塔齐布攻湘潭的同时,曾国藩亲率部分湘军进攻靖港!

按道理,水战,湘军是有绝对优势的。

然而,曾国藩指挥失误,水师猛冲入靖港不能靠岸,匆忙退却后又遭太平军小船趁机围攻,损失惨重!

陆师又因浮桥断裂、水师惨败而溃散!

曾国藩插令旗大喊“过旗者斩”!企图挽回败局,但溃兵不理!

曾国藩投水自杀,被随从救起,随后败走!

此轮对决,太平军三战两胜!

但是,战略形势已经逆转!

形势逆转

连番大战,双方损失都十分惨重!

湘潭之战,太平军损失了数千精锐,船只数千艘被焚,士气大挫,太平军军势大衰!

而湘军方面,岳州、靖港的两次惨败,也使他们战船损失过半,陆师也损失不小!

因此,接下来的两个月,战事沉寂下来,双方皆进行调整!

显然,谁调整得快,调整得准,谁就能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占据优势!

太平军的调整方式,是收缩、增兵。

太平军先是撤离靖港,退守岳州,收缩战线,等待援军。

随即,虎将曾天养率军进入湖南来增援!

显然,太平军的调整,主要是补充,通过从后方调兵,弥补战损!

而湘军的调整,则是真正的使自己变得远比以前更强了!

首先,在此前的交战中,湘军对水师、洋炮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此,曾国藩遂集中主要财力,装备的更新和发展。

曾国藩在衡阳、湘潭设两厂,连续造战船60号,“较前更为坚致”,在长沙也设厂修复旧船百十号!

同时,曾国藩又在两广招募水勇,购置洋炮700门!

由此,湘军的装备,尤其水师的优势更为明显了!

我们知道,湘军与太平军接下来的交战,或在洞庭湖地区,或在长江流域。

湘军在装备上的更新、优化,使他们在接下来的作战中足以使他们获得优势!

另一方面,此前的交战中,湘军屡次出现溃散的局面,这使曾国藩又开始对军队进行“优化”!

原有水师,除湘潭获胜5营2000人外,其余全部遣散。又在两广招募水勇,购置洋炮700门。

原有陆师,也大力整顿!除表现卓越的塔齐布等营3000人外,又调留守衡阳的罗泽南、李续宾两营来到长沙,整军备战!

如此,两个月后,湘军水陆“规模重整,军容复壮”!

其实,何止是“复整”、“复壮”呢?船更坚炮更利兵更强!湘军得到了全方位的增强!

一方只是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一方则进行了针对性强化,优劣之势已经逆转了!

再战:太平军一胜一负,但湘军夺取岳州!

曾天养,是太平军的虎将。

他来到湖南后,调整战略,不再急于南下长沙,而是在洞庭湖区域发展,西取常德。

由此,太平军东占岳州,西据长的,控制洞庭湖周围州县!

显然,曾天养的企图是:通过在洞庭湖区域的发展,背靠湖北,在湖南站稳脚跟,然后图湖南全境!

而曾国藩,则组织三路北攻,其中:西路攻常德;中路攻岳州;西路由平江犯湖北通城。

由此,在西、中路,太平军与湘军连战两场。

1、湘西之战,太平军痛击湘军。

曾天养不愧为经验丰富的虎将,面对多路之敌,他决心集中主力,各个击破!

于是,太平军集中兵力,对西路湘军展开猛攻!

一战之下,湘军周凤山部惨败,淹毙甚多,军器全失。

太平军再次取得大胜!

随即,曾天养挥师回岳州,迎战中路之敌。

2、岳州之战,太平军惨败!

曾天养赶回岳州后,极力加强城防,修土城、木城20余座,又拆毁桥梁多出,四路设卡,决心以防御对敌!

但是,由于水战中太平军失利,曾天养被迫放弃岳州,退守城陵矶。

面对湘军的水师之利,曾天养决心使诱敌之计:诱湘军水师进泊孤港,然后水陆夹击聚歼之!

然而,水师出去诱敌后,不但没有成功诱敌,反而被湘军水师所诱,损失殆尽!

无奈之下,曾天养只好退守临湘!

洞庭湖区域的两次大战,太平军一胜一负。

但是,在洞庭湖区域作战,自然拥有水师优势者天然拥有主动权!

曾天养表现出了悍勇、多谋的特点,但由于水战实力悬殊,虽能挫一挫湘军,但到底难以抵挡!

曾天养企图在洞庭湖区域站稳脚跟,再取湖南。如果是在以前,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在一段时间内,太平军通过洞庭湖地区水手的支持,建立了强悍的水营,在水师上拥有了相对优势,因此,依托洞庭湖发展,既是扬长避短,又是进退有度!

然而,此时,湘军水师显然在装备、训练上更为专业,太平军已难以确保其制水权了!

曾天养又企图靠指挥上的优势弥补实力上的劣势。

但是,水域作战,水师不利,既无战力优势,也没有机动力优势,太平军要靠指挥取胜,只能是通过诱敌犯错来成功。

而且,湘军虽然作战经验尚不及太平军,但在战略上一直比较稳健,因此,太平军即便能靠指挥优势取得一些胜利,也无法发展成战略胜利!

而同时,湘军在经过整顿、优化后,指挥能力同样得到了提高,并不那么容易被太平军所诱。

如此,太平军要在湖南与湘军作战,机会实在很渺茫了!

城陵矶会战:太平军再施奇谋,重创湘军水师主力!

不久,刚刚攻克武昌的韦俊又率军来湖南,增援曾天养!

韦俊、曾天养,皆是太平军中能战多谋之人。

二人联手,以指挥上的优势,再次重创湘军水师主力!

韦俊与曾天养会合后,反攻岳州!

双方先在道林矶正面大战,虽是胜负不分,但太平军毕竟是进攻方,攻不过去,只有回到城陵矶。

随即,湘军持续反攻,形势对太平军又不利!

随即,韦俊、曾天养决心施展诱敌之计!

太平军先以水师诱敌,将湘军水师诱至水流湍急的象骨港。

此时,水急风顺,湘军大船在漩涡激流之中进退困难!

太平军伏兵四起,猛攻湘军!

此战,太平军全歼湘军陈辉龙水师1营,缴获战船多艘,给湘军水师毁灭性打击!

曾国藩表示:“损失将半,伤心陨涕,愤恨何苦”!

如此,经过韦俊、曾天养的巧妙用兵,太平军一定程度上又扭转了局势!

曾天养战死,形势再度不利

大破湘军水师主力后,太平军立即发起反击,进攻湘军陆师!

塔齐布一马当先,坚决反击!

咱们看前面的战事就知道:此时,湘军将帅普遍缺乏经验,唯塔齐布能屡挫太平军。

此时,塔齐布一马当先,正是太平军“斩首”之时!

虎将曾天养身穿青布短衫,单枪匹马,直冲而出,刺中塔齐布坐马!

看来,虎将曾天养是要学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呀!

然而,曾天养或有关公之勇,但其马匹不是赤兔马···

曾天养不幸落马,阵亡了!

刺颜良没有刺成,虎将自己反而阵亡了!由此,太平军气势大衰,进攻失利而回!

象骨港大捷打出的有利局面,戛然而止,太平军再次退守城陵矶,局面再度不利!

软肋被抓,败出湖南

随后,湘军与太平军再次陷入反复的拉锯战!

湘军不断补充,实力渐渐占据优势。

而太平军在战术上比较灵活,因此打得不落下风!

而湘军的胜利,则来于曾国藩在指挥上的洞见。

在反复拉锯中,曾国藩判断:太平军“势全注陆路,其水路必甚空虚”!

曾国藩的这个洞察,是高明的!韦俊用兵巧妙,集中兵力于陆战;而在水军方面,则企图依托复杂地势和疑兵之计自保。

因此,太平军将士皆上岸作战,每船之留下6人!而且“半系胆怯弱贼,半系被胁之水手”!

所以,湘军水师出动后,太平军水师也确实伏兵四起···只是,兵力薄弱,迅速就被击败了!

如此,湘军摧毁了太平军水师,完全掌握了制水权!

随后,在湘军水陆配合下,太平军不能再坚持。

最终,太平军决心撤离湖南···

太平军对湖南的进攻,就此以失败告终了!

胜负关键

太平军与湘军在湖南激战半年之久。

其中,太平军取得过许多胜利,如果以“计点数”的话,太平军才是胜利的一方。而且,太平军在靖港、龙阳、骨象港,皆打了歼灭战,重创了湘军。

但是,太平军却还是被湘军驱逐出了湖南。

而且,从过程看,自湘潭败绩后,太平军大半时间都是在被动挨打。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双方在战略上的不同表现。

1、逐次添兵与集中用兵。

太平军征湖南,先后投入的兵力超过了5万,是远远超过对手的。

但是,在多数战役中,太平军兵力都是居于劣势的一方。

之所以如此,在于西征军对湖南战场一直是逐次添兵。

石祥祯、林绍璋、曾天养、韦俊,是相继来到战场上的。

而湘军方面,则始终是集中用兵,不遗余力。

所以,即便太平军取得一些胜利,但始终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无法将战术上的成果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而一旦遭遇失利,就只有收缩待援,等到援军到来,局势已经恶化,只能勉强支撑。

如此,太平军,实际上是在陪湘军“练级”···

2、征战与建设。

交战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战事往往会进入到相持状态。

但是,每相持一次,湘军的优势就增强一次,太平军的局势就恶化一次!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太平军在整个西征中的战略问题: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

尽管太平军纵横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数省,接连攻城掠地,但除在安庆进行了经营外,在其余各地皆没有进行建设。

如此,就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兵力分散。

太平军以3、4万人进入湖北,武昌未下而北攻荆襄,南下湘岳,兵力一分为三。

前面咱们说的“逐次添兵”问题,也就是因为这个导致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获得补充、调整的效率低下。

活跃的地方虽大,但近处没有一个稳固的基地;所以,在遭遇挫折后,太平军难以得到有力的补充,除等待其他战场抽调来的部队外,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而反观湘军,则拥有扎实、稳固的基地,能够迅速获得补充,甚至根据作战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

因此,在漫长的拉锯后,太平军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以至最终无法支撑。

3、水军建设。

南方水网地带作战,无论是长江沿线,还是洞庭湖地区,水军皆是关键兵种。

太平军当初在湖南能迅速壮大,也是得益于大批水手加入后,水营取得的制水优势。

但是,太平军对水军,使用多、建设少。

因此,太平军的水营,始终还是由清一色民船组成,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水军。

而湘军则在水军建设上下了苦功夫、硬功夫。他们不但以专业水军的标准建设水师,而且,还根据经验教训不断改善技术力量和人员构成。

因此,湘军在后期牢牢掌握了水上优势,从而在战场上始终居于有利地位。

太平军只能通过谋略,诱使湘军失误,才能创造出胜机来。

但是,战略上的不足,仅靠“灵光一闪”的谋略是无法从根本上逆转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