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空心,却重达188公斤
历经千年,却依旧金光闪闪
一声“哞~”
带你回到西夏时期
今天一起认识
一脚“踢”出来的国宝鎏金铜牛
为何历经千年依旧金光闪闪?
满身鎏金工艺是关键
据传闻,1977年
考古队耗时近三年对西夏陵进行挖掘
却无奈发现
这是一座被盗掘一空的陵墓
在失望而归之际
“哎呦”,考古人员无意一踢
竟发现了随葬品——鎏金铜牛
给了考古队一个大惊喜!
因此,鎏金铜牛也叫做
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进行清理挖掘后,更是惊喜连连!
这尊铜牛跪卧在地上
双角弯曲,双耳椭圆直立
眼睛圆睁且外突
颈部肌肉线条清晰、突出
一根健壮的脊椎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
内部空心,却重达188公斤
这么大重量级的空心铜牛
需要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
表面满身采用鎏金装饰工艺
再加上塑型、铸造、抛光等工艺
这也是鎏金铜牛历经千年尘封
依旧双目炯炯有神
全身金光闪闪的原因
由此可见
西夏在当时已经掌握
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发动“人才战”、学习模仿
民族交流的见证“牛”
除鎏金铜牛外
能体现西夏高超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的
还有著名的“夏国剑”
“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
夏国剑无比锋利
北宋诗人晁补之形容它:
“尝试一下就能让人恐惧、惊骇”
“试人一缕立褫魄。”
△“夏国剑”西夏铁剑,西夏陵6号陵出土,宁夏博物馆藏。
西夏能掌握
如此高超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很大程度上
与中原、西夏之间
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
早在李元昊时期
(注释:李元昊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西夏就在宋夏边境地区发动“人才战”
广泛招揽
中原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等
其中不乏
熟谙冶炼铸造技术的能工巧匠
“元昊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不第举子数人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倚为谋主。”
西夏还积极学习模仿、发展创新
中原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
从《西夏锻铁图》中就可见
当时的西夏已经采用
竖式双风箱来鼓风冶炼金属
(注释:竖式双风箱,可实现连续鼓风,以提高炉火温度、提高冶炼质量。)
据北宋《武经总要》记载
中原地区同样拥有类似的木风扇
△瓜州榆林3窟西夏锻铁图
因此
鎏金铜牛、夏国剑等
西夏精美金属器物都是
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的有力见证
墓葬中的“一牛一马”
有何寓意?
鎏金铜牛出土时
墓葬甬道内
还有它的“好朋友”——一头石马
马头冲外、牛头冲内
“一牛一马”有何寓意?
“马出则征战,牛入则耕作”
在西夏人的生活中
牛和马
是不可缺少的牲畜
也是家庭重要财富的象征
以铜牛、石马随葬
反映了当时的西夏
对牛、马等家畜的崇尚
已经由游牧文化走向农耕文化
△出土鎏金铜牛的西夏陵原101号陪葬墓
此外,墓葬放置
牛、马、狗、猪等动物形象随葬品
也可能是
受到唐宋丧葬风水堪舆思想的影响
在唐宋元等多个朝代的墓葬考古中
也发现玉马、铁牛、铁猪、玉犬等随葬品
反映出西夏在民族交流中
丧葬习俗也悄然变化
透过鎏金铜牛的眼睛
好似穿梭千年
看见老牛正在辛勤耕耘
自古以来,春耕秋收
牛既是人们的好伙伴
也是农耕文化的象征图腾
一本日历逛遍全国博物馆!
跟着央视新闻规划2025年文博之旅
请戳下方图片链接↓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朱灵萌 技术丨李照瑞 审校丨刘福生 统筹丨刘莹 张悦彤 特别鸣谢丨宁夏博物馆 总台宁夏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