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教堂,也是法国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被称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为教堂奠基。历时将近100年,到1250年,教室大部分建成,后来又几经修缮,直到1345年,才完全建成。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附近塞纳河中的城之岛上,入口向西,教堂前面是一个小广场,为市民集市与节日活动的中心,这些在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多有描写。巴黎圣母院是十字形平面构架,宽48米,纵深130米,可容近万人,四排纵向柱子将空间分为宽阔的中厅与狭长的两侧通廊。中厅高约35米,是侧通廊的三倍半,墩柱承重,屋顶采用了尖券六分肋骨拱,这是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征之一。两侧和东端外墙建有飞扶壁,以平衡屋顶拱券的侧推力,整个结构体系近似框架式,合理而轻盈。
巴黎圣母院最为著名的是它的立面。在法国有一个古老的说法:要建一个完美的教堂,必须取巴黎圣母院的立面、兰斯的雕塑、夏尔特尔的塔楼和亚眼的中厅。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圣母院立面的华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体现了早期哥特式教堂的典型构图:粗壮的墩柱将立面纵分为三段,两端各是一个高68米的塔楼,南面的塔楼中有一座重达13吨的巨钟。
据说,这座钟铸造时加入了许多金银,是当时巴黎妇女为教堂捐献的。北面的塔楼设有387层阶梯,可以拾级远跳。两排横贯的水平雕饰又将这三段连接起来。最下层并列三个尖券门洞,精雕细琢,层层凹进,称为“透视门”。门上刻有描绘《圣经》故事的浮雕,中央为《最后的审判》,是表现“世界末日”到来时,耶稣宣判每个人命运的场面,为善者升入天堂,罪不可恕者被打人地狱。左边的一幅是《圣母与圣婴的故事》,右边的一幅是《圣母与圣安娜的生活》。门洞上面是一个长条壁龛,供奉着耶稣基督等28位犹太历代帝王像。中间一层正中是一个直径达12.6米的大圆窗,是用整块石料镂空镌雕而成,上面镶嵌着37块彩色玻璃,阳光从窗中射进,绚丽多姿,恍如天堂,南北两侧的尖券形窗户由于券柱结构开得很大,上面用彩色玻璃镶拼成一幅幅圣经故事的图画。在教堂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华丽纤细,自有一种超凡的脱俗的气质。
轻盈的尖券肋骨架拱,高峻的立柱,阔大的窗户,空灵的飞扶壁,削弱了传统建筑的厚重感,造成一种飞跃的动势,而尖券的门窗、华盖、山花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动势。直刺云天的尖塔把世人的目光引向苍,令人产生虔诚仰望的崇敬之情,在那至高处与上帝身心交融。维克多·雨果正是在教堂顶层,在塔楼深处发现了饱含悲痛与沧桑的一个希腊文词汇,它刻在灰暗的石壁上,是坚强有力的笔迹“命运”,维克多·雨果由此触发灵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名著《巴黎圣母院》。
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圣母院一直作为法国宗教、政治与民众生活中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每一个时代都在它身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成为一种圣洁、凄美力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