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经济变革往往像一场飓风,席卷而来时令无数企业和民众感受到剧烈的震荡。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3月26日宣布,从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这一举措无疑在汽车产业的蓝图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将波及各国车企及其背后的数百万消费者。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优先”政策的体现,是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必要之举;但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此举会引发更大的经济动荡,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的成本将大幅增加,生活将因此而变得更加艰难。
首先,我们来简单分析特朗普此次关税政策的背景。美国汽车市场一直以来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豪华车企如奔驰、宝马等,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然而,过去几年中,随着进口汽车的增多,尤其是来自欧洲和亚洲的汽车,特朗普政府对外贸易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他将此看作对美国制造业的“侵袭”,在他的经济政策框架中,关税已成为武器,希望通过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以直接保护本国的制造业。因此,这一政策的出台,似乎预示着特朗普再一次挥动了贸易战的“利剑”。
从表面上看,这项政策对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似乎是一种保护,尤其是福特、通用汽车和斯特兰蒂斯等美国三大车企,他们在这次政策中获得了所谓的“免死金牌”。他们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汽车暂时免税,这一政策短期内让他们的收益未受到太大影响。然而,产业链的复杂性逐渐显现出来,因为汽车的制造过程往往涉及到大量的零部件进口,这些零件不仅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组件。在这一背景下,即便整车没有受到关税的直接影响,但其零部件的成本上升可能会对车企的利润造成显著压力。
以福特为例,公司前CEO马克·菲尔兹曾强调,如果关税长期持续,公司将遭遇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损失,消费者在购车时的成本也将大幅增加。据统计,每辆车的成本可能增加3000美元,上涨的费用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假设一辆原本售价为4万美元的福特SUV,如今将以43000美元的价格面世,想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非易事。
而作为这一政策的直接受害者,欧洲车企则更加尴尬。德国车企在过去的几年的发展状态一直不错,许多知名品牌如大众、保时捷等在美国市场上表现抢眼。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车企对美汽车出口额占总收益的三成多。然而,关税一加,价格暴涨的影响直接导致消费者对高端车型的热情减退。例如,保时捷卡宴的售价,由原来的8万美元,瞬间跳涨到10万美元,试问还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此埋单?此波关税政策无疑让欧洲车企的市场竞争力骤降,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转型及调整策略。
不仅仅是欧洲车企,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车制造业同样感受到了这场“价格飓风”的威力。加拿大的汽车制造业为全国制造业贡献了约10%的国内生产总值,约50万人在该行业工作。新的关税政策,直接威胁到这些人的生计。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加拿大约80%至90%的汽车产量都依赖于出口自美国的市场。自1965年《汽车贸易协议》签署以来,加拿大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以便适应这一市场,然而在市场需求骤减的情况下,工厂将变得愈发不堪重负。面对关税的烤验,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曾直言:“这是一次直接攻击”,更是向华盛顿发出了抗议的声音。
墨西哥作为北美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亦难逃关税的影响。近些年,墨西哥的汽车出口一直保持在高位,每年向美国出口的汽车高达790亿美元。随着新的关税制度实施,每辆车的成本无端增加6250美元,墨西哥的汽车制造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汽车企业们若是选择涨价,势必失去市场;反之,若选择消化涨价的成本,则将面临利润的萎缩。可以说,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这一背景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此时,日韩车企则是另外一幅光景。表面上看,丰田和本田等日本车企似乎在这场关税战中受伤不重,因为他们在美国本土大量设有工厂,生产线和供应链较为本地化,采用大量当地采购的零部件。然而,仔细一看,高端车型在日本车企的出口中占据了超过40%的比重,像雷克萨斯LS和讴歌NSX这样的豪华汽车,关税一加,原本的价格优势瞬间消失。丰田和本田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何保持竞争力。
相比之下,韩国车企的处境尤为艰难。现代与起亚这两大品牌,2024年对美国出口的汽车总量接近143万辆,占据韩国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随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落地,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巨大压力,以至于现代的CEO张在勋为此感到非常无奈。早前,他甚至宣布要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建新厂,试图通过增加本土生产来规避关税。现在,这一切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现有的车型就要面对额外的税负,长远利润的前景也变得更加暗淡。
仍然不可忽视的是,在这场贸易冲突中,特斯拉却成了最大赢家。马斯克虽然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关税对特斯拉同样造成了影响,但由于特斯拉的车辆几乎全在美国境内生产,关税对其影响微乎其微。此时,特斯拉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并且由于竞品成本上升,特斯拉反而可以借机降价,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导地位。更值得称道的是,特朗普政府可能为特斯拉推出一些税收抵免政策,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特斯拉汽车时不仅不用交关税,还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在这一利好消息的影响下,特斯拉成为了汽车市场的“优胜者”。
然而,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互联性使得这次关税政策的后果不言而喻。汽车产业链可以被视为全球化的“教科书案例”,其中一个小小的供应链零部件可能需要绕飞至几国,方才与完全装配整车。特朗普在此时施行关税,无异于打断了这条复杂的产业链,值此时机,很多车企面对库存高企、成本上升,几乎难以承担这场始料未及的重创。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分析,这次关税的推出可能将美国核心通胀率再推高0.5%-1%。新车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美国消费者,购车时所需支付的费用将大幅增加,这一后果在民众中无疑将形成一股争议声。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美国的汽车市场究竟何去何从?不同的车企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生产线迁往美国、与政府谈判希望获得豁免变得时有所闻,但高昂的人工成本和复杂的供应链管理让很多车企陷入两难。与此同时,欧洲车企也在考虑如何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做出反制,可能会对美国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这无疑又将在两国关系中掀起新的波澜。
从长远来看,在这场关税战中,赢家并不多,真正的买单者是广大消费者。高出市场的价格不仅会压缩消费者的购买力,甚至连带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一系列风波最终的结果千万不要让我们更加怀疑,奢侈品的销量下滑,豪车市场的萎缩,普通民众经济负担加重,这一切又将如何影响国民的生活水平?
在特朗普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时,普通民众却无不感受到支出成本的增加带来的失落与焦虑。可以说,在这场看似为国家利益而战的贸易冲突中,更深层面的后果是,普通家庭的生活和幸福感正在被迫削减。而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又不得而知。关税政策的落地带来的是各国车企对于未来的焦虑与不安,而买单的不再是车企的股东,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未来的汽车市场在风潮中注定会经历一场激烈的变革,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