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少年到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其实是历史上最顾家的男人

明见摄影 2024-10-10 15:57:35

提到孔子,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一位严肃的古代圣人,或是高高在上的思想家。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位东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实也是历史上最重视家庭的人物之一。

当我们谈及家庭时,会发现千家万户各不相同。有幸福美满的,有平淡无奇的,也有问题重重的。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家庭价值观应该包括责任感、同理心、毅力、诚实,以及传统习俗等。根据每个人的经历,家庭可能是温馨港湾,也可能是噩梦之源。而孔子,则坚定地维护着这些正面的家庭价值观。

虽然孔子胸怀大志,但他认为试图从外部强行引发重大变革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愚蠢的。他主张一切改变都应该从最亲密的圈子开始。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圈子就是自我和家庭。

孔子的艰苦童年

孔子画像,来源:大西洋月刊

关于孔子的时代,我们知之甚少。据传,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左右的中国,是《道德经》作者老子的弟子。那是一个诸侯争霸、弑君篡位频繁发生的动荡年代。孔子出身贵族,但因父亲早逝,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

年幼的孔子不得不照顾寡母和残疾的弟弟。为了糊口,他做过很多工作,早上在粮仓干活,晚上做会计。艰苦的童年经历让他对穷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因为他把自己也视为贫苦大众中的一员。

在一位富有朋友的帮助下,孔子得以继续学习。他进入了皇家档案馆工作,开始接触大量历史典籍。当时这些古老的文献还没有被系统整理,大多数人对它们不屑一顾。但孔子却在这些”无用”的典籍中获得了启发,对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正是在这里,他形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理念: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礼仪、文学和历史,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初入仕途的挫折

周代青铜器

完成学业后,孔子在家乡鲁国担任了刑部尚书,成为鲁君的顾问。有一天,鲁君收到了大量奢侈礼物,包括84匹骏马和124名美女。从此鲁君沉迷享乐,整日与美女骑马游玩,把国事抛在脑后。孔子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于是辞官而去。

此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位能够接受他的建议、实践他的理念的明君。每到一处,他都劝说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而非靠严刑峻法。他认为,好的领导者不需要权威就能赢得追随者,人民自然会效仿好榜样。可惜,这样的想法并未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多年游历后,孔子始终未能找到一位理想的君主。最终,他回到家乡,开始传播自己的学说,教导他人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虽然孔子并未刻意创办学校,但他将自己视为恢复古代王朝优良传统的使者。在他看来,这些传统价值观已经在当时社会中逐渐消失或被遗忘。

儒家核心思想

明代商业贸易

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从未亲自著书立说。他的言行和思想主要是由弟子们整理记录下来,汇集成《论语》这部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强调修身养性是改变社会的关键。

黄金法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无疑是孔子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之一。这一思想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基督教《圣经》中的“爱人如己”。这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因其普世性而被称为“黄金法则”。

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对人的塑造作用。他认为这些规矩和习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人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仪式,还包括日常社交中的行为规范。他认为,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依靠这些礼仪来建立稳定、团结和持久的秩序。

孔子所说的礼仪,并非指为神灵或偶像献祭的那种仪式,而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习惯、风俗和传统。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能帮助人们打破固有模式,培养新的习惯。礼仪不必是复杂或艰巨的任务,可以简单到询问收银员今天过得如何,或是每天带狗散步。只要能让人改变既有模式,就是有价值的仪式。

这些仪式可以是个人的,如每天锻炼;也可以是集体的,如庆祝生日。它们不仅能增强团结感,还能改变参与者的行为和心态。"假装直到你做到"这句话,某种程度上就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表述。我们需要克服对某些人或事的消极情绪,真诚地参与仪式,最终实现内心的转变。

孝道:家庭价值观的核心

孔子对父母的重要性有着绝对的信念。他认为,子女应该时刻孝顺父母,对他们表示最大的敬意和崇敬。具体来说:

- 父母年轻时,子女应该孝顺他们

- 父母年老时,子女应该照顾他们

- 父母去世时,子女应该哀悼他们

- 父母不在身边时,子女应该祭祀他们

在孔子看来,父母是每个人最珍贵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可以从他对待父母的方式中看出来。如果为了保护父母而不得不做一些看似不道德的事,在孔子看来也是正义和道德的行为。

但孝道并非单向的。它也意味着父母有义务爱护和教育孩子。孝道强调家庭纽带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首要地位,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等级制度:社会秩序的基石

孔子并不相信绝对平等的社会。他有句著名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恪守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他坚信杰出的人值得他人服从、赞赏和谦卑地服务。如果人们能够认可并尊重那些经验和知识比自己丰富的人,社会就更有可能繁荣昌盛。

为了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必须了解并遵守自己的角色,无论这个角色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是看门人,就不应该过多干涉政治;如果一个人是政治家,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打扫卫生上。

孔子将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比作风和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一种尊重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勤学苦练: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而不是靠运气或天赋的天才。他相信知识需要世世代代的积累和传承,而不是凭空而来。他特别尊重长辈,因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种对知识和经验的重视,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主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灌输。

儒教:宗教还是哲学?

关于儒教是宗教还是哲学,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它更接近哲学。儒教与道教常常被拿来比较,虽然两者都源自中国古代,但它们的思想和方法却有很大不同。

道家认为,自然状态应该引导人类的体验。他们鼓励顺其自然,不要强求任何需要刻意努力的事情。一切都应该水到渠成,从而引导每个人走向更好的道路。

相反,儒家要求我们接受人性的局限,通过努力工作和自我修养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儒家强调纪律和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自然给予指引。

孔子的遗产

孔子像

汉武帝是第一个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的皇帝。此后,儒家价值观被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历代皇室和其他著名人物赞助出版道德书籍,传播儒家价值观,如忠诚、尊重长辈和孝顺父母。

现代世界与儒家理想的社会有很大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平等、变化快速、不拘小节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变得轻率和冲动的风险,也不再畏惧质疑权威。

然而,儒家思想的某些核心理念仍然在影响着现代社会。比如,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外部世界,首先应该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开始。换句话说,在试图解决他人或社会的问题之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乔丹·彼得森肖像

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认为,整个国家不可能通过一蹴而就的巨大行动来改变。如果要实现和平,首先每个国家都需要和平;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和平,每个社区都必须和平。依此类推,最终落实到每个个人身上。

因此,如果我们能始终如一地努力成为最好的朋友、父母、子女,我们就能逐步建立一个更加关爱和道德的社会。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舞台。

结语

虽然距今已有2500多年,孔子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儒家强调的家庭价值观、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时,不妨回顾孔子的智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