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秩序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在4月2日发起新一轮全球贸易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家全面加征关税,迅速将中美关系推向“经济断交”的边缘。面对美国先后将中国商品加征到145%的关税水平,中国商务部宣布多次对等反制,对美国产品征收125%关税,并采取限制稀土出口和对多家美企实行进口管制等措施。这种迅速且强硬的反击,与2018年首轮贸易战期间低调的谈判策略,形成鲜明对比,使美国措手不及,也使中美较量由此前桌面上的讨价还价,逐步升级为对抗。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反击的底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多元化布局战略的推进。自2018年贸易战启动以来,中国不断加快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进程,通过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金砖国家等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出口市场的有效分散。从原先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逐步转变为多渠道、多区域并举的贸易布局,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后盾。
同时,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体制保障下不断增强,以“中国制造2025”为蓝图,出台一系列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的补贴政策、“双积分”制度及技术路线图规划,力促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前沿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数据显示,中国在能源发电、造船和高铁等领域已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其相关产业正稳步向全球领先水平迈进。行业内技术水平与产业链整体完善程度的不断提高,充分说明即便在面临全球贸易摩擦和外部压力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依然在加速向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方向转型,展现出韧性和转型的动力。
在当前形势下,全球贸易摩擦不仅仅揭示中美经济关系的深层矛盾,更反映出全球化理想逐渐破灭的现实。全世界都将强调国家社会的“内循环”,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将如此。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已经成为美好而已破灭的梦想,各国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国内大市场,而国内市场的繁荣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有利于大国的时代,而不利于小国,世界将会以少数几个大国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世界秩序。
过去“双循环”提出之际,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中国这一个国家的事情。实际完全不是这样,全球化我们希望能够继续下去,但全球化在现实中却不断走向破产、碎裂、分崩离析,现在谁还指望世界贸易组织(WTO)?现在与安邦当初提出“空间碎裂,全球化不可持续”的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看全球化,基本就算是已经彻底结束了。
问题在于全球化之后会怎样?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市场,那么后全球化的时代,当然是“世界大市场”要切割、碎裂,还原成为“各国的小市场”。在这些各国小市场之间,各国最多是做一些关税同盟、重划势力范围、搞一些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事情。
总的来说,“各国的小市场”,虽然里面也是大大小小,比如美国和中国就是相对大的市场,但总体看还是一种碎裂化的存在,而不再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统一体。这就是全世界各国都要关注“内循环”,不仅仅是中国!这是一个有利于大国的时代,而不利于小国,世界将会以少数几个大国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世界秩序。美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全世界各国都会是这样,各家顾各家,个人顾个人,那种理想化的所谓世界市场,因为各国的国内社会“摆不平”,实际已经破产了。
应该说,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提出“空间碎裂”以及“全球化破产”的国家,是理论以及预测上的前驱,远不仅仅是一些观点和看法。中国的整个政策体系,在支持全球化“继续维持”的同时,在中央高层的部署下实质性地采取了相当大规模的政策行动,来应对、转化和迎接当时可能到来的后全球化的时代。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一是中美贸易依赖度大幅下降,市场多元化加速。过去,中国对美顺差曾高达4000亿美元,但到现在已降至290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在“去美国化”上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从“一带一路”到金砖国家合作,中国不断把鸡蛋分散到更多篮子里,不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美国市场。这种转变恰恰也反映出“全球化”的破灭,单一市场、一味追求开放已经行不通了。
各国都看到了风险,哪怕是再大的外部市场,也可能随时被“关税大棒”敲碎。于是,强调“内循环”、夯实本国大市场就成了必然选择。只有构建起足够强大的国内需求,才能在国际风浪中保持定力,不被别人一根筋的政策牵着鼻子走。这个事实也说明,全球化时代的“全世界共赢”已经让位于“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新常态。
二是美国对57国全面加征关税,推动全球“逆全球化”。大多数小国面对美国关税压力,只能“认命”,但中国、欧盟等选择对等或联合反制。这种大国博弈让中小经济体深感全球化“不可靠”。可以预见,未来国际贸易将更加区域化、大国化,多边体系将被“关税同盟”“经济圈”替代。全球化梦想中的“一体化市场”理想基本已经破灭,各国都开始注重重塑自己的“内循环”体系和产业链安全。当然,他们与中国相比,都晚了一步甚至是几步。
三是中国迅速且强硬地对等反制,显示对“内循环”的信心。美国一夜之间宣布对华商品加征34%、50%关税,中国商务部回应。不仅对美国产品征34%关税,还限制稀土出口、对11家美企实施进口管制。这种“一锤子买卖”式的硬气回应,正是“内循环”思维的体现。即在关键资源和核心利益面前,用国家意志和政策工具维护自身安全与尊严。这也给全世界一个信号,当外部环境变得不可预测,任何国家都必须增强战略自主,不再把命运交给别人手里。
四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中国在关键领域取得阶段性领先成果。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政策框架下,通过不断深化技术革新和产业链优化,中国在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造船和高铁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表现抢眼。比如,电动汽车产量从2015年的7.5万辆飙升到2024年的1200万辆,预计2025年将达1800万辆,占全球70%;造船量更是相当于美国的200倍;高铁里程和技术也独占鳌头。
产业政策从精准补贴到“双积分”制度,每一步都紧扣技术指标,让好企业拿到更多资源,掉队的就被市场和政策双重“鞭策”淘汰。这种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路径,正是“内循环”战略的体现,依靠自己的人才、技术和规模效应,构建不易被外部打断的产业链。对小国而言,想在短时间内复制这种体量和深度,几乎不可能。
五是政府引导加市场主导的产业政策,构建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从新能源汽车补贴到“双积分”制度,从机器人行业并购到高端装备扶持,中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撬动市场主体加速创新升级。补贴最初“普惠”,后续逐渐“促优”,把资源集中到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积分政策让整车厂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你追我赶”;并购海外龙头,则一举拿下核心技术。结果是,国内市场既成为技术消化吸收的“温床”,也成了产业规模化的“试验田”。只有拥有足够大的内需和政策弹药,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不被边缘化,也只有大国才有这个能力,小国只能随波逐流。
总体来看,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核心目的在于试图调整全球供应链和保持本国产业竞争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单靠提高关税等单边措施已难以撼动中国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未来,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比较优势,虽然所谓“互惠共赢”的经济模式正经历着重构,但“中国日子”依旧可以在新秩序中稳定发展。
全世界都将强调国家社会的“内循环”,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将如此。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已经成为美好而已破灭的梦想,各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国内大市场,而国内市场的繁荣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有利于大国的时代,而不利于小国,世界将会以少数几个大国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