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丽水城大洋河出口处,有一座九层高的仿宋建筑,巍峨雄伟,屹立于江滨,这就是处州应星楼。此楼现已成为丽水城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之一。
应星楼位于丽水城内东南的老大猷街北侧,附近有应星桥、应星闸等遗物。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处州知州崔愈在渠道上作石堤,建应星桥,方便南横街百姓往来;一百多年后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处州王庭芝以处州城对应天上的“处士、少微星宿”,在应星桥上建楼宇纪念,并以“应星”命名,祝愿处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庭芝建好应星楼后,为纪念这一盛事,就请朝散大夫、丽水人叶宗鲁撰写《处州应星楼记》;并且请当时闲居处州城内的宰相何澹书碑。碑遗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幸有原碑拓本传世。此碑拓正文高约120厘米,宽 93 厘米,碑文正书 20 行,行 37 字,字径 3.5厘米。此碑无论是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都是处州宋碑之首。
现存最早的府志——明成化《处州府志》记载:“应星楼,在大市东,跨桥为之。南挹山光,下临水影,尽登临之胜。今废。”可见明代时,应星楼一度被废弃,至清代,此楼又得以重建。民国时期,应星楼尚存。1949年后,楼遭拆毁,仅存基址,其地废弃为菜园。为保护文化遗址,2009年丽水市政府重建应星楼。
何丞相圆梦七子楼南宋丞相何澹,字自然,号小山,丽水人口口相授的“何丞相”。少时随父居处州城西山(现今万象山)。自幼聪颖、文笔惊人、爱好诗文、喜静,钟爱于静谧之处赏景品茶作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丽水三岩寺一带山水环绕,遍布莲塘,时有白鹭,何澹听闻兴致盎然。一日,他挟册散步至三岩寺地势较高处,寻得一胜地,碧莲、清泉、凉亭、怪石,相映成趣。遂作诗《方壶》:“玉壶清景面瑶池,便入丹青也自宜。挟册几回成独往,壶公应笑一书痴”以记。而后,此处便成为其常赴煮茶、温书之地。
据传,一日何澹又于此处温书。饮泉小憩渐入梦境,周围仙雾缭绕,他身骑白鹭,直上青天,眼前忽现一方瑶池,金莲璀璨,居中盛开一朵七子金莲蓬,以手触之,霞光四射,七子逐一飞落于手中。此时,一阵微风拂过,醒来方知是梦,梦中所遇“一鹭莲科”,甚是吉兆。遂发宏愿:若此次高中,日后功成名就,定回报家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道(1166年),何澹进京赶考果真高中进士,历官丞相、知枢密院事,爵封缙云郡开国公,可谓是位极人臣。1207年,为造福家乡何澹奉请朝廷调兵三千,疏浚处州通济堰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大坝。同年,参与建设应星楼并书《处州应星楼记》。之后为纪念母亲建万象楼,为感怀七子莲蓬之梦建七子楼,随着历史变迁,这些楼宇均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何澹主持修建通济堰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郡人参政何澹(民间称何丞相)奏请朝廷“为图久远,不费修筑”,调兵3000人,历时三年重建通济堰,大坝由原来的木筱结构改为结石结构。为使其永固,造铁炉36座,用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使大坝牢不可摧,至今已经800年溪水冲击的考验,仍然完好无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传南宋年间,碧湖(浙江丽水市境内)出了两个丞相,一个姓何,一个姓汤。何丞相忠君保国,体察下情;汤丞相诈阴险,专门陷害忠良。后来,何丞相不满汤丞相的所作所为,就借故告老还乡了。何丞相回到故乡——处州府丽水碧湖,目睹西乡畈百姓吃尽旱涝灾害的苦头。他决心要在西乡畈兴修水利,旱灌涝排,变水患为水利,为民造福。何丞相经过初步勘察,就定在松坑口下面,畈岭堰头至碧湖横塘河之间的瓯江上,拦腰修筑一条石坝,以供引水灌溉碧湖畈田地。
但由于此处地势低,瓯江上游水势大,大坝先后建了三次,都被洪水冲毁了。何丞相为此愁眉百结。有个老人对他说道:“何丞相,依我所见,这里地势太低,不宜造坝,即使能把坝筑成,碧湖的前畈、后畈也不能全部受益,大人何不沿江察视,另选最有利的地形呢?”何丞相听他说得有理,当即带上老民工,溯江上行,沿途仔细察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路走来,不觉到了松阳港和龙泉港两股水汇合的地方。大家都说这里地势高,如能在此开堰引水,整个碧湖畈就都可以受益了。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突然,一条丈八长的大白蛇蹿入瓯江中,扭动身子急速滑行,身后溅起了一排玉雕雪堆似的白浪花。 奇怪的是,此处江水湍急,那白蛇激起的浪花却在原地积聚回旋。何丞相想:难道是神蛇指点,相告此处可筑坝拦水?于是忙叫人画下图形,决定就按大白蛇滑行的路线筑坝。后来人们就把此处称为“白龙滩”,人们还在白龙滩对面的目山上建造了一座“白龙将军庙”,感谢那白蛇指点,并望它能护佑堰坝永固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