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美术课堂》 萧振鸣 青海人民出版社
十多年前,我的《鲁迅美术年谱》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今年10月,在鲁迅离世88周年的时候,拙著《鲁迅的美术课堂》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两本书,是我近20年的研究成果。前者是鲁迅一生美术活动的史料,后者是为让大众了解鲁迅的美术思想、美术实绩及其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希望由此可以给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
鲁迅以他的文学成就名世,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作家,鲁迅的白话小说、散文和杂文,是新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百年来中国文化之瑰宝。一个伟大的作家,其哲学、历史、文学、美术等方面一定都有深厚的修养,鲁迅就是这样。他深谙中外美术,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杂文还是诗歌,都深深地受到美术的滋养,因而他的作品之魅力是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同理,一个美术家只懂绘画,也一定不会成为大师。民国以来的美术史证明,鲁迅的美术思想与实践对中国美术以及美术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鲁迅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鲁迅一生的美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去世后的抗战、延安等时期的版画继承鲁迅倡导的美术思想,在中国革命事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代,随着封建大厦的倒塌,国门打开,一批青年留学国外,拿来了先进的思想、科技,西方美术也逐渐进入中国,带来了一场美术革命,给中国美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同时,中国的美术有着几千年悠久且辉煌的历史,离开传统,中国美术即是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中西融合。鲁迅深谙中国传统美术,对西方美术精华也大力吸取,认为既要“拿来”外国优秀的东西,也要发扬民族的传统。对于外国的东西要“拿来”,但要有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指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鲁迅所有文章中,论及美术的随感、杂文、序跋有一百多篇,鲁迅致友人和青年美术家的书信中,论及美术书刊的编辑、创作也非常多,其中体现了鲁迅的美术思想体系。
鲁迅的创作有一个基本思想叫作“能懂”。鲁迅关于文学创作、翻译理论、提倡白话文、倡导木刻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他的这种理念。五四时期现代文化精英提倡的白话文运动,解决了从文言文的难懂到大众易懂的问题,完成了中国从封建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过渡,民主与科学概念的提出,使中国人民从愚昧到受到现代先进文化的启蒙。从此中国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民主主义世界的时代。“能懂”是中国走向进步繁荣的关键钥匙之一。
对于文学的主张,鲁迅一直强调“能懂”。他曾说:“因为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告诉青年“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无声的中国》)
对于翻译,鲁迅认为“使读者能懂为第一要义”。(《“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对于美术的主张,鲁迅特别强调“能懂”。他认为:“要启蒙,即必须能懂。”强调懂的标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鲁迅认为:“‘懂’是最要紧的,而且能懂的图画,也可以仍然是艺术。”(《连环图画琐谈》)
鲁迅研究作为当今的一门显学,关于鲁迅的生平、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不计其数,关于鲁迅的史料也发掘殆尽,但研究论文、著作仍层出不穷,可见鲁迅对世人的影响力。在我看来,鲁迅研究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生平史料的基础文献研究,其中包括鲁迅文物、手稿、著作版本、回忆录、同时代作家等方面的研究;一类是作品思想的研究,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日记及相关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疑是对鲁迅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应当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近些年来的学者们受到时尚的影响,使用的是大众所不易懂的语言词汇,所作论文不易被大众理解。诚然,做学术者运用学术语言没有问题,但这些文章也只是给少数学者们看的,能够在高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从而获得学术成就。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弘扬鲁迅精神,我们的研究者们应该着力使用一些大众或者说青少年都能懂的语言和文字,让大众走近鲁迅,让大众“能懂”,才能达到做学问的目的。所以,《鲁迅的美术课堂》力求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萧振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