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演训为何此时亮剑?
四月的台海波涛涌动,东部战区海空联合演训的轰鸣声划破天际。这场代号为"捍卫-2024"的演习,以海空战备警巡、制权夺取、对海对陆打击等十余个实战科目,在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展开全要素演练。军事科学院专家付征南指出,此次行动不仅是应对当前局势的必要举措,更是展现维护国家主权能力的战略宣誓。
一、精准把握时机的战略考量"谋独"挑衅催生反制行动赖清德当局近期持续推行"新两国论",将大陆定位为"境外敌对势力",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通过修改教科书、限制两岸交流等手段,系统性割裂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更危险的是,其与美国个别政客的互动频次较往年增加47%,企图通过"切香肠"方式突破红线。军事专家张弛分析,这种渐进式"台独"具有更强隐蔽性和欺骗性,必须采取"反切香肠"策略予以遏制。
实战化演训形成新常态对比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的"锁岛"演习,此次演训呈现三个显著特征:夜间行动占比提升至35%,覆盖区域扩展至台岛东侧关键水道,参演部队从战备状态转入实战的时间缩短至15分钟。海军研究院郑宏指出,这种"全时待战、全域覆盖"的演训模式,标志着解放军对台海局势的掌控进入新阶段。
二、多维立体的战力检验体系全域封控展现战略威慑参演部队在台岛北部、南部、东部及金马地区形成"四向合围"态势。其中,东部海域的舰机编队首次演练对巴士海峡的战术封锁,这个连接西太平洋的战略水道,承载着台湾地区90%以上的能源运输。通过设置"要域要道封控"科目,验证了关键航道控制能力。
联合作战锤炼体系战力演习设置"海空联合反潜""跨军种火力协同"等创新科目,实现陆基导弹部队与海上编队、空中突击群的实时数据共享。某新型驱逐舰舰长透露,在"对海突击"演练中,从目标识别到火力打击的决策链缩短至3分钟,较去年提升40%效率。
夜间作战检验应急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超过1/3的演训在夜间进行。空军某旅飞行员描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完成对模拟目标的精确打击,验证了新型夜视装备与战术战法的融合效能。这种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提升,使部队随时保持"箭在弦上"的战备状态。
三、震慑"台独"的战略信号体系法律战与心理战结合演习区域选择极具象征意义:北部海域对应台北政治中枢,南部覆盖高雄军港,东部直面花莲空军基地。这种"抵近慑压"部署,配合《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宣示,形成"军事+法律"的双重震慑。台防务部门数据显示,演习期间台军战机紧急起飞架次激增280%。
国际舆论场的主动作为通过邀请外媒记者登舰观摩、组织多语种新闻发布会,向国际社会清晰传递三点立场:中国军队行动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内法;任何分裂行径都将遭到雷霆反击;域外势力介入只会加剧地区风险。这种透明化操作,有效对冲了某些势力制造的"中国威胁论"。
四、守护和平的终极诉求为和平统一筑牢根基演训期间,大陆方面同步宣布新增4个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批准12家台企在大陆上市。这种"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策略,彰显大陆始终以同胞福祉为念。统计显示,即便在演习期间,两岸民间交流量仍保持日均3.2万人次的规模。
构建安全新范式军事科学院最新研究指出,通过常态化的战备警巡,台海危机预警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2小时。这种"以战止战"的能力建设,客观上为两岸关系创造了更稳定的安全环境。正如参演官兵在战地日记中所写:"我们磨砺刀锋,只为守护和平。"
海天之间,战舰犁出的航迹正在消散,但维护国家统一的钢铁意志永远镌刻在这片蓝色国土。当某驱逐舰支队在演习总结会上打出"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的标语时,这支军队的初心与使命已不言自明——他们既是国家主权的捍卫者,更是台海和平的守护人。台海局势/联合演训/反制“台独”/军事威慑/捍卫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