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情出征”到“静默备考”,今年多所高中取消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到底为哪般

万民说 2025-02-23 14:41:50

下周四将迎来高考百日倒计时,但多所高中取消传统誓师大会已成定局。从“激情出征”到“静默备考”,家长群体对此反应分化:有的觉得挺可惜,每年的重头戏,现在取消了,对孩子们来说有点缺憾;有的觉得无厘头,这都不给搞,那真的太奇葩了,上战场还要喝个壮行酒呢;还有的表示理解,现在网络发达,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握有麦克风,万一被好事者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容易给学校带来麻烦……

近年来,部分地方取消或调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01.取消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

一是对过度激励的反思。传统百日誓师大会常以集体宣誓、激情演讲等形式渲染“背水一战”的氛围,但部分活动因过度强调“成败论英雄”而受到批评。例如,2023年湖南桑植一中符文迪的演讲被恶意剪辑传播后,引发对“打鸡血”式激励的质疑,甚至演变为针对学生的网络暴力,暴露出此类活动可能加剧心理压力和舆论风险。此外,这类活动可能强化应试竞争观念。“杀气腾腾”的誓师大会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标语,可能扭曲学生的奋斗观,灌输“成王败寇”的庸俗思想。

二是教育政策的科学化转型。近年来教育政策更强调“科学备考”和心理健康。例如,浙江省在《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禁止“过分强化应试教育”的誓师大会,认为中高考不应被渲染为“性命攸关的战争”。今年有部分学校调整誓师形式,如有的高中将励志演讲与心理辅导结合,强调“高效比时长更重要,心态比分数更关键”,体现了政策导向的转变。

三是反对形式主义的实践需求。部分誓师大会流于口号化,缺乏实质内容。例如,有学校采用模板化演讲,甚至被批评为“传销式煽动”,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取消这类活动可减少形式主义干扰,让学校回归更务实的备考策略,如个性化辅导和生涯规划指导。

02.支持与反对的争议焦点

赞成举行百日誓师大会的认为,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作为备考阶段的重要动员活动,通过营造仪式感、传递集体信念,对考生、教师和家长均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内在动力。以“百日倒计时”为节点,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备考的有限性,打破拖延心理,促使学生调整学习节奏。

二是心理赋能,缓解群体焦虑。通过集体宣誓、师生互动等活动通过群体仪式释放压力,形成“共进退”的心理支持,降低孤立感。

三是构建备考共同体,优化资源协作。教师通过寄语或复习指导,明确后续教学重点,同时传递信任感,强化学生对教师策略的配合度。邀请家长参与,使其更理性地支持备考(如调整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施压),减少因家校教育理念冲突导致的消耗。

四是培养成长型思维,超越应试本身。在高压环境下体验坚持的意义,为未来人生挑战积累心理韧性。通过“为理想而战”“不负青春”等主题,将个人奋斗与社会价值联结,提升学习意义的层次感。

反对举行百日誓师大会的认为,取消誓师大会,有三大利好:一是减轻心理压力。调查显示,我国高三学生日均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高达98%,过度强调“冲刺”可能加剧身心疲惫,甚至诱发高考后的放纵心态。

二是避免舆论风险。网络时代,誓师片段易被断章取义,符文迪事件即因表情管理被恶意攻击,暴露未成年人保护漏洞。

三是破除“唯分数论”,取消此类活动被视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环,旨在弱化分数至上的单一目标,转向全面发展。

03.调整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今天恰逢周末,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学校利用周六、周日这两天举行了百日誓师大会,并且有的学校今年的誓师大会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很值得我们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学习。我们将这些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融入心理辅导:有的高中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帮助学生建立情绪调节机制,强调“心态比分数更关键”。

弱化功利色彩:有的中学将成人礼与誓师大会结合,通过家长书信交换、宪法授予等环节,强化责任感而非分数竞争。

个性化动员:还有的高中采用班级定制化活动,避免千篇一律的口号,转而关注学生个体需求。

04.未来方向与建议

赞成高考百日誓师活动和取消百日誓师活动的争议,还将会持续下去,可能会持续好长时间,建议在三个方面做好引导和规范:一是平衡激励与科学教育。保留仪式感的同时,需避免极端化表达,可以将励志内容与生涯规划结合,引导学生关注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分数。

二是加强网络环境治理。针对恶意剪辑和网暴问题,需落实《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将针对未成年人的网暴纳入重点整治范围,同时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三是多元化评价体系支撑。若高考改革能进一步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减少分数焦虑,誓师大会的存废争议或将自然消解。

取消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争议,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从“应试竞争”向“以人为本”转型的缩影。这一调整并非否定奋斗精神,而是试图在激励与压力、集体与个体之间寻找更科学的平衡点。未来的教育实践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仪式感与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深度融合,让备考过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