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解放军越打越多,毛泽东:战胜蒋介石的人力,主要靠俘虏

东叔看过去 2024-02-17 05:52:40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武装约有127万人,而国民党反动武装有430万人,两军兵力相差悬殊。可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下来,解放军的数量是越打越多,兵力从127万涨到了500多万。

解放军兵力增加的背后离不开毛泽东对国民党俘虏的同化战略,他直言:“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主要依靠俘虏。”

毛泽东为什么要将大量的国民党俘虏转化成解放军战士?这些俘虏后来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

国民党战俘成“解放战士”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损失的569万人中有415万人被解放军俘虏,其中高达280万人转变成了解放军战士。

当时我军将这些成为解放军的俘虏统称为“解放战士”。对于这些解放战士,毛泽东心里自有一杆秤。

当时我们解放军的兵源大多都是参加抗日的老红军和解放军里积极参军的农民与工人。

这些人有着相当高的战争激情,但文化素质并不高,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力有限。反观国民党士兵,大都经过军校系统的军事训练,文化素质较高,战斗力比较强。

所以,毛泽东和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都对国民党战俘格外重视,对于能够吸收改造的都积极给予改造机会,接纳这些俘虏成为光荣的解放军。

陈毅

陈毅非常欢迎这些“解放战士”的加入,他直言:

“俘虏兵是好东西,战术素质非常好。我们要是招翻身农民当兵,得训练他打枪、扔手榴弹,然后才能打仗,俘虏兵来了就能用,而且在战争里表现相当不错。”

可见,解放军俘虏来的国民党士兵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过,虽然这些士兵素质较高,但政治思想问题也比较严重。

“解放战士”有待改造

大量由战俘转变成的“解放战士”虽然加入了解放军,但思想上还是一片混乱,不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有“吃粮当兵”的雇佣兵思想。

而且,这些“解放战士”的背景也比较乱,难免掺杂了不少兵痞、特务与反动分子。这给整个部队带来一定的风险。

此外,这些“解放战士”大都还留着在国民党部队中的不良风气,纪律不够严明,对百姓的财物胡乱进行搜刮。

彭德怀曾训诫这些“解放战士”:

“有些部队利用群众逃跑及坚壁清野,将鸡鸭猪杀光,翻箱倒柜,挖窖,牵牛赶驴,打人骂人,乱拉向导,吃粮用草不打条子,吃菜烧柴不开钱等现象异常严重。”

彭德怀

针对这些问题,解放军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来改造这些俘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诉苦运动与三查运动

首要的运动是“诉苦”运动和“三查”运动。

所谓“诉苦”,是指让这些“解放战士”自己解放自己,通过追寻现实痛苦的源头来理解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质,理解中共的宗旨,揭开国民党的丑恶行径。

当时的“诉苦”主要分三步进行。一是战士们自己“忆苦”,或者由其他老战士“引苦”。意在让这些“解放战士”吐露心声,道出痛苦,众人一起分析原因。

这大多的苦很多都与地主的剥削、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压迫有关。在这个基础上,连队还会让“解放战士”们看《白毛女》等戏剧,唤起他们的情感。

当时的诉苦运动

在初步的“忆苦”后,连队还会进一步开展“全面诉苦”,组织积极分子带头“诉苦”,讲述苦难的源头,让这些曾经的国民党俘虏清晰的认识到如今国家人民的痛苦源头在哪,明白为谁而战斗。

经过一番“诉苦”运动,这些“解放战士”算清了剥削账,明白了解放战争的意义,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更加坚定了同解放军一道的信念。

与此同时,全军还积极开展着“三查”运动。查这些“解放战士”的阶级立场和背景,搞清楚他们的态度,针对不同背景和态度的“解放战士”针对性的做整改。

由于有了“诉苦”运动的铺垫,许多“解放战士”纷纷自查自纠,自我检讨,主动揭发那些特务和兵痞 ,这些藏在部队中的反动分子被一一揭发,大家畅所欲言,实行民主监督。

许多解放战士纷纷表示:

“在国民党军队里,丑陋之事甚多,每连都有一大车,大官要比小官多,他们是绝对不敢在士兵面前亮丑的,更不敢让士兵批评,因为他们生怕士兵造反……还是当解放军好。”

就这样,经过“诉苦”运动和三查运动,整个“解放战士”队伍的纯洁性和凝聚力都提高了不少。毛泽东非常高兴的说道:

“由于诉苦和三查运动的正确进行,大大提高了全军指战员为解放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为全国的土地改革,为消灭人民公敌蒋介石匪帮而战的觉悟性;

同时大大加强了全体指战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强团结……这样的军队,将是无敌于天下的。”

“诉苦”运动和“三查运动”作为改造“解放战士”的第一剂良药后没多久,立功运动又大显身手。

立功运动鼓舞人心

1946年8月,立功运动被创造出来并广泛推广。提出这一运动的正是华中野战军新四军第1师第2团。

这个运动起初只是一个口号,后来被大范围的推广。

当时,在苏中李堡战斗中,为鼓舞部队士气、调动解放战士作战积极性,该团提出了“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的口号,立即受到了包括解放战士在内全团官兵的热烈响应,记“功劳簿”活动就这样开展了起来。

同年10月,经过团领导的认真研究,正式作出《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立功运动发展成了全国性的运动。

这个立功运动从个人到连队再到家庭都有涉足。每个战士随身带一个功劳本,立了功劳不分大小一律计入,大家争相竞赛立功,功劳本极大的鼓舞了战士们。

在连队里,还有功劳簿,一人立功全连队通报表扬,永远记在连队功劳簿里,十分光荣。而且针对立功较大的个人,还会发放“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当时,许多由战俘转成的“解放战士”也频频立功,被誉为英雄受到多次表彰。

这些“解放战士”深刻感受到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不同,个人功劳不会被军官们夺去,打仗为了百姓,才是真的光荣。

1947年《解放日报》曾评论:“立功运动”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解放区军民争取胜利的有效工具和很大的推动力。”足见立功运动在当时的影响。

解放日报载立功运动

在立功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时,我军又在军中推举了“解放战士”中的改造模范——王克勤。

王克勤开展团结互助运动

王克勤本也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员,在1945年的战争中被解放军俘虏,后加入解放军成了“解放战士”。

他加入解放军后表现非常优异,多次奋勇杀敌立功,思想政治觉悟极高,很快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全军宣传为“解放战士”的模范。

王克勤深知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不同,他看到众多俘虏加入解放军,也决心做示范。

因此,王克勤带头,在全军上下又开展了“团结互助运动”,进一步的感化“解放战士”。

1946年,王克勤作为排长在班里成立了互助小组,在练兵、行军作战中实行思想互助、生活互助以及技术互助。

王克勤希望能够借此帮助那些新加入的“解放战士”更快的适应解放军的生活,感悟解放军的作风,提高思想觉悟。

大家互帮互助,有谁思想混乱,其他战士便做疏导。有谁不适应解放军的生活,其他老战士便带头协助,很快这些“解放战士”就和老战士们打成一片。

随着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毛泽东也点名肯定团结互助运动。

1946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这王克勤运动正是团结互助运动。

社论中提到:“王克勤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党的教育使他从一个蒋介石手下的愚昧的奴隶,转而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很快地变成一员智仁勇全备的人民战士。”

解放日报刊登王克勤运动原文

团结互助运动极大的增强了解放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了一大批的“解放战士”,这些昔日的国民党战俘如今衷心的拥护党,同老战士们一道为了解放而奋斗。

结语

就这样,在一系列运动的开展下,“解放战士”完成了变为解放军的蜕变,思想政治觉悟大大提高。

这些“解放战士”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帮助训练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扩充了兵源,进一步瓦解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实践证明,毛泽东利用蒋介石军队的腐朽性质,大胆的吸收战俘,改造“解放战士”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解放战士”的加入推动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向世人证明,解放军有着强大的包容特性和魅力,能够化敌为友,凝聚人心。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