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清朝的满人和宋朝时的女真有关系吗?
他们更远一点的祖先又是谁呢?
不同时期的满人先祖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又是什么样呢?
今天是咱们清史系列的第一期,先来聊一聊,满人的祖先。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分别有苏联人和日本人,对今天牡丹江镜泊湖一带一处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挖掘。
又经过建国后我们自己的发掘,最终确定这处遗址距今约3000-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并将它以镜泊湖附近一座小山岗为名,命名为——莺歌岭遗址。
这座遗址的主人,叫做肃慎。
他们,就是满人的祖先。
东北地区有三大本土族系,肃慎、濊貊、和东胡。
东胡后来繁衍出了鲜卑和蒙古,鼎盛时期都是曾经入主过中原的强大存在。
濊貊相对就要要差上一些,其分支先后建立过扶余和高句丽,都是东北地区的地方势力。
而肃慎,其后裔建立的势力综合了另两族的特点,除建立过如渤海国这样的东北地方政权外,也建立过金这样的类似于鲜卑北魏那样的南北朝政权,以及元那样的大一统王朝,也就是满清。当然他们并没有像巅峰时期的蒙元那样成为西方人的噩梦,反而在王朝末期被人家留下了很多梦魇。
肃慎也是这三个族系中所居最北的,大约活动范围是今天黑龙江省全境加乌苏里江以东的滨海边疆区(今属俄)全境,莺歌岭只是其中之一。
(东临日本海,西近嫩江,南达牡丹江上游,北至黑龙江中下游)
《山海经》里有过一段记载,说肃慎在一个叫不咸山的地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山海经》)
这个不咸山就是长白山,而镜泊湖就在长白山的余脉张广才岭的脚下,所以肃慎很有可能指的还真就是牡丹江的这个莺歌岭遗址。当然也有可能是吉林的西团山。
唐代的《通典》和《晋书》都佐证了这条说法,说古肃慎在长白山以北。
(“挹娄即古肃慎,其国在不咸山北。”——《通典》·杜佑(唐)
“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晋书》·房玄龄(唐))
根据对肃慎人遗址的发掘,无论是石斧还是石锄的发现,都说明处在石器时代文明的肃慎人发展程度非常高。
所以他们和国内其他石器或青铜器文明有接触的可能性也是非常高的。
比如《竹书纪年》里就记载过一次肃慎在传说中的虞舜时期去朝贡过事。
(“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肃慎)氏来朝,贡弓矢。”——《竹书纪年》)
虽然听上去,一个石器时代文明对另一个石器时代文明做朝贡这种行为多少有一点魔幻。
根据《尚书》的记载,周成王时期,也就是大概公元前1039年(周公东征)之后,肃慎派了人进行了一次进贡,恭喜大哥打了个大胜仗。
(“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贿肃慎之命。”——《尚书》)
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就更高了,佐证比较多。
《左传》里就记载过,周王朝对肃慎这个地方有过强宣称,说肃慎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领土,搁今天讲就是“自古以来”呀。
(“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
不过有一种说法是,这一时期的肃慎活动范围应该在燕山山脉以北的辽西和蒙东一带。
(《肃慎起源及迁徙地域略考》——范恩实)
再有就是周人建立过一套畿服制度,大概可以理解为是周朝分封制度的一套执行标准。比如哪里是属于王室的自留地啊;哪里又是属于担任卫戍任务的诸侯啊,烽火戏诸侯戏的就是他们;哪里又是属于接受我管控的前朝移民啊;再有就是离得远的异族,虽然我不直接管你,但你也要接受我的约束,给我上供。肃慎就属于这种。
所以肃慎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确实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早。
到了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肃慎又被称为挹娄。
《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提到过挹娄就是古肃慎。
(“挹娄在夫馀东北千馀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古之肃慎氏之国也。”——《三国志》·陈寿(西晋)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后汉书》·范晔(南朝宋))
根据史料描述,这一时期的挹yì娄,仍然在张广才岭附近生活。很有可能是三江平原上的滚兔岭文化,一个活跃于秦汉时期的早期铁器族群。
其大概活动范围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一带。
此外,南至牡丹江甚至是辉发河流域,北至黑龙江流域,都有可能也活跃着古肃慎的分支。
(《肃慎起源及迁徙地域略考》——范恩实)
到了约公元前37年,也就是王昭君入宫后去和亲的那段时间,濊貊分支的分支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叫高句丽。国祚非常的长,有705年,一直到唐高宗时期才被唐军消灭。
《北史》、《隋书》、《魏书》等史料均提到,高句丽北边有一个叫勿吉的国家,就是古肃慎。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魏收(北齐)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李延寿(唐)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魏徵(唐))
也就是说,在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期,肃慎(挹娄)又被称作了勿吉。
在东胡系的鲜卑人建立北魏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都是东北老乡的原因,勿吉和北魏来往非常频繁,多次前往朝贡。
到了唐代,从史料中我们也能看出,这时的肃慎又多了一个名字,靺鞨。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对靺鞨的介绍,并且都阐述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之间的继承关系。
(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旧唐书》·刘昫(后晋)
“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新唐书》·欧阳修(北宋))
这个时候的肃慎系还是很拉胯,东胡那边都有“入主中原”的了,濊貊那边也成了当地一霸。而靺鞨还在给他们或打工或朝贡。
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时,靺鞨就跑来助拳。当然来了也是送,驻跸bì山一役唐军三万大破十五万。有些双标的老李,战后放了俘虏的高句丽人,还给他们发路费。对于靺鞨人则选择了坑杀。确实混的有点惨。
多说一句,在韩国人的世界观里,不但把咱们的地方民族政权认成了他们的祖宗,还把这场唐高之战,演绎成了高句丽(韩国精神祖先)五千打赢了三十万唐军,捎带脚还射瞎了李世民的一只眼。
总之,这个时候的肃慎系仍然很弱。
不过而肃慎的发迹,已经不远了。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
为了防止高句丽复辟,唐高宗将曾经依附于高句丽的靺鞨人迁徙到了今天的辽宁朝阳一带。过了约28年,公元696年,时任松漠都督府都督契丹人李尽忠反叛,靺鞨人也跟着反了。此时已经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在剿灭契丹人叛乱的同时,对参与叛乱的靺鞨人大唐的态度则是以招抚为主,比如封了粟末部首领为震国公。
两年后(698年),时任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率部逃回了粟末故地,并以唐朝封的“震”为国号建国称王,国都设在了今天吉林省的敦化市(敖东城)。
靺鞨人也不傻,知道和大唐对抗没啥好下场,国号就很说明问题了。建国后更是频繁遣使请求册封。最终在唐玄宗时期求到了一个渤海郡王的称号,国名也改成了渤海国。
国都也迁回到了古肃慎旧地,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是为上京龙泉府。
这支建立了渤海国的粟末部,是当时粟末诸部中势力唯二强的,另一个被称作黑水部。
这个黑水部,就是后来的女真,以及满族的直系支脉。
根据史料记载,“女真”一词大概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讹为女真…五代时始称女真。”——《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南宋)
“女真盖古肃慎氏,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鸭渌水之源…隋开皇时曾入贡。其族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女真…唐贞观中,靺鞨来朝,太宗问其风俗,因言及女真之事,自是中国始闻其名。”——《文献通考》·马端临(元)
“唐贞观中,靺鞨来中国,始闻女真之名。”——《金志》·宇文懋昭(元))
到了辽、宋时期,契丹人将靺鞨最大的两个部落粟末部和黑水部分别称作熟女真和生女真。
(“其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金史》·脱脱(元))
公元926年,立国228年的渤海国被辽所灭,粟末靺鞨至此衰落。
又过了约200年(189),被称作生女真的黑水靺鞨突然崛起。
公元1115年,一个叫完颜氏的家族一统女真诸部,并在今天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的阿什河河畔(按出虎水),自立建国,国号大金。
完颜氏原本并不是黑水部的,而是来自于粟末七部中的安车骨部。安车骨一词的后来也被读成阿勒楚喀,清雍正三年(1725),清廷始设阿勒楚喀副都统,之所就在今天的阿城。所以阿城以前也叫阿勒楚喀。也就是完颜氏出身的安车骨。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金国建立后迅速崛起,十年灭辽、十二年灭(北)宋,最后与南逃的宋朝南北分治,直至被蒙元所灭。
肃慎系的第二次巅峰偃旗息鼓。
立国119,这足以让女真人安全汉化。
甚至连后来的蒙古人也会把生活在汉地的女真人称做“汉人”。
相反当年那些没有跟着南下,仍然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成了肃慎人仅剩的火种。
此时的女真,又回到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前的状态,依附强者。
他们先是受封于元,后又受封于明。
明朝时,肃慎故地的女真们又和靺鞨时代一样,分成了不同的部落帮派,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东海女真)。
(“盖女直(真)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真)。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直(真)。其极东为野人女直(真)。”——《大明会典》(明))
最后建州女真一统女真诸部,灭掉了明朝,建立了清。
此时他们民族的名字也变成了,满。
以上,就是满族的前世了。
那明朝时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都是啥关系呢?
他们之间又都有着那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