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玺印史上独一无二的独孤信印

文锦汇 2024-03-19 22:41:16

印章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其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为例,该会徽便是一枚具有中国特色的印章,这足以证明印章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印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象征着权威和信任,而且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出生、老龄、疾病和死亡等,都需要通过盖章来确认和生效。

尽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印章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凭证,它不但内涵“分量足”,而且“管得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具传奇色彩且代表最高权威的印章应该是传国玉玺了。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古代被视为“真命天子”的重要凭据,因此,历史上争夺传国玉玺的故事层出不穷。

说到传国玉玺,你或许会想到这样一个画面:一块巨大的方形印玺,上面雕刻着一条威武的龙形印纽,尺寸之大,使得皇帝需双手合抱才能稳稳握住。

这是因为清宫剧的影响,让人们产生了这种印象。实际上,清代帝王的玉玺尺寸的确很大,印面往往就有十几厘米之多。但这并不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而是仅在清代出现的印玺。

真正的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时期的,那是一枚充满神秘色彩的玉玺,至今仍让人充满遐想。

商周时期,印章分为官印与私印;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印章的使用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管控,规定仅皇帝之印可称为“玺”,并且只有玺可以使用玉材质制作。因此,“玉玺”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据传,秦始皇的玉玺取材源自和氏璧。尽管在秦昭王时期,蔺相如曾巧妙地保护了和氏璧免于落入秦国之手,但秦始皇征服赵国后,还是落入秦始皇之手。

后来,和氏璧经雕琢并刻上李斯书写的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就是后世所称的“传国玉玺”。

在古代,印玺的体积通常较小,以便于携带。据传,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洞庭湖时突遇狂风大作,为了稳定船只,他将玉玺投入湖中,玉玺遂显现出神奇的力量平息了巨浪。

尽管秦始皇的生命得以保全,但玉玺却遗失了。

数年后,这枚玉玺意外地在陕西华阴被发现,并最终被送回皇宫。

秦亡以后,刘邦接收了秦王子婴上交的玉玺。刘邦登基后,这枚玉玺便成为了他传承给后代的珍贵国宝。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期间发生了绿林赤眉起义,玉玺经历了多次流转。最终,在光武帝刘秀的领导下,东汉政权得以建立,玉玺也重新回到了汉室手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少帝带着玉玺逃离宫中,在逃亡过程中,玉玺再次失踪。从而引发了各路诸侯对玉玺的搜寻和觊觎。在十八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孙坚意外地在一口枯井中发现了玉玺,但这也导致了联军的分裂和混战。孙坚因此丧命,玉玺再次回到了汉室手中。

后来,曹魏取代了汉朝,曹丕迫使汉献帝将玉玺传给他,以此证明他的政权是天命所归。

玉玺的存在,使得政权显得更加正统合法。

曹魏末期,司马氏重演了历史,逼迫曹魏的末代皇帝“禅让”,玉玺也就成为了西晋政权的象征。

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遭受了空前的战乱,玉玺也多次易主。那样的乱世里,有的帝王甚至未能亲眼目睹玉玺,便已政权更替。

隋朝统一中国后,玉玺被安置于宫中。可惜的是,隋朝的繁荣并不持久,不久后,炀帝被杀,皇后带着玉玺逃向了北边突厥的地界。

所以,唐朝成立之初,并没有获得那枚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不过,没人敢质疑唐朝的合法性,也没有人质疑皇帝的合法地位。

事实证明,实力永远比玉玺更可靠。

后来,唐朝对突厥进行了征讨,隋朝皇后也携带玉玺返回了中原,并将其交于皇宫。此时,太宗李世民已经刻了“受命宝”之类的印玺,传国玉玺的归来似乎稍显迟缓。

唐末五代时期,后唐废帝李从珂携带玉玺自焚,自此,玉玺的下落成谜。可能它已化为灰烬,毕竟“玉石俱焚”不是没有可能。

北宋时,有报告称发现了玉玺,尽管其真伪受到质疑,不过武力孱弱的宋朝急需此玉玺来稳定人心。

靖康之难发生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玉玺随之被夺,离中原而去。

到了元朝,传国玉玺意外地在大都市集现身,被元朝一将领用钱买下,并纳入皇宫。

每逢朝代更迭之初,玉玺似乎总能神秘出现,这或许暗示着它的不凡之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于传国玉玺的渴求愈发迫切。考虑到他卑微的出身,这份渴望并不难理解,因为玉玺的存在对于巩固他的皇权至关重要。为此,朱元璋派遣徐达将军深入漠北,追踪元朝残余势力,企图夺回玉玺。遗憾的是,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玉玺最终仍未能找回,自此便杳无音信。

所以,明朝不得不自行制作了一套新的玉玺,共计二十四方,称为“二十四玺”。这些玉玺上刻有不同的文字,如“大明皇帝之宝”、“大明天子之宝”、“皇帝密旨”、“广运之宝”等,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用途。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又定制了二十五方大印,称为“二十五宝”。其中,“大清受命之宝”象征着皇帝是天命所归,用以彰显其正统地位;而“皇帝之宝”则用于皇帝登基、皇后册封、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大赦天下等重要场合,表明其至高无上的权力。

传国玉玺在清代时曾一度出现,但被收藏印章爱好的乾隆皇帝所忽视,他似乎更偏爱自己定制的“二十五宝”。

再后来,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皇帝制度不复存在,曾经象征“天命”的玉玺也随之失去了意义。至此,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国玉玺再次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再有其踪迹。

玉玺象征着皇权和天下,所以历代帝王在采取重大措施时,都会先准备相应的玺印。例如,清末光绪皇帝为推行变法立宪,专门刻制了“大清皇帝之宝”,用于颁布新政或立宪后的官方文书。但可惜的是,至今未发现任何使用该玺印的文件,且该玺印本身亦无使用痕迹。如同这方未曾启用的玉玺,君主立宪制也未能实施,便被搁置。

不过,玉玺虽为权力的象征,但其外形却普遍为规整的正方形,无特别之处。然而,历史上有一枚独特印章,属于南北朝时期西魏与北周之交的将领独孤信。

该印高4.5厘米,宽4.35厘米,呈二十四面体,类似“骰子”。由煤精雕刻,全身漆黑,一眼望去更像是个玩物,不像是个正经的印章了。

此印章由十六个正方形和八个三角形构成,十四面刻有文字,如“臣信上疏”、“臣信启事”、“刺史之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大都督印”、“独孤信白书”等,简洁面上亦刻有“令”、“密”、“耶敕”等字。这枚印章集多功能于一体,实用性强,与笨重的“二十四玺”、“二十五宝”相比,功能更为多样。

不得不惊叹设计这枚印信的人,其思维之独特且极具前瞻性。

不过,谈及独孤信这位闻名遐迩的传奇人物,用这样一枚富有创意的印信倒是很般配他。

独孤信,这位南北朝时期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和荣耀。他不仅仪容俊美、风度宏雅,更以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独孤信凭借才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官职众多,官阶显赫,仅从他的印文便可窥见一斑。按理说印信一般是专印专用,但由于独孤信的职务之多,携带多枚印章实在不便,所以,多种功能的印章被巧妙地集于一体,于是就有了这枚独特的“小黑球”。

除了用于公文和上书的官印,这枚“小黑球”上还有用于私人信件的私印。其中,“耶敕”一词就是用于书信中教育子女用的,意为“来听父亲训示”,显示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责任感和关怀。

独孤信的教育和培养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的七个儿子均被封侯拜将,三个女儿的婚姻更是显赫一时。她们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唐高祖李渊的父亲以及隋文帝杨坚,使得独孤信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岳父之一。他的女婿和外孙们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本人。

一枚印章,凝聚着辉煌的人生历程。

不过,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拥用印章最多的一位帝王,超过一千八百方,其中常用的就有五百多枚。不过,这对于许多古代书画名作来说,并非幸事。因为乾隆帝太喜欢盖章了,他常常在别人的书画作品上加盖多个印章,有时印章的面积甚至超过了作品本身。

印章最初是作为凭证和权力的标志,尤其是官印,其在大小、材质上的差异体现了身份的高低。

而用于收藏、鉴赏的钤印,则成为了文人雅趣的一种体现,这也是印章功能发展的新方向。

元代,画家王冕发现了叶腊石的石质适合刻章,从而引领了文人亲自篆刻印章的潮流,并使制印成为文人雅事。同时,绘画创作也开始强调诗、书、画、印的融合。此后,涌现出众多治印名家和富有个性的私印闲章。例如,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得佳趣”和“得大自在”印章情有独钟,而雍正皇帝则通过其印章表达了“为君难”的深沉感慨。

0 阅读:35